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安心變擔心? 認知退休保障與養老

2021.11.22
26363 26363

焦點議題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前,曾傳出強積金會轉做年金,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從坊間的熱議,可見大眾對「養老」的關注,某程度上亦反映了目前香港在退休保障方面的不足,才會有新想法浮出。人人都想安心退休,但很多人都擔心如何才能安享晚年,政府和整個社會未來都要努力想想辦法。



新聞資訊摘錄

長生津劃一3815元

特首林鄭月娥指,港府未來的扶貧策略主要有四方面,在協助長者脫貧方面,建議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而合資格申請人將領取高額津貼。消息人士指,約有五萬人合資格,從普通津貼改為領取高額津貼,合併後的首年開支預計會增加八億元。

資料來源:摘自 2021年10月7日《星島日報》

羅致光:冀更多香港模式安老院落戶大灣區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網誌中表示,面對人口高齡化,期望在推動樂齡科技應用和養老事業發展方面,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他指,隨着大灣區城市生活質素不斷提升,近年有不少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經常生活。他們很大機會想選擇「在粵」退休,而在日後有長遠照顧需要時可「留粵」獲得所需服務。政府希望可以有更多香港模式的優質安老院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戶,既服務有需要的當地長者,也為在這些城市養老的香港長者提供更多院舍照顧選擇。

資料來源:摘自 2021年6 月27 日《星島網》

能否安老、如何安老是眾多香港人關心的事,大家都來認識一下香港目前所採用的政策和方法,而面對未來人口愈趨老化,既有的辦法會變得不敷應用,究竟可以有甚麼出路?

重點認知1

香港的安老政策和措施


香港特區政府的安老政策一向是「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由此延伸出的四項提供安老服務的基本原則就是「鼓勵居家安老」、「提倡持續照顧」、「集中資源協助極需援助的長者」及「推廣積極樂頤年」。

‧從政策的方向,同學可以了解到今日香港社會見到的長者情況:市民老年時無論與老伴、家人同住,或是獨居,通常都是留在已居住多年的家中,在熟悉的環境生活;及至長者有需要而又缺乏親人照顧時,就入住院舍。

‧生活開支方面,香港市民老年時的開支主要來自積蓄(部分人會加上投資所得),或者由子女(家人)供養;對於退休後資產不足應付生活的長者,政府就按不同的情況提供不同的津貼支援,包括乘車優惠和醫療券,另外是要看資產和健康情況提供的綜援金和生活津貼等等。

同學要留意,特首在《施政報告》建議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合資格長者都可以每月領取$3,815,對領取普通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來說,每月就可多領約一千元。

重點認知2

安老措施足夠嗎?


從政府政策和措施來看,本港的長者在生活開支、醫療、交通等等方面都有政府照顧,但現實是晚年生活未能安心,何解?根據社會服務聯會在退休保障懶人包網頁的資料顯示:

~綜援制度在社會上有負面標籤;樂施會研究結果指出在五個合資格長者中有兩個不會申請。

~津貼額不夠基本生活開支所需。

~家人難以供養長者;據統計有四成長者沒有子女供養。

~長者儲蓄不多;二十三萬名無子女供養的長者的儲蓄少於五萬元。

生活成本高 院舍供不應求

本港不少長者沒有子女供養、積蓄不足、政府的津貼金額又不多;而領取綜援金有積蓄限制,更有部分老人家寧願「執紙皮」變賣也不願領取⋯⋯

那麼中產長者的情況會好些吧?大家須知道香港的生活成本之高,是全球數一數二,中產長者的資產雖然相對較多,但亦難以預計愈趨昂貴的醫療開支,擔心積蓄能用到幾多年,因此也難以安心享受晚年的生活。

此外,本港院舍供不應求,根據社署數字顯示,去年底有三萬多名長者輪候護理安老宿位,其中津助或合約安老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四十一個月,參加改善買位計畫的私營安老院則要九個月;去年就有約七千名長者在離世前也等不到入住院舍。

重點認知3

如何能安享晚年?


★強積金轉年金

強積金(MPF)實行了二十年,制度原意是讓打工仔每月供款,積少成多,晚年時有一筆錢作退休之用,不過強積金制度被詬病多時,截至去年底,平均帳戶結餘才約廿六萬元,令人擔心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因此,《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探討如何鼓勵巿民將強積金轉化成退休後定期領取的年金。舉例,市民退休時把可領取的一百萬元強積金注入年金,每月便可取回五千八百元。

★全民退休保障

社會一直有聲音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毋須資產審查)。參考社聯在2016年所作的比較(見圖),全民養老金方案的開支較須資產審查的方案高出數倍,對政府和社會財政造成負擔。那麼是否要放棄?不,其實也有解決方法,就是融資,但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大灣區養老

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僅令青年安居困難,就連長者晚年想入住安老院舍亦難。本港院舍宿位長期供不應求,不過近年卻出現曙光,就是發展大灣區,讓港人有多個地方選擇養老。年前,內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將港澳台居民納入社保覆蓋範圍,在內地就業、居住和就讀的港澳台居民會有社保卡,與內地居民同享社會保險。

其實近年不少港人有意在退休後到大灣區生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更表示,政府希望有更多香港模式的優質安老院在大灣區城市落戶,使在當地養老的香港長者有更多選擇。

補充資料

內地安老情況


‧中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女職工50歲。

‧中國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比例日趨失衡,繳納養老金的勞動者漸漸減少,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大增。

‧今年三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要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以緩解緊張局面。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研究是否強制將強積金轉成公共年金。扶貧委員會委員、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指,羅致光的方向可令退休人士更有生活開支的預算,有助降低長者貧窮率,但低收入人士的強積金款項較少,未必捨得轉為年金,認為必引起爭議。

鄧家彪表示,當局倘強制要求將強積金轉為年金,將違強積金的政策原意,直言強積金對不少基層而言是「人生最大嚿錢」,不是人人捨得轉為年金,他建議當局讓僱員及早選擇是否參與,並提供誘因,例如有保證回報率等。民主黨勞工及福利政策發言人冼卓嵐形容強轉年金就如同「打市民荷包」,認為當局不應剝奪市民選擇如何使用強積金的權利。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9月28日《星島日報》

1.政府對長者的現金支援,以下哪些項目的申請人均毋須接受經濟狀況審查?(1分)
1.傷殘津貼  3.長者生活津貼
2.高齡津貼  4.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A.(1)(2)  B.(2)(3)  C.(1)(2)(4)  D.(1)(3)(4)  E.(2)(3)(4)

2.請指出資料A顯示出哪些人口問題。(4分)

3.綜合資料B,歸納出不應該強制把強積金轉為年金的原因。(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A

2.未來二十年,本港人口將急速老化,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比例,由近年不足兩成,急速上升至2036年的三成一(31.1%);到2066年時,比例更擴大至三成七;同時,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則減少,這會令「撫養比率」上升,屆時,每二點七三人,就有一人是長者,即香港每一點四人就要撫養一名長者。

3.對基層而言,強積金是一筆很大的金錢數目,將之強制轉做年金像「打劫」他們;市民應有選擇權利,對於一筆用自己血汗錢儲回來的退休金有自由支配權。

學習工具

安老政策 議題本質

人口老化是香港已知的社會問題,本港長者想安享晚年,卻愈來愈艱難;多年來,香港在安老政策、措施和服務上似乎未能夠讓市民安心,未來更是讓人擔心。不過只要有心,辦法總是有的,融資是一個方向,國家發展大灣區亦讓本港長者的養老問題有新出路,值得再深入了解。

關鍵詞

‧人口老化 Population Ageing
‧資產審查 Means Test
‧年金計畫 Annuity Plan
‧全民退休保障 Universal Retirement Protection
‧融資 Financing
‧標籤效應 Labeling

參考資料

‧人口老化 危中有機
https://www.hkubs.hku.hk/tc/research/thought-leadership/hkej-column/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f-ageingpopulation/

載自2021年11月22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美美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