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歌藏山川
2021.11.16
早上出海打魚,下午換校服上課?放學不去補習班,竟然跑去嬉水種田?現在各位同學都在市區學校上課,難以想像依山傍水的鄉校生活,但原來昔日香港擁有過百所鄉村學校,是一個年代的重要記憶,這些統統都錄入校歌之中。記者早前就去了一個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協辨展覽《歌山水樹人:村校記憶展》,場內展示不少昔日村校的校歌。正如策展人史嘉茵所言,「跟着歌詞唱的時候,腦海中自然呈現出大自然的畫面」,今期《S-file》就藉着分享那些村校校歌的語言特色,帶大家一同感受這種村校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淳樸氣息。
城中村校 憑歌追憶
隨着城市化的過程,村校生活從真實的生活經歷,漸漸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昔日香港不如今日處處有巴士或鐵路,因偏遠地區如新界和離島交通不便,居民的子弟大多就讀民間開辦的鄉村學校。這些村校昔日都與山林溪流為伴;但隨着地區發展,山川修建成馬路、高樓拔地而起、鄉村人口遷往城市,大多村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CACHe黃競聰博士(左圖)與以音樂探索香港村落的「香村」創辦人史嘉茵(阿史,右圖)就認為,村校校歌是「認識村校歷史和生活的鑰匙」;即使今日大多鄉校已經停辦,周邊環境已是滄海桑田,大家仍可以從村校校歌的內容,窺探一種現今少有的淳樸鄉村生活。
詞中有畫 山水樹人
阿史對記者分享,「籌備時,發現鄉村學校的校歌歌詞會用較多篇幅寫秀麗的山川景色,可以從中看到村校與自然的關係十分密切。」大家不妨念念以下村校校歌的歌詞,那就像讀一篇秀麗的山水遊記:
環境清幽 枕山臨海 氣象萬千 鍾靈毓秀——大欖涌公立學校校歌(節錄)
四句校歌描述了校舍四周的自然環境,例如「清幽」描述自然環境的聲音,如微風輕拂樹葉窸窣、小溪流水潺潺、鳥獸昆蟲的低語等等;「枕山臨海」則指校舍背靠山林,面向海洋;「氣象萬千」形容自然奇觀,例如日出、夕陽、雲海等;「鍾靈毓秀」更歌頌此地匯聚天地靈氣,利於孕育優秀人才。
語言凝煉 用字典雅
村校校歌的用字皆引自古籍,例如「黌宇」(學校的古稱)、「蓽路籃縷」(形容創業艱苦)、「黽勉」(盡力的意思)等等。對此,CACHe黃博士提到,原來「這些校歌多是由創校校長或第一屆中文老師填詞,他們多是從內地來港的知識分子,因為內地的執教資格與香港不相容,只能遠赴偏僻的鄉校任教。這些老師古文水平很高,(故而)填的詞都十分古雅。」
校舍雖小 玩樂無窮
每個年代的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集體回憶,而與大自然如此親近的村校,都有不少市區學生難以想像的生活。訪問當日除了兩位策展人,有幸邀請到葵涌公立學校三位不同年代的校友分享村校回憶,年紀最大的堅叔回憶道:「當時一放學,我們就脫光衣服跳到水塘玩水。有時候有課外活動,就是老師拉隊帶我們去種田。」年紀較輕的Michelle和應道,「我們的校舍雖然比現在的學校小,沒有很多樓層,但因為整座山都是遊樂園,所以活動空間反而更多,感覺更加自由。」回憶往事以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感慨道,「做學生的時候唱(校歌),只當是例行公事,現在過了很多年再唱,有種很激動的感覺。」不知道各位同學長大後,又會否記起讀書時的點滴呢?
藝術激盪 取法自然
記者知道今次展覽除了有關鄉校的展示品和照片外,阿史更邀請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通過各自擅長的範疇展現村校的自然之美。阿史認為,「鄉校的淳樸是這次藝術創作重要的養分。」她進一步舉例說明,「下雨的時候,城市很多地方都有遮蓋的地方,即使下大雨,我們也很輕易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但同一時間,我們慢慢忘記如何與大自然相處。」阿史從鄉校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中,提取了當中的「淳樸」,注入藝術創作,例如插畫家StellaSo為村校舊生的口述故事繪成記憶地圖,視覺藝術家周俊輝與花牌師傅蔡榮基以村校元素制作花牌,當中與文學創作有關的藝術活動便是「講故」詩人雄仔叔叔與音樂藝術家劉子斌,早前在多所小學進行藝術教育工作坊。這個教育工作坊是村校記憶展的前期活動,工作坊的藝術導師先和小學生一起欣賞村校的故事和校歌歌詞,然後讓學生結合個人經驗,譜出新樂曲。阿史對記者說:「鄉校歌詞很有意境,用字也十分典雅,小朋友可以由鄉校的點滴,觀照自己的校園生活,創作出新的歌曲。」例如其中一首《上學的記憶》(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歌詞:
一枝 筆 記着手的氣味
一條 馬路 記着返學校的路程
一棵 植物 記着讓他生長的根
一部 鋼琴 記着老師的指紋
一對 眼睛 記着學校生活的點滴
自然的「淳樸」就像一枚放大鏡,放大我們在城市中輕易錯過的細節,例如歌詞中從「一枝筆」湊近至「手的氣味」、從「植物」追溯至「生長的根」、從「鋼琴」聚焦到「老師的指紋」,通過縮近人與事物的距離,使我們慢下來靜心觀察事物,從急速、虛浮的城市生活,回歸到鄉村之中質樸自然的精神狀態。
眾口傳誦 音樂力量
這次展覽,從村校校歌到小學藝術教育工作坊,都不乏音樂元素,這與身為音響設計師的阿史不無關係。對於記者提問怎樣看音樂傳播,阿史想了一下說道:「音樂或詩歌很容易口耳相傳。以校歌為例,連繫了不同年代的校友,大家一唱校歌,便會浮現很多回憶,誘發很多感情。」的確,從《詩經》到現代流行曲,音樂與文字一直是人類文化傳播的先鋒。不論是鄉校校歌,還是同學熱愛的流行曲,字裏行間的韻律總是不知不覺地勾起大家的回憶與情感,正正是這次展覽的魅力。
記者:盧家彥 攝:黃頌偉 部分圖片:校友提供、星島圖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