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失守「1.5°C」釀災難 氣候危機襲全球
2021.11.15焦點議題
在過去一年,全球極端天氣愈發頻仍,德國、中國暴雨成災、森林大火肆虐北美、俄羅斯,高溫熱浪更侵襲全球各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最新氣候報告,指出現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200萬年來新高,全球升溫已趨1.1°C,並預言若溫升失守「1.5°C」目標,將會帶來更多「史無前例」的災難性影響。
究竟全球氣候變遷是否已不可逆轉?對人類生存又造成哪些威脅?全球社會可如何守住1.5°C的關鍵臨界「大關」?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氣候峰會又會否淪為「空談」?大家一起來看看氣候議題的重點認知吧!
新聞資訊摘錄
極端天氣趨頻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劃時代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快過預期,很難達成《巴黎協定》目標,把升溫幅度遏抑於攝氏一點五度內。報告指未來幾十年全球所有地區都將面臨氣候變化加劇的考驗,極端高溫等極端天氣將變得更加頻繁。一些變化已不可逆轉,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歐洲各國官員紛紛呼籲全球攜手,立刻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報告發出「紅色警報」,必須成為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的「喪鐘」。不過,報告也強調,快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避免大災難。
資料來源: 摘自2021年8月10日《星島日報》
77國承諾逐步棄用煤
英國政府宣布,七十七個國家包括波蘭、越南和智利等主要燃煤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簽署承諾書,將逐步棄用煤炭。主持大會的英國主席岑浩文說:「今天,我相信我們可以說,停用煤炭在望。」不過,一些仍然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的國家包括中國、澳洲、印度和美國並沒有簽署這項承諾書。綠色和平組織代表團團長表示,這項承諾仍遠未達到這個關鍵十年對(淘汰)化石燃料所需的雄心壯志。
英國說,簽署國也同意,主要經濟體應在本世紀三十年代逐步淘汰燃煤發電,而較貧窮國家應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廢止。除了簽署的國家外,一些大型商業機構和企業例如滙豐控股和英國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NatWest Bank)也參與這項行動。數家大型銀行同意停止為煤炭業融資。
資料來源: 摘自2021年11月5日《星島日報》
氣候變遷問題刻不容緩,在高碳排放的情況下,極端天氣事件逐漸成為新常態。全球升溫情況、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機,以及全球減排的關鍵等均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重點認知1
溫升創新高 引發極端氣候危機
目前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約400億噸二氧化碳至大氣層中,若現行的氣候政策不改變,全球升溫將會在本世紀末達到3°C,地球的海平面至2300年更將會上升15米,淹沒人類的生存家園。IPCC最新的氣候報告便是對人類發出的一個「紅色警報」,有關報告的重點如下:
‧在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1°C;
‧2016至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
‧隨着冰川及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1901至1971年間增加了兩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退縮及北極海冰減少的情況加劇,造成有關情況有90%的可能是受人類因素驅動;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如熱浪、暴雨、洪災等變得更加頻繁、嚴重,而寒冷氣候則逐漸減少及趨溫和。
重點認知2
氣候變遷 重創人類社會
近年的極端天氣事件為氣候變化敲響警鐘,更重創糧食供給,威脅人類存活。首先,受全球暖化衝擊,多個地區氣溫頻破紀錄,水患頻仍,降雨量及乾旱度異常影響農作物收成,近年稻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因極端氣候而持續減少;另外高溫、洪災、颱風等亦會破壞電力及農業生產設施,對人命、財產及農業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一旦糧食產量及供應鏈出現不穩,糧食分配不均的情況亦會隨之惡化,衝擊人類未來的生存。
氣候「後遺症」 致跨代不公
此外,下一代人亦須承受上一代人在經濟發展好景時造成的氣候變遷「後遺症」,造成惡性跨代循環。有刊於《科學》的一項研究,按目前的碳減排承諾,評估了極端氣候事件對不同年齡組別人士的影響,結果顯示,2021年出生的孩子一生中平均將遭受大約30次極端熱浪事件,經歷的旱災和山火事件數目為祖父母一輩的兩倍,遇上洪水和農作物失收的情況亦多達三倍,反映出氣候危機造成的跨代不公平現象。
重點認知3
實現氣候目標 須多管齊下
燃燒化石燃料釋出大量溫室氣體,目前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要致力實現「零碳排放」,全球各國須終結所有新化石燃料的勘探與生產,並把化石燃料補貼轉換成再生能源;IPCC的報告劍指全球能源產業,呼籲相關產業盡快轉型,以達至百分百「可再生」的能源結構。另外,各國亦應大幅提升對減排的「自主貢獻」,才能有效阻止全球繼續升溫,而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是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契機。
保護海洋 發揮吸碳功能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只有增強自然環境的生態復原力,才能提高應對氣候災難的能力。海洋作為全球最大的吸碳庫,對平衡全球氣候發揮關鍵作用,因此,必須在2030年(全球碳排放減半期限)之前,妥善保護及活化全球30%陸地及海洋生態系統功能,才有望締造永續未來。
事件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西歐(包括德國)和中國近日發生的暴雨及特大洪災,導致人命傷亡和嚴重破壞,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會在各地帶來更極端天氣。專家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可以免受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過去的基建不足以應付極端天氣,在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城市和農村,當局須全面評估河流及排水系統,但加固河堤、興建預防氣候變化房屋和改善排水系統等基建措施,不足以應付極端天氣帶來的特大洪水,各國有必要加強建設早期預警系統,還須改善應對特大洪災的警報系統,以更好地預測極端天氣,這對欠發達地區尤為重要。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1年7月23日《星島日報》
1.以下哪一項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作用?(1分)
(1)定期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現狀進行評估。
(2)在全面、客觀、公開和透明的基礎上,為世界各國決策者提供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及其帶來的影響和潛在威脅,並提供適應或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相關建議。
(3)定期編寫評估報告,為國際氣候公約(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及談判(如《京都議定書》等)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A.只有(1)和(2) B.只有(1)和(3) C.只有(2)和(3) D.以上皆是
2.就資料A中所示,闡述海平面上升對全球生態環境造成的兩個影響。(4分)
3.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提出及解釋可行的建議,以紓緩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D
2.影響可包括:
‧破壞高生態價值地區:海平面上升會阻隔陽光照射沿岸的植物及藻類,更甚者,亦可能會淹沒沿岸的高生態及科學價值地區如紅樹林、泥灘等;
‧極端天氣愈發頻繁: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令陸地更容易遭受熱帶氣旋引起的極端現象,如大浪及風暴潮;
‧加速物種滅絕:海平面上升會導致陸地上的污染物更容易流進海洋,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加速海洋生物的死亡,減少生物多樣性。
3.建議可包括:
‧完善預警系統:極端天氣會引起嚴重洪災,因此須加強建設早期預警及嚴重洪災的警報系統,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及相關電腦系統新技術,讓人們面對極端氣候事件前能夠迅速作出應變,減低傷亡;
‧現有基建工程加固:全面評估河流及排水系統,以及加固河堤、興建預防氣候變化房屋和改善排水系統等基建措施;
‧加強物資保障體系:要應對極端天氣引致的災害,須建立健全的應急物資保障系統,例如針對農作物損失,適當的糧食儲備及相關物資能夠將氣候災害風險降低。
學習工具
氣候變遷 議題本質
人為碳排放導致地球持續升溫,近年極端天氣頻繁,大規模高溫、暴雨、颶風、超級颱風數量均創歷史新高;自然生態、以億計人口生存及糧食安全備受威脅。歸根究柢,天災源於「人禍」,若溫室氣體「如常」排放,將引發廣泛及不可逆轉的災難。
氣候議題討論超過六十年,國際間就減少碳排放仍然難以達成共識,甚至演變成政治角力,為治理氣候帶來不少阻力。因此,排放國之間須建立信任及促進相互溝通,才能達成一致的氣候目標及治理藍圖。
關鍵詞
‧淨零碳排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極端天氣 Extreme Weather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冰川退縮 Glacial Deglaciation
‧水循環 Water Cycle
‧石油探勘 Oil Exploration
‧基建網絡 Infrastructure Network
‧天然防禦 Natural Defense
參考資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
https://www.ipcc.ch/languages-2/chinese/
載自2021年11月15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