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科要求考生提正反論證
2021.11.09今學年起推出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首份評卷參考曝光,要求考生作答須有多角度思考。在評價學校教育對培養青少年國家觀念的樣本試題,考生除提到升旗禮、內地考察團等成效外,亦須指出有何不足與限制,提出合理論據(1),始有機會獲滿分。倘解釋欠充分、討論深度不足,均會失分;而沒有嘗試作答,或答案與題目毫不相干(2),均會獲評為零分。
考試及評核局未公布考生表現示例,有資深教師坦言,暫時無法判定考生須獲多少分數,始算及格。
字詞解釋
(1)論據:用以支持論點的證據、理由、材料。
(2)毫不相干:絲毫沒有關連。
文學賞析
從《孟子》學舉證
公民科首份評卷參考曝光,仍然要求考生作答須有多角度思考,亦需要就題目提出合理論據作充分解釋。若要說論證高手,必定要數孟子。《孟子》一書中記錄多個孟子與人爭辯的片段,其中可見他往往能層層推進,清楚闡述立場與觀點。
孟子善用比喻解釋,以類比推論,這從文憑試十二篇範文之一〈魚我所欲也〉中可見一斑。同時,孟子又會用大量例子,舉證其觀點。當中最著名的是《孟子.告子下》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文章開首便一舉列出六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以六個歷經磨練終擔當大任的人作例,提出上天惟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才使人性情堅韌起來,並以浴火重生般獲得新的才能。孟子認為成就非凡的人都是有在困境中奮發圖強的特質,繼而類推國家興亡亦是同理,國家興盛是不能耽於逸樂的。
由此,孟子最後才點出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