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服病魔為港爭光 踢毽精英入讀浸大
2021.11.01「足毽令我擁有生活、朋友,也讓我學會與人相處,不是疾病就能令我放棄的事物。」本港女子足毽隊成員閻諾,不但克服兼顧(1)學業及比賽的挑戰,更克服紅斑狼瘡症帶來的瘙癢、關節疼痛及紫外綫敏感,多次為港爭光,獲浸會大學精英運動員入學計畫取錄,冀日後成為足毽教練,推廣毽球運動。同獲計畫取錄的香港拯溺代表隊成員郭永頌,擬(2)運用所學,利用生物科技協助受重傷運動員,早日重返賽場。
字詞解釋
(1)兼顧︰兩方面同時照顧到。
(2)擬︰打算、想要。
文化知識
踢毽子
「足毽」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玩意,由中國古代「蹴鞠」演變而來,在古籍中又寫作「韃子、氌子、蹀錆」,踢法非常多樣化。
踢毽子的活動大約起源於戰國時期,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便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古代的毽子底座是用布或皮子縫裹小銅錢,再在上面插一束公雞毛而成。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已能熟練、巧妙地踢毽子。據《高僧傳》記載,少林寺的祖師跋陀在洛陽時,看見年僅十二歲的慧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可連踢五百多下,圍觀者皆「異而觀之」。跋陀有感慧光是個奇才,當下便決定收他為弟子。
除了反踢之外,足毽還有盤踢、拐踢、蹦踢、間踢等多樣踢法,阮葵生的《茶餘客話》中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唐宋時非常風行,三五成群的人常邊走邊踢,不光用腳,還有「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事物紀原》),即用膝、腹、頭來踢,玩出各種花樣。
明清年間,民間踢毽子的技藝亦更加精進,屬於博戲之一。據記載,北京的足毽技藝人「頂額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鞬子終日繞身不墮。」踢毽子和人們圍觀的熱鬧場面,也不時出現在明清的畫作中,如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的踢毽圖便是其中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