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鄉塾師〉(節錄)阿濃
2021.10.15〈異鄉塾師〉(節錄)阿濃
(1) 二十年前我移居温哥華,在當地的中文報章寫專欄為《華僑之聲》中文電台做節目,其中一個節目叫《中文學堂》。加上年齡的增長,漸漸被人尊稱為老師。雖是西方社會,但唐人族群猶存古風,唐人街多的是「會館」、「公所」、「同鄉會」、「國術社」等組織,對中國傳统節日的重視尤勝香港。中醫中藥的普及出乎意料,中國武術和粵劇的興盛歴久不衰,寫舊詩的人比寫新詩的還多。由於我對中國古典的東西還有點底子,不知不覺成了眾人心目中的「雲埠塾師」(温哥華又譯雲哥華)。
(2) 經常有人打電話來問「做人情」怎樣寫。老朋友的兒子結婚,寫「新翁之喜」,好像忽略了新家姑。他的大兒已經娶了媳婦,這次是二兒,是不是要寫「疊翁之喜」?這次是第三個兒子結婚,要不要寫「疊疊翁」?或者根本不清楚他第幾次做家翁,又怎樣寫?賀同輩結婚,是新郎「乘龍」還是新娘「乘龍」?「七秩晉一」是六十一歲還是七十一歲?生兒是弄璋,生女是弄瓦,龍鳳胎又該怎樣寫?
(3) 也有做帛金的,完全不知道信封上該怎寫。送花圈是不是只有男的稱「千古」,女的要稱「仙遊」?稱謂是大學問,做禮給表舅父,自己叫自己甚麽呢?
(4) 徵聯比賽請我做評判的也不少,參加的人倒是很多。既是傳統的玩意,便須守傳統的規則。規則之一是上聯最後字應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字應是平聲(只有極少數例外,如把仄聲「福」字放在下聯末,表示有後福)。一見不合這基本要求便歸入落選類。說來你不信,這樣一來便可篩掉一半,節省了評選時間。
(5) 替孩子取名是大事,因為要一生使用。一知道妻子或媳婦有喜,就請我為孩子取名。我的原則第一是不可鬧笑話,名字要跟姓連讀,就不會出現簡靜美、林美香、廖直標、徐定富這類被人笑話的名字。原則第二是意思好,或志向高超,或品行美善,或健康幸福。原則第三是字面美觀,中間的字筆畫較少,簽名會較好看。原則第四是讀起來響亮好聽。吾友嚴吳嬋霞女士,前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四個字都是下平聲,讀和聽都有困難。原則第五是不用僻字,既怕人家不會讀,也怕打字打不出。約莫數一數,由我取名的孩子已有二十至三十個,其中一些父母每逢慶祝孩子生日,拍了照片會傳給我,看着他們一年一年長大,是很開心的事。
(6) 身處西方社會,擔任的卻是古老東方塾師的工作,自覺角色奇妙。禮失而求諸野,我成為身處「野」地的華人禮數的傳播者,那感覺是頗欣然的。
甚麼是塾師呢?原來以前,中國人會辦私立學校或學堂,稱為私塾,而在私塾裏任教的人,就是塾師了,換個今天的講法,就類似私立學校或補習班裏的老師。作者曾在元朗的村校教過兩年,有做老師的經驗,只是沒想到,移居溫哥華後,當地華人對中國文化,例如傳統節日、中醫中藥、武術和粵劇等特別重視,作者對中國古典的東西有點認識,便成了大家心中的「塾師」了,作品一開始便交代了這個背景。
塾師要做甚麼呢?就是教人,這包括了寫人情、做帛金,還有替孩子取名字,都是人生的大事,關乎生與死。從中我們也明白到,中國古典文化,其實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除此之外,作者也得替徵聯比賽做評判,推廣和傳承這傳統的玩意。在敍事之間,作者也適量地加入說明,為讀者介紹中國人在語言、聲韻上的講究與考慮,例如對聯要講平仄,取名字也是許多學問,作者列出了五個原則。
塾師點滴流露的人情
表面上,文中寫的是的工作、中國文化的點滴,但背後,其實是人情的連繫。寫人情、做帛金、取名字,全都連繫着親友,而做評判則是與陌生人的連繫;加上文化的傳承,是與古人連結,兩者加起來便構成縱橫的連繫了。
所謂「異鄉塾師」、「禮失而求諸野」,都強調作者和這些華人早已離開故土,並不身處中國大地,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可理解為一種鄉愁;作者大抵也活在這份鄉愁之下,能在「野地」傳播華人禮數,令他感到欣慰。
練習題
1. 本篇共有6個段落,按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6分)
2.1. 文中第6段說明作者替別人取名的不同原則,試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表:(6分)
2.2. 試根據上述原則,用你的姓氏取一個新的名字,並把新取的姓名填寫在橫綫上: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 者,不猶瘉於野乎?」(班固《漢書‧藝文志》)。上文大意是當上層社會禮崩樂壞,丟失了傳統禮節、道德、文化的時候,可以到民間去尋求。作者引用「禮失而求諸野」的典故來說明自身的景況,是否合適?試舉例加以說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① 1 ② 2-5 ③ 6
④ 記述作者成為「雲埠塾師」的原因,藉以開啟下文。
⑤ 詳述作者「雲埠塾師」的工作,藉以展現出身在西方社會的華人依然保留了厚的中國文化。
⑥ 總結全文,抒發自己能在西方社會中傳播中國文化的欣喜之情。
2.1. ① 意思要好,要有志向高超、品行美善,或健康幸福之意。
② 讀起來要響亮好聽。
③ 取名時,名字必須跟姓氏連讀,便可避免出現那些被人取笑的名字。
④ 簽名時會比較好看。
⑤ 因為怕別人不會讀,亦怕打字時打不出來。
2.2. 只要能符合文章所示的五個取名原則即可。
3. 我認為作者以「禮失而求諸野」的典故來說明自身的景況是合適的。這句話的原意是當上層社會禮崩樂壞,丟失了傳統禮節、道德、文化的時候,可以到民間去尋求。作者所處的西方社會,無論是禮節、道德和文化等方面都與傳統的中國社會有別,這無異於是把傳統的中國文化給丟失掉,故那些身處海外的華人只能在民間中去尋找,而作者正是那位身在民間的傳統文化傳播者,故引用得當。
或
我認為作者以「禮失而求諸野」的典故來說明自身的景況並不合適。這句話的原意是當上層社會禮崩樂壞,丟失了傳統禮節、道德、文化的時候,可以到民間去尋求。作者所處的西方社會其實並非全沒禮節、道德和文化,只是與傳統的中國社會有別而已,故不能稱之為「禮失」;而對於「野」字的理解,作者亦見偏失,他似乎將西方社會直接視為沒有文化的「野地」,與典故中「民間」的意思有別,故引用未算恰當。
(答案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接受。)
題解
1. 無論是校內,抑或公開考試的閱讀理解中,常會將此類「畫分段落大意」的題目置於全卷之首,其目的是讓同學在作答別的題目之前,先對文章的結構與內容有一初步之理解,這對讀取篇章的深層意思乃至全文主題均有一定的幫助,故建議同學可先行作答。
回答此類題目,可以各段落的「作用」,或作者撰寫該段落的「目的」作為分部依 據。以此篇而言,作者第一段目的在交代自己成為「雲埠塾師」的原因——自己從事 有關中文的工作,以及海外華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因而促使他成為了別人求教中國 傳統文化的對象,即所謂「雲埠塾師」。此段目的在交代作者撰文的背景,為下文詳 寫其「塾師」工作先作鋪墊;而之後有關「做人情」、「做帛金」、「評對聯」,以 及「為孩子取名」,均在展現出身在西方社會的華人依然保留了深厚的中國文化,故 可合作同一部分;至於最後一段則以總結個人感受為主,故自成一段。
此外,同學在撰寫「內容大意」時,謹記必須包含「手法」、「內容」和「作用」三 大元素,此方能稱得上為一完整的「內容大意」。
2. 此題重點在「複述」、「撮寫」及「應用」為主,如沒標明「摘錄原文作答」,同學應盡可能以自己的文字作答。
3.此題評合適或不合適皆可,重點是對「禮」的理解,到底這個「禮」應視為狹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抑或是廣義的不同文化中的「禮」?不論何等立場,只須在答案中說明清楚即可。回答時須先道明「立場」,再「對比」引文及文章的意思,最後加以「總結」。如此回答方能稱得上為「完備」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