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香港史:石硤尾大火

2021.10.07
26154 26154

房屋乃民生之本,回顧香港歷史,曾經有一段日子近郊都是一間間依山而建的木屋、鐵皮屋。那時的居民生活環境惡劣,卻從未有過大型公屋的蹤影,看不見城市繁華的模樣。直至1953年12月25日晚上9時,深水埗石硤尾白田村木屋區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火災,災民數目達5萬多人。這場大火讓大批居民在這個聖誕夜家園盡失,無家可歸,同時也改寫了香港社會發展史,帶領香港「住屋」一環追上城市發展的步伐。今期《S-file》就帶大家認識這件香港史上不得不提的重大事件。

起火原因

這場火災火頭自白田村中約起,後蔓延至上村,火勢本來並不猛烈,但一陣北風使火頭分散為三個大火頭,火速蔓延至石硤尾村、窩仔村(今主教山附近),火勢因而一發不可收拾。火災後,消防局總局長高民形容這場火是「火的風暴」,而據他所述,調查後估計大火起因是溶膠傾倒於火水爐(見圓圖)。

溶膠是用於黏貼膠鞋。50年代不少基層都全家大小在家穿膠花、黏膠鞋,以補貼家計。當時,一位石硤尾村民估計就是在家中用溶膠黏貼膠鞋,因意外推倒附有電油的樹膠溶液,遂致起火。這場家庭工業意外引致的大火,同時見證着50年代的工業發展。

傷亡報告

根據當日報道,雖然受影響的寮屋數目只有2580間,災民卻有約4.8萬人;死傷數奇少,但原來災後政府成立了石硤尾六村火災急賑委員會跟進救濟事宜,亦建立了一些臨時診療所,截至1954年3月,這些臨時診療所其實合共治理2萬餘災民。又根據《香港年報1954》記載,這場大火災民多達5.8萬人,後來政府報告修正災民數目竟是5.6萬人。由此可知,這場火災災情實在嚴重。

 

陳志華
香港歷史研究者及作家,文章與訪問常見於各大媒體,擔任香港歷史講座講者、香港史古迹考察導賞員。 

【詳細報道訂戶可閲讀電子報】

文:陳志華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