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黃錦星︰2035年淘汰燃煤發電

2021.10.15
26149 26149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公布新一份《香港氣候行動藍圖(1)二○五○》,未來投放二千四百億元應對氣候變化。其中為實現二○三五年淨零發電,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將會由現時百分之一,大增至二○三五年達百分之七點五至十。當局表示,不排除增加輸入核電比例,但強調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環團坦言擔心當局為輸入核電鋪路(2),促當局盡快交代未來的能源組合目標。

新一份藍圖提出,目標在二○三五年淘汰燃煤發電,屆時「零碳能源」比例將增至六成至七成。

字詞解釋

(1)藍圖︰比喻規劃與圖謀。

(2)鋪路︰為求事情順利進行,先打通關節或預作安排。

文化知識

古代燃煤

中國知道有煤,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古代稱煤為湮石、石炭、黑丹、烏薪、黑金、燃石等,根據記載,最早則稱為「石涅」,可見於《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可說是世界上最早開採和使用煤炭的國家。根據《漢書》記載,煤炭在漢代已被大量用於煉鐵和燒飯,從出土的漢代冶鐵遺址可以證實,西漢時煤炭已作為煉鐵燃料;南北朝時期,煤炭已用作取暖之用。

由於中國的山林資源豐富,古人日常使用的燃料多以木材為主,隨着煤炭開採技術進步,唐代末年的煤炭使用已變得普遍。到了宋代,燃煤基本上已是日常生活主要燃料,《宋會要》便提到︰「京城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燃薪者。」燃煤在宋代的廣泛開採和使用,直接帶動當時的金屬冶煉、合金技術、鑄造技術和金屬加工等技術的進步,使鐵農具、兵器、日用鐵器都有相應發展,為宋代的經濟和文化帶來劃時代改變。以煮食為例,由於煤炭火溫穩定,火候容易掌控,加上鐵鍋等煮食器具的普及,「炒菜」等新興烹飪技術才開始出現,對中國飲食文化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