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聖節落地生根 體現多元文化特徵
2021.10.18焦點議題
踏入十月,與萬聖節相關的商業宣傳正式展開,除了主題樂園以此設計活動吸客,普及至一般市民常到的超級市場也會放置南瓜、假蜘蛛等等裝飾布置來應節。作為西方文化象徵的萬聖節,在香港落地生根,體現了這裏多元文化的社會特徵,而這些特徵之形成,又是香港社會一路走來的發展所帶來的現象。
新聞資訊摘錄
海洋公園復辦哈囉喂
海洋公園「哈囉喂」去年因疫情停辦,適逢「哈囉喂」二十周年,今年將復辦「哈囉喂全園祭」, 一改以往鬼屋模式,今年改為開放式景區驚嚇遊戲。門票價格亦有變,遊客要玩盡所有哈囉喂設施,包括三個指定景點,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多付二百八十元,成人合共六百四十元,比以往一張普通門票玩盡全園,貴了近七成。海洋公園解釋,為控制人流和提供更好的體驗才會更改門票。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門票偏貴,料遊客視乎吸引力才會入場。
疫情下,一眾「嘩鬼」亦要遵守社交距離,海洋公園表示,今年會多利用儀器及效果,避免接觸遊客,而「嘩鬼」亦會戴上口罩。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9月28日《星島網》
台灣蟬聯外派人士最喜歡地區
年度市場調查顯示,台灣連續三年獲選為全球最受外派人士歡迎的地區。
調查名為《Expat Insider 2021》,由全球最大旅外人士網絡公司InterNations公布。調查於年初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逾一萬二千名旅外人士,覆蓋五十九個地區,並評選出最喜歡及最不喜歡的地區。
香港的排名不算高,排第四十六位,屬中下游位置。數據顯示,香港今年有數項指數排位甚低,包括安全保障(五十七位)、環境質素(四十八位)、香港人的友善度(四十三位),及工作與消閒的平衡(五十五位)。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活負擔能力指數,香港排名全球最低(五十九位)。香港獲評分較為高的指數僅是交通配套(五位)。
最後,按滿意度評分,七成三的受訪外派人士對香港表示滿意,但數字較全球的平均滿意度(七成七)為低。若比對亞洲鄰近地區,台灣(九成二)、新加坡(八成二)及南韓(八成)的滿意度,似乎要吸引外派人士來港工作,還有不少地方尚待改善。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5月28日《星島網》
香港是個集合了多元文化的社會,這是與香港一路走來的發展有關,包括了歷史、經濟模式的轉變和政策措施等等。
重點認知1
香港的非華裔人口比率
當一處地方集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然會容易產生文化交流。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但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口也不少,亦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請大家看看統計處2016年的統計數字。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香港約有五十八萬多人(584,383人)報稱為非華裔人士,約佔人口的百分之八(由於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多為家庭傭工,他們佔的人口比例較多),香港的人口來自世界各地,又以歐美和東南亞地區為主。
重點認知2
歷史因素 成就國際都會
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曾經被英國管治,在百多年前已經是個華洋共處的社會,早年香港經濟以出入口和轉口貿易為主,與國際社會常常接觸和交流。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內地開放市場,本港工業北移,香港在此時憑藉自身的優勢(舉例:與中國內地關係密切)發展成國際貿易、金融和服務業中心,例如香港的金融、法律和會計業界,可以幫助內地企業籌集資金、提供專業意見。
外資進駐 文化交流
這個轉變,讓香港變得更「國際化」:吸引很多外資企業來到香港發展,再以「打入」內地市場為目的。香港回歸後,在《基本法》保障下,自由貿易制度和自由開放的金融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大增;同學不妨在政府統計處網站查找資料,可發現外國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目在過去三十年都在增長。
外資來港開設公司,除了增加港人就業機會,更帶來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企業外派人員,他們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直接與港人作文化交流,也間接製造了需求:供應不同國家美食的餐廳、生活用品店等等都容易在香港見到,讓香港人有機會接觸不同地方的生活文化。最顯著的例子是港島的蘭桂坊,酒吧食店林立,形成一處滿有外國風情的區域,他們在那裏慶祝西方節日,是香港萬聖節狂歡派對的元祖地方。
重點認知3
社會因素 外傭社群文化
香港社會能接納和包容不同地方的文化,因為很多家庭都有聘請外傭,根本就是實實在在的與不同種族的人一起生活,習慣了與不同的文化共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長大,他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女性,不再像從前的婦女般只可以留在家中照顧家庭,她們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女性紛紛投入職場,形成了對家庭傭工的需求。1973年,當時港英政府准許輸入外傭,以補充本地全職家庭傭工不足的情況。那個時期,來港工作的外傭除了大家熟悉的菲律賓姐姐和印尼姐姐,還有來自泰國的。
輸入異國文化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由於泰國當年經濟發展稍遜,不少婦女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來港當「過埠新娘」(泰國社會不少中國移民及其後代,當地有些人懂得中文,文化又與華人相近,不少港男願意與泰國女子相親,及後因泰國經濟好轉,該國才少了輸出泰籍傭工)。這些泰籍婦女和家人多聚居在九龍城一帶,她們多經營泰式食店和貨品,又慶祝泰國的節日⋯⋯令到香港人對該國的文化一點也不陌生。
知多點
香港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很大程度是靠過去多年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切切實實的相互交流而漸漸形成,不過今時今日香港人接觸不同文化層面和角度可以更多更廣,因為: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DONKI亞洲區去年度收益大增 香港業務撐起半邊天
近年日本多個企業,將版圖拓展至香港,大型連鎖雜貨店DON DON DONKI便是其中一員。DONKI過去一個年度的業績,亞洲區(日本除外)方面收入大增,其中香港業務更是撐起亞洲區收入增長的半邊天。
資料B
1.香港為支援少數族裔融入社會,有以下哪些措施?(1分)
(1)所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均會獲提供額外撥款
(2)為少數族裔人士翻譯及製作更多宣傳教育物品,更有效地推行關於疾病及精神健康等健康教育
(3)民政事務總署提升融匯中心的翻譯服務和增設韓語翻譯服務
(4)於五間殘疾人士家長/親屬資源中心設立少數族裔專屬單位
A.(1)(3)(4) B.(2)和(3)
C.(1)(2)(4) D. 全部皆是
2.根據資料A及就你所知,講述資料中的文化在香港的情況。(2分)
3.根據資料B,你知道這是甚麼地方的文化活動嗎?你認為在香港舉辦其他地方的文化活動對香港社會有何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C
2.資料A提及的店鋪是日本零售商店,出售日本貨品,與親身到日本當地買的一樣,近年陸續在港開設多間分店。這零售商店代表了日本的生活文化,她在香港的收入增長可觀,繼而擴張發展,反映了日本文化在香港受到歡迎,甚至乎香港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把日本文化融合在生活中。(同學可以列舉更多的例子,舉例:日式壽司店在香港十分普遍,港人以壽司作午餐晚餐是很常見的生活飲食方式⋯⋯)
3.這是泰國的潑水節。聚居在九龍城的泰國人每年四月都會慶祝潑水節,近年(疫情期間除外)更發展至與眾同樂,吸引不少香港人和遊客。其實在香港舉辦其他地方的文化活動對社會種族融和有正面影響;一方面促進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可以產生了解、包容和接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和平愉快的共處,有利社會的穩定。
學習工具
文化共融 議題本質
香港這麼細小的一個城市,卻是一個國際化的社會,匯聚了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帶來的外來文化,在香港可以得到尊重和接納,甚至與本土文化共融,萬聖節就是一個好例子,也令到香港成為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箇中因素,是可以從香港的發展理順出來。
關鍵詞
‧殖民時期 Colonial period
‧金融服務業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經濟起飛 Economic takeoff
‧女性勞動力 Female labour force
‧外傭政策 Importation of foreign domestic helpers
‧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ism
參考資料
‧民政事務總署地區為本種族融和計畫
https://www.had.gov.hk/rru/tc_chi/home/index.html
載自2021年10月18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