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制計畫出台 為環保 齊「走塑」
2021.10.11焦點議題
「走數」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但「走塑」就值得鼓勵。根據環保署2019年統計,廢塑膠佔全港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約21%,其中塑膠餐具(包括發泡膠)每日棄置量達200公噸,對堆填區構成了沉重的壓力,亦是香港發展綠色生活的一大障礙。
源頭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為了做到全民「走塑」,港府建議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畫」,擬分階段規管餐飲處所向堂食與外賣客人提供即棄發泡膠與其他塑膠餐具。相比其他國家及地區,香港似乎慢人一步。究竟「走塑」在香港有何困難?其他地方的成功,又為香港帶來甚麼啟示?
新聞資訊摘錄
管制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社會初步對減少即棄塑膠餐具反應正面,當局建議分階段管制,現正進行公眾諮詢,收集意見後會將建議盡快呈交立法會,期望2025年落實有關計畫。
黃錦星會見傳媒時說,政府希望管制和從源頭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尋找替代品。若有足夠替代品,即棄塑膠餐具可邁向清零。對於應否補貼飲食業界,他指歐美和亞洲都有淘汰或管制塑膠餐具政策,特區政府會參考不同地方的措施。他認為,若訂立法例公平管制飲食業界使用即棄塑膠餐具,可促進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政府會持開放態度,聽取業界和社會建議。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7月11日《政府新聞網》
首禁發泡膠餐具
政府打算分兩個階段,首先全面禁止發泡膠餐具,並規管食肆不可為堂食顧客提供任何即棄膠餐具及容器,外賣則只禁部分膠餐具(即膠飲管、膠攪拌棒、膠刀叉匙和膠碟),其他(包括膠杯、膠兜、膠蓋等)則獲豁免;到第二階段才將外賣與堂食看齊,均禁止提供所有即棄膠餐具及容器。但荒謬的是,第二階段要待首階段先實行十二至十八個月,再視乎成效和未來替代品市場發展的成熟程度,才決定何時推行。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13日《星島日報》
本港每年棄置近146億件膠餐具,塑膠物料極難自然分解,而分解周期亦需四五百年。無論對環境及堆填區也造成很大的影響。政府計畫2025年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畫」,有助市民一起「走塑」,真正紓緩塑膠污染。
重點認知1
多管齊下 支持「走塑」
除了通過「管制即棄膠餐具計畫」推行「走塑」,政府可提供更多經濟誘因。根據機構訪問,當中有63%受訪者認為食肆提供優惠能吸引他們自備食物器皿購買外賣;而政府作為領航者,可向參與「走塑」計畫的食肆提供補貼。在目前「環保食肆」的基礎上,推出「環保食肆認證計畫」,商戶並可按照其認證等級,獲得免排污費甚或稅務回扣等不同獎勵。
另一方面,推動綠色科研亦是促進「走塑」的方法,例如有企業已成功研發出一款可防水耐熱的複合物容器,使用後可作廚餘處理,化廢為能。長遠則須改變市民習慣,如鼓勵消費者自備食具。
重點認知2
防疫日子 塑膠量增
疫情期間,不少市民和商戶為減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紛紛改變用餐方式。在政府推出「限聚令」等措施下,不少市民轉而選擇外賣服務,成為抗疫時期的新常態。
有環保組織調查及估算,香港人於疫情期間,每星期共消耗超過1,018億件即棄塑膠,包括膠飲管、塑膠餐具及外賣膠袋等,數字是2019年的2.2倍。疫情期間對防疫用品的需求大增,環境局估計,香港人每日耗用400萬至600萬個口罩,即每天產生約15公噸的塑膠垃圾。此外,市民的網上購物需求亦同時上升,間接增加了使用塑膠包裝的機會。
由此可見,在疫情下,本港塑膠用品使用量大幅攀升,加劇本港的塑膠污染問題。
重點認知3
管制措施 成效存疑
首階段全禁即棄發泡膠餐具以及堂食即棄塑膠餐具,目標於2025年實施,落後於歐盟及中國內地。由於是次計畫亦未能與源頭減廢的願景看齊,只着力禁膠餐具,有機會把塑膠垃圾轉移至紙或竹等,造成污染轉移。
此外,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在2019年的統計數字,香港棄置塑膠的每日平均量達到2,320公噸,其中包括了達1,111公噸的透明包裝膠膜、玩具、碎料及廢料等的「其他塑料廢物」。故此,管制即棄膠餐具雖然對社會有益,但政府絕不能夠滿足於膠餐具一環,而應該提早部署針對「其他塑料廢物」的政策,以更進取的姿態規劃長遠的減塑工作。
重點認知4
企業推動 履行社會責任
國際間的政策除了「限塑令」外,大企業亦須積極推動可重用的配套措施。如蘋果(Apple)早在去年推出iPhone 12系列時,已聲言為環保出力,不再隨機附USB充電器及有綫耳機;在日前推出的新型號手機,亦延續此環保措施,並再為相關的包裝盒「走塑」,不再使用塑膠封膜,從而減少600公噸的塑膠使用量。
連鎖快餐店肯德基香港早於2018年,在港澳全綫71間分店停止主動提供塑膠飲管及杯蓋。同樣,麥當勞亦實施相類措施,如全綫分店及McCafé不會主動隨飲品派發飲管,須要攪拌的飲品會以木攪拌棒取代以往的塑膠棒。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從環境保護署的諮詢文件可見,政府已構思了具體的計畫去落實「走塑」。首先,所涵蓋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包括飲管、刀叉,到杯、食物容器等。其次是計畫將分兩步走,第一階段禁止發泡膠餐具、禁止堂食即棄塑膠餐具及體積較小的外賣餐具;第二階段是堂食和外賣看齊。預計二○二五年可以實施有關管制。為了顧及一些實際需要,有些情況可以豁免,例如:醫療原因及一些於餐飲業處所外預先包裝的食品。
「走塑」計畫將無可避免改變市民的習慣和消費模式,充分諮詢餐飲業界的意見是重要的;由於相關計畫幾乎影響每一位市民,政府就相關計畫向公眾進行解說必不可少。對消費習慣影響最小的方法就是使用替代品。近年有連鎖快餐店轉用紙飲管,也有一些使用竹和軟木的餐具。儘管各種物質的降解程度不一樣,棄置或回收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困難,但總比使用塑膠好。若能全面替代,這將是本地「走塑」行動的重要一步。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7月14日《星島日報》
1.以下哪個不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特性?(1分)
A.又稱為綠色材料
B.傳統的塑膠材料也是其中一種
C.以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源所製成的一種聚合物
D.可分解回歸大自然
2.參考資料A,說明政府在推行「走塑」的角色。(4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試提出建議提升「管制即棄膠餐具計畫」的成效。(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B
2.
‧調查結果發現,對於政府規定食肆不能向顧客免費提供即棄塑膠餐具,受訪者的評分高達5.21分(以7分為非常同意),反映市民普遍支持政府進行管制;
‧逾半受訪者(56.8%)經常外賣主動走塑,但47%受訪者表示餐廳沒有經常配合,可見若欠缺政府規管,難全面推動香港餐廳外賣走塑;
‧反映逾半市民雖嘗試走塑,但欠缺政府規管及餐廳配合下難以有效推行。
3.
‧計畫應涵蓋所有類型塑膠即棄餐具,包括但不限於發泡膠,以更全面防止廢塑膠進入生態環境;
‧為各類型塑膠制定詳細的評級準則,仔細考量各類型塑膠在生產、運輸、使用後的環境成本、回收的複雜程度等,把塑膠歸類到不同等級的組別,淘汰低等級的塑膠種類;
‧通過教育消費者、塑膠生產和零售商,政府應增設便利的專屬回收點和設施,如規定餐飲業處所在當眼處放置餐具回收桶,引導市民分類回收較零碎而且容易丟失的塑膠餐具。
學習工具
「走塑」行動 議題本質
隨着塑膠物料普及化,如何處理塑膠廢物以減少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是全球必須攜手應對的課題。政府一直多管齊下處理廢塑膠問題,一方面通過各項「減廢」措施從源頭入手;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回收配套,轉廢為材。另外,我們亦通過加強各項宣傳教育,逐步改變市民的行為模式。
關鍵詞
‧塑膠污染 Plastic pollutio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綠色生活模式 Green lifestyle
‧生物可降解材料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即棄塑膠餐具 Plastic disposable tableware
‧固體廢物 Solid waste
‧堆填區 Landfill
參考資料
‧「管制即棄膠餐具計畫」公眾諮詢
https://www.rdpt.hk/tc
載自2021年10月18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