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頭跪拜 禮尚往來
2021.10.08古代人與人交流,尤其是面對上位者時都會施行跪拜禮,面對君主更是久跪不敢起。不過,原來《左傳》等歷史典籍曾記載古代當權者向下屬跪拜,表達對該下屬的敬意。而跪拜禮記載於《周禮》,在不同場合分有九種,以禮儀維持社會和諧,儘管跪拜禮在中國古代嚴謹規定使用,但唐朝武則天時刪減了女性跪拜,形成「萬福禮」。今期《S-file》以古代跪拜趣聞帶領大家認識跪拜禮。
當權者下跪表敬意
跪拜禮自戰國時期有清晰的分類,後世嚴謹跟隨規定,而歷代皇帝或當權者都高高在上,大多數只接受別人的跪拜禮,若臣子不向君主行禮,更被視為大逆不道。不過,原來作為上位者的君王亦會自願對下臣行跪拜禮,甚至是最隆重的「稽首」。
商王放下架子跪拜
明清代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記載商王太甲曾向臣下伊尹行稽首禮:
陳氏禮書曰,稽首者,諸侯於天子、大夫士於其君之禮也。然君於臣亦有稽首,書稱太甲稽首於伊尹,成王稽首於周公是也。大夫於非其君亦有稽首,儀禮公勞賓,賓再拜稽首。勞介,介再拜稽首是也。蓋君子行禮於其所敬者,無所不用其至。則君稽首於其臣者,尊德也。
伊尹是商王太甲的老師,太甲即位時殘暴不仁,伊尹為了教育一國之君,將太甲放逐到商湯墓地桐宮,重新教育太甲。最後太甲改過自新,重新掌握政權後亦能讓國家穩定發展,因此太甲非常尊重這位老師。
晉襄公夫人跪地哀求
至於其他歷史典籍亦記載君王或上位者下跪,如《左傳.文公七年》記載晉襄公夫人穆嬴懇求晉國執政之臣趙盾時,施行了頓首禮。
《左傳.文公七年》:
……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寘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
晉襄公病逝,太子夷皋過於年幼,於是晉國卿士大多主張另擇新君。當時晉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為人質,晉國大夫趙盾下令赴秦迎立公子雍。晉襄公夫人穆嬴得知後非常傷心,多次向趙盾請求,更施行頓首禮,最後趙盾改變初衷,立夷皋為君,為晉靈公。
另外《史記》多次記載秦王「跽」,即長跪之意,例如他向范睢和馮驩下跪請教事情,可見上位者亦會向下位者行跪拜禮,表達對下位者的敬意。
跪拜禮的形成
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人定下完善的禮樂制度,「禮」指禮節,「樂」指音樂。統治者在社會推廣制禮作樂,強調禮和樂教化,維持人倫和諧與社會秩序,達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跪拜禮出現於上古時期,因古代人未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雙膝着地。為了對別人表示敬意,他們會長跪,顯得莊重,形成了禮節。
戰國時期《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在唐代之前,男女都要在各種場合施行跪拜禮,不同等級和身分,跪拜方式有所不同。古代人通過跪拜來維持人際之間和諧,並沒有侮辱之意,如同西方或現代人握手和點頭的打招呼動作,以表禮貌。桌椅高身家具在唐代出現後愈來愈普遍,跪拜禮也因此變成先站立後下跪,行禮者在受禮者腳下,顯得更有尊卑之分。
- 古代人講究傳統坐姿,跪拜俑正讓後世看到當時跪坐姿勢。
唐代始盛行女子拜禮
然而,自唐代武則天當上皇帝始,唐宋女性拜而不跪,宋代史料筆記《石林燕語》記載:「則天時,婦人始拜而不跪,因以大和中張建章渤海國記所載為證。」女性行禮時身體正立,只須微微俯首及曲膝,向上位者說一些吉祥的說話便完成禮儀,將女性原本繁複的跪拜禮刪減,稱為「萬福禮」。
朱熹認為武則天實行萬福禮是有其原因,《朱子語類.禮八、雜儀》:「蓋婦人首飾盛多,如『副笄六珈』之類,自難以俯伏於地上。」古代女性頭上戴有很多飾物,如要求女性施行跪拜禮,她們的頭飾很容易一不小心便掉到地上,令頭髮散亂,收拾起來相當狼狽。不過,在特別盛大的場合上,女性還是要跪拜,例如《宋史》提及公主下嫁時對公婆施行跪拜禮:「引公主至君父之前,樂止,再拜起居,謝恩再拜。」
隨歷史和時代演變,跪拜禮廢除,現代人交往無須再跪拜,但在祈福或拜祭場合依然會施行跪拜禮。不過,現代跪拜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尊卑意味,而是更強烈帶出人們對精神世界和信仰的尊敬。
- 唐代女子跪拜禮簡單化,因而又稱為「女人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