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從舊物中學習

2021.09.28
26061 26061

  

 

「懷舊」成風,任何商品加上「懷舊」兩字,即聲價十倍,同學曾否思考過「人與物」的關係?「我收藏物品不是因為懷舊,而是 傳承、研究和分享。」收藏家兼文化展覽策展人鍾燕齊(Joel)擁 有超過一百萬件收藏品,包括課本、玩具、文具、影樓相片等等。 收藏背後,源於他在日本留學的一次經歷,引發對「物品」價值的思考。Joel現時正着力研究舊課本背後的故事,從年代、科技、流行文化,觸及意識形態、工業革命、殖民歷史等等範疇,舊物之中,有數之不盡的學問。今期《S-file》就帶大家認識這位能說出「物件更 是我的老師」的非凡收藏家,看看他是怎樣看待舊物與己我的關係。

 

深信萬物皆有靈

  Joel現時擁有超過一百萬件藏品,記者驚訝地問如何找到這麼多藏品, 他打趣地道:「因為萬物有『靈』,這些物件選擇了我。」 把物件說成有靈性的生命,似乎既玄妙又荒誕。Joel解釋:「這種『靈 性』其實來自人和物溝通而產生的感情。」他指着記者手上的紙和筆舉例,「你有手機錄音,但仍然會手寫筆記,因為手機是一字不漏地錄下來;但你寫筆記是經過思考後作出選擇,只會摘錄重點,於是你便和這頁紙有一個 溝通的過程。」人與物的連結,在於人在取捨物品的抉擇之間,把個人的經驗、喜好和價值的一部分投射進去,讓物件好像產生「靈性」一樣。人與物品之間,不只是一時便利使用的關係,更加是公共記憶與私人情感的承載體。Joel述及一些舊式文具店或玩具店結業時,留下的大量物資,店主會把它們交付到他的手上保存。這些緣分背後,同時亦是各位店主希望為物品尋覓「好人家」的美好願望。

  • 一九三四年大東書局出版的《摺紙手工圖說》。從書封上「教科適用新書」和「教育部審定」,可以窺探三十年代殖民政府逐漸關注香港的普及教育,而香港師資學院終於在一九三九年成立。

  • Robot super moon explorer產於香港六、七十年代,其時正是香港輕工業的黃金時期,玩具產業非常發達,亦時值美蘇太空競賽,這款月球探索者的玩具可說是承載着美蘇冷戰的歷史背景。

  • Polaroid SX-70 The Button是1981年的即時成像相機,寶麗來是菲林時代的經典品牌,七十年代的 SX-70系列相機達到每日產出5000部的驚人數據,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性產品。

  • 沙膠是二次大戰後至電腦普及前的重要文具之一,原本用於清除厚卡紙的鉛筆筆迹;但在塗改液和改錯帶未流行前,沙膠常常被誤用作磨去紙上的原子筆迹。後來,「磨穿紙」成為那個時代學生的集體回憶。

 

在日與「收藏」邂逅

Joel收藏物品的習慣可以追溯至學生時代,「八十年代讀設計學校時,已經開始收藏鐘表。」當時的Joel會在鴨寮街、摩羅街尋寶,「那時候對收藏沒甚麼理念,全憑感覺購入便宜的舊鐘表。」後來,一次與大師級收藏家的談話改變了Joel對物品的態度。 「一九八五年,我跟隨日本學校去見學(日本文化中指參觀、實習的意思),第一次進入裏原宿的玩具博物館,已留下深刻印象。幾年後,我重遊故地,拜訪館主北原照久老師,他完全改變了我對收藏這件事的看法。當你有一堆藏品,你可以選擇出售賣錢,抑或是將它們的知識分享。」

  • 北原照久先生特地為其鐵皮玩具與汽車模型開設博物館,吸引不少玩具迷朝聖。

舊物價值超越商品

日本殿堂級玩具收藏家北原照久老師(右圖)的收藏哲學,「簡而言之就是傳承和分享。」 Joel貫徹這個理念,他的所有藏品只 供展示,不作買賣用途,堅信每件藏品都有 超越一件商品的價值。 從收藏鐘表轉為收藏玩具,其實亦源自同 一套理念,「鐘表是有階級性的,儲不同牌 子的表,其實是與不同群體的人建立關係, 但玩具不一樣,任何人都會被玩具吸引住。」相信每個人都有玩玩具的經驗,它沒有性別、貴賤、年齡之別,統統成為我們人生其中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對於物品的商業價值,Joel留意到現代人盲目追求奢侈品的風氣,很多人又會追潮流產品,來尋求其他人的認同,將虛榮感當成物品的價值,Joel不禁反問:「甚麼是必需品?甚麼是奢侈品?我們要有購物理性,去思考一下實物的價值。」


紙本書永無替代品

關於實物的價值,最受爭議的必然是「電子書能否取代紙本書」的問題。無可否認,電子書為現代人帶來十分便捷的閱讀體驗,數以億計的內容都能藏在輕巧的小熒幕上,實在令人愛不釋手。然而,Joel斬釘截鐵地說:「電子書無法取替紙本書,因為兩者 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他從人類與生俱來的認知系統解釋,「紙本書讓我們從五官六感去學習知識,我們能摸到紙的質料、嗅到書的氣味、聽到翻頁的聲音,這些都豐富了我們讀一本書時的體驗。」他同意使用電子書十分方便,但認為它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人類始終不能依靠平面來認識世界,使用實物的體驗是永遠無法取替的。」

 

收而不藏冀分享成果

正正因為對於實物具備多元價值的認同,Joel在剛過去的書展推出新書《課本物 語》,結合日、台兩地文化,以歷史框架重新思考課本背後的香港故事。這本新書其實是他個人「物語系列」的第三本,前兩本分別是《物語:相片考──影樓篇(一)》與 《文具物語》,主角不一樣,但一脈相承的是冀望將藏品的知識與大眾分享。 Joel表示未來想尋找一個合適的空間,將所有藏品捐出,建立名為「教育創意啟思空間」的時空門博物館。同時,身為策展人的Joel 一直舉辦不同的展覽,例如最近於自家冰室舉辦的《走入課本裏的時 空門|香港百年課本展》,貫徹一 種「收而不藏」的傳承理念。

後記:

綜觀Joel的理念,會發現他很少將實物的價值單純地訴諸 「懷舊情結」,更多的是從物品實際上為現代人帶來的價值出發,例如記憶載體、獲取知識和使用體驗。確實,每個人對物品的看法都不一樣,但在「懷舊」這個模糊的字詞之下,我們可以嘗試抽絲剝繭地認真審視物品的價值,養成樂於思考的習慣。

 

文:盧家彥 攝:盧江球 圖:受訪者、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