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木結構建築抵災禍

2021.09.24
26051 26051

  地震自古到今影響人類生活,因此現代建築物添加防震用料,吸收部分地震能量。古代未有先進科技,建築物輕易在天災中受破壞,不過部分建築物如宮殿和寺廟,抵抗千年災禍仍屹立至今,是由於木結構建築體系及當中支撐屋頂的斗栱,即使地震亦不會完全破壞房屋結構。雖然古代廣泛使用木結構建築物,但亦有貴族和平民之分,斗栱使用與否直接反映房屋等級,呈現中國古代階級觀念。

 

木結構體系抗震能力佳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矜之人,胡憯莫懲?」古代最早描寫地震的詩歌是《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詩人以天然災害表達對朝廷用人不善的悲憤。及後亦有詩人以地震為題材,如元代陸文圭的〈和心淵雷
雨地震詩〉。

  地震自古到今影響着人類生活,中國古代建築物雖沒有先進建築技術,但古代人利用木材建屋,亦使建築物相當堅固,甚至抵抗千年災害。例如位於天津的遼代寺院獨樂寺及山西的佛宮寺釋迦塔在千年之中遇過多次地震,其中獨樂寺遭遇過唐山大地震,外牆倒塌,但構架未有歪閃,其抗震性能成為建築界研究對象。

  而中國雲南省麗江縣在1996年發生7級大地震,恰巧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準備派專家實地考察麗江縣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在地震後到埗,發現新建大樓已經倒塌,老城區部分老住宅和店鋪牆壁雖倒塌,但梁架依然挺立,未有完全破壞古城,最終距離地震發生未夠一年便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建屋梁架靠榫卯
  古代建築物之所以如此堅固,原因是使用榫卯結構方法。榫卯結構指在木材或磚瓦的連接位置修改成齒形狀,利用凹凸的結合方式搭建房屋,毋須用鐵釘便能穩固建築物。直至明代,榫卯結構已有近百種,包括格角榫、燕尾榫等。木柱之間的牆壁由土、石或磚築成,並不會承受整間房屋的重量,當遇到突發性撞擊和地震,由榫卯連接的木柱不易斷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樓慶西稱之為「牆倒屋不塌現象」。

斗承托大屋頂
  木結構建築物堅固除了因為搭建時使用榫卯結構,亦因為屋檐下方加建「斗栱」,承托如鳥翼展翅高飛的屋檐。若屋子只有木柱橫梁,颳起大風便很容易令屋身水平移動,加上古代科技未有建築用的膠水,於是古人在屋檐下方利用斗栱加固梁架,即梁枋和屋頂之間有小塊木料合成的構件,平均地分布在梁枋,支撐屋檐,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物特有的構件。山西大同華嚴寺沒有斗栱的附屬建築在地震時大受破壞,但帶有斗栱的主要建築仍挺立,可見斗栱在古代達到抗震器作用。

體現古代階級觀念
  《禮記.禮器》記載:「山節藻梲」,唐代孔穎達解釋:「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栱,形如山也。」山節即是斗拱,孔穎達具體地說明斗栱的形狀如一座山。不過,君主為了彰顯權勢,所居住的建築物往往更奢華,因此古代人從建築物的用料、結構和設計着手區分,並非所有中國古代建築都有斗栱。明代《明史》就有條文規定:「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
  斗栱是古代建築等級的標誌,愈高級的建築,斗栱就會愈複雜,而民間不得使用,這便能解釋很多古代宮殿或寺廟建築千年以來屹立不倒,但民房在天災發生時易受破壞的原因。而且即使是朝廷官員,也未必可以在房屋加上斗栱,只有皇室貴族及上等官員才有權使用,小官和百姓住宅則不得使用,在建築物上呈現中國古代階級觀。

 

文:梁恩瑜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