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建築 又中又西 多元文化 生活日常
2021.09.27焦點議題
香港再有三幢歷史建築升格為法定古迹。綜觀香港眾多歷史建築物,大家會發現它們是中西並存,甚至是中西合璧的,即使是外觀非常西化的設計,內裏裝潢布置和運作也充滿了華人文化的色彩,全因為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
新聞資訊摘錄
歷史建築升格法定古迹
政府刊憲宣布,位於西營盤的般咸道官立小學、大埔的舊大埔警署和沙頭角的協天宮列為法定古迹。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建於一九四○年至四一年,為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該學院於一九三九年成立,是香港首所全日制師範學院。主樓自一九四一年落成至今,一直用作教育用途,是少數僅存曾用作小學及專上學院的校舍。
另外,同樣成為法定古迹的舊大埔警署於一八九九年落成,為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是新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
至於沙頭角協天宮於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間重建,以取代原先的關帝廟。關帝在明朝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協天宮對十九世紀末沙頭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亦是現存少數與東和墟相關的主要廟宇。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7月17日《星島網》
辦中國歷史文化比賽 鼓勵學生認識中華文化
教育局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函,邀請小學參加「華萃薪傳——第一屆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以及邀請中學參加「傳承˙想創——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活動,鼓勵學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教育局發言人指,「華萃薪傳——第一屆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不但能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認識,更有助學生傳承中華優良文化,展現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
中學方面,「傳承˙想創——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旨在通過推廣自主學習和電子學習,鼓勵學生多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並獎勵及表揚積極推動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學校、教師和學生。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2月22日《星島網》
從香港歷史古迹建築物的中西並存和中西合璧,看到香港的華人社會把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從而清楚香港社會是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社會,中華文化在這兒一直被傳承,我們如何與多元文化共融是今次的重點認知。
重點認知1
兼收並蓄的文化
細看剛被列為法定古迹的般咸道官立小學、舊大埔警署和沙頭角的協天宮,就已告訴大家,香港從很久以前起就是中西並存和中西合璧的社會。香港有不少外形是西化的建築,例如般咸道小學,也有中式風格的如協天宮,亦有中西合璧的舊大埔墟警署,你可以在外觀中式化的建築物內找到西式傳統壁爐⋯⋯
糅合中西設計特色
如上述風格的建築物,在香港可以找到很多,說明了香港作為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在英殖時期雖然由英國管治,但對於西方人帶來的外來文化並沒全盤接收,而是兼收並蓄,融和共存。
再舉兩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位於香港半山的景賢里,其業主是華人,建築物糅合優秀的中西式特色設計,被譽為是建築物藝術品,同時亦反映二次大戰前,本港華人社群地位日漸提高和富裕,標誌香港早年港島半山區開始出現華人高尚住宅的歷史。
另一例子是剛完成活化修復重開的中環街市——當年以包浩斯現代流綫風格設計,甚是前衞西化,然而其內部卻是一個華人街市,由華人經營;西化的外觀,本土模式的擺賣和交易,想一想,彷彿見到大家熟悉的街市熱鬧叫賣情景。
重點認知2
中華文化的傳承
香港是個中國人為主體的社會,中華文化在這兒得到傳承,即使是滲入了西方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沒有斷絕,而且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個項目中,大部分都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有些甚至只有在香港才容易見到,例如「打小人」(即「驚蟄祭白虎」)。當大家再進一步查閱,就會發現更多珍貴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當中傳承(見「補充資料」部分)。
只要將一些社會節慶、儀式和習俗作歸納,就得出一些共通點,像是春秋二祭、盂蘭節等,可以見到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對先祖的尊敬,從而引申認識到中國人對長輩的尊重和孝順的核心文化;圍村盆菜是宗族團結的象徵,這讓大家可以再進一步想到我們在冬至、農曆新年和中秋等時節都有一家團圓晚飯的習俗,傳承着對家庭重視的優良中華文化。
重點認知3
多元文化的融和
於香港這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我們看見多元文化的特徵,除了上述提及的建築物,其實生活各方面都看到多元文化在我們的社會裏出現,相信同學從飲食文化方面入手就最容易理解這種特徵。
香港人雖然平日在家通常食中式家常菜為主,但是大家也會煮西餐,外出用膳更是多元化,就連只有幾歲的小朋友也習慣經常吃不同地方的美食,例如早上吃了西式班戟,中午吃日式壽司,晚餐是泰國菜,一天吃盡不同國家美食是香港人的日常,甚至一餐之中有齊中西各國美食呢!
從這種現象,大家可以認識到香港的多元文化特徵,並了解到不同文化在香港都能共存的原因:因為大家都能尊重、欣賞和接納各種不同文化,而這種美德(態度)也是中華文化之一。
補充資料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香港是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中華文化在香港得到傳承,特別是華南地區的文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二○○九年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蒐集研究資料和數據,編制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經過多年努力,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已推出, 提供四百八十個項目資料供市民查閱(可以在網上查閱),讓市民認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料來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站
https://www.hkichdb.gov.hk/zht/index.html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香港倡議設立《全港華服日》
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的第九及十屆《國際華服節》暨《全港華服日倡議書》新聞發布會上,梁愛詩女士等嘉賓發表全港華服日倡議宣言,倡議香港政府每年的11月22日設立《全港華服日》。華服日當天所有的政府部門、學校、社區中心、商業及非商業機構等的員工、學生和各界市民,都可以穿着華服上班和上學。《國際華服節》是香港年度大型推廣中華文化活動,今年踏入第十年。活動旨在促進大眾認識華夏豐富和優美的服飾文化,包括禮儀、歷史、風俗等。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8日《香港中國通訊社》
1.世界文化史上有哪個文化是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而未曾中斷? (1分)
1.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化
2.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蘇美爾、腓尼基地區文化
3.克里克島上的愛琴文化
4.中華文化
5.波斯、希臘等古代文化系統
6.古羅馬文化
A. 1、3、4 B. 2、4、6 C. 4、5 D.只有4
2.從資料A看到在本港的萬聖節活動情況,在香港社會的文化層面來看,意義何在?(4分)
3.根據資料B,解釋設立《全港華服日》對香港社會的作用。(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D
2.萬聖節本屬西方的文化,因着在港的外國人常年慶祝又「扮鬼扮馬」,港人漸漸對此認識,又因為商家的推波助瀾,香港人更熱衷參與,在西方「鬼怪」當中更出現中國式「鬼怪」,例如疆屍等元素,把以往華人的「恐懼」轉化為「百無禁忌」。這樣的一個過程,大家可以見到在文化上,不同族裔的融和共處,也見到文化的創新和反思。
3.當同一天全港有大部分人士都穿上華服,必然引起話題和關注,再配合其他相關活動作推廣,人們(包括外籍人士)不但對華服有所認識,而且對於中國傳統禮儀、歷史和風俗等等文化,都能增加興趣和認知,加強港人的自我身分認同,與不同族裔作文化交流,達致互相尊重和欣賞,彼此融和共處。
學習工具
文化共融 議題本質
香港的歷史建築物中西並存,甚至中西合璧,由此可見英殖時期的外來文化並沒有把本土文化吞噬,反之是被既有的中華文化共融和兼收並蓄。同學除了要了解香港社會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特徵,也要知道這樣對香港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
‧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
‧法定古迹 Declared Monuments
‧種族 Race
‧文化融合 Cultural Integration
‧傳統習俗 Traditional Customs
參考資料
‧香港法定古迹
https://www.amo.gov.hk/b5/monuments.php
載自2021年9月27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