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學〉(節錄)荀子
2021.09.14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勸學〉(節錄)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②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③,則知④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⑤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⑥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⑦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⑧,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⑩,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醯⑪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⑫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⑬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⑭故君子結於一也。
【註釋】
① 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已,停止。
② 輮(róu):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彎曲。
③ 參省(cān xǐng)乎己:對照反省自己。參,檢驗,審查之意。省,省察。
④ 知(zhì)︰通「智」,智慧。
⑤ 干(hán)、越、夷、貉(mò)︰干、越是古代國名,在今江浙一帶。干,同「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夷、貉是古代東方與北方民族的泛稱。貉,通「貊」。
⑥ 「嗟爾君子」詩句:見《詩經˙小雅˙小明》。 靖,安。共,通「供」。介,給予。景,大。
⑦ 跂(qì)︰踮起腳跟。
⑧ 涅︰黑土。
⑨ 其漸(jiān)之滫(xiǔ)︰如果浸泡在臭水裏。漸,浸。滫,臭水。
⑩ 強自取柱:物性過硬容易折斷。柱,通「祝」,折斷。
⑪ 醯(xī)︰醋。
⑫ 跬(kuǐ):古人所說的半步,現在所說的一步。
⑬ 惛惛(hūn)︰專心致志。
⑭ 「鳲鳩在桑」詩句:見《詩經˙曹風˙鳲鳩》。儀,通「義」。
【分段要旨】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強調學習的教化之功。
第二部分(3-5段):具體論證學習的作用,增長才幹,完善個人品性。
第三部分(6-7段):論證學習態度與方法,強調積累、持之以恒及專心致志。
學習,學甚麼,怎麼學?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在〈勸學〉中給了我們最佳的回答。「學不可以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不須解釋,然而,筆者還是要藉此一問,你是怎麼認識「學」這件事的?就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書」那麼簡單嗎?說來,荀子勸勉大家學習,並非只是單純的讀書,他所講的「學」除了「求知」,更在於「修身」。
內容分析
化性起偽 涵養人格
我們知道荀子(約前313-前238)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人性觀是「性惡」,認為人生而好利、好聲色,容易產生爭奪之心,與孟子的「性善」判然有別。基於這樣的哲學思想,他抱持「化性起偽」的教育觀,主張通過師法教化,扭轉人趨於「惡」的本性,使人變得尊道守禮,有涵養、有君子的人格。其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荀子》一書中,而開篇的〈勸學〉更是其中精華。
這是一篇較長的論辯體文章,核心思想是學習不可以停止,提倡終身學習,修身以成德,實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文中全面論證了學習的意義與作用,以及學習之道。
荀子不是「生而知之」論者,他相信學習的教化作用。本文開宗明義就亮出中心論點,並對學習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展開一系列論述。首先,他連用了五個比喻,「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闡明學習的教化之功。這樣的學習讓人懂得自我檢驗反省,「知明而行無過」(智慧明理而行為端正)。接着,他又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教化對人的形塑作用,如干、越、夷、貉這些地方生下來的嬰兒,剛出生時啼哭都一樣,長大後因風俗習性不同而有差別。同時,又引用《詩經》作品來強調德行的重要。
接着,作者思路來了一個轉折,從「思與學」、「善假於物」的角度,對學習作用展開進一步的論述。他以親身經驗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這裏又是連設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闡明借助外物以增長才能、完善個人品性的道理。此外,他又以「蒙鳩」、「射干」、「蓬蒿」、「白沙」、「蘭芷」等事物為例子,說明君子應慎重選擇環境與交友,「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另外又通過舉例比喻,說明物以類聚、榮辱自招的道理,強調「君子慎其所立」,說明學習的一個要點是明白立身之道。
強調積累 持之以恒
在學習之道方面,荀子特別強調積累、持之以恒與專心致志。「積」,是荀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關鍵詞,體現在學習上就是「積學」。故而,這裏又用了兩個比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以此來類比「積善成德」的道理。「積」是「學不可以已」的具體表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此相關連,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騏驥」與「駑馬」的對照,「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的對比,都很好地說明了不放棄的道理。而「蚯蚓」與「螃蟹」,則成為「專心」與「浮躁」的形象對照。此外,他進一步以「冥冥之志」、「惛惛之事」,來說明只有專心致志、埋頭苦幹,才能明辨事理,取得顯赫成就。用「螣蛇」與「鼫鼠」,類比不同的本領。之後又引用《詩經》作品,說明君子須意志堅定、用心專一。
荀子「勸學」層層遞進,反復推陳,十分詳盡。此文還論及學習的具體內容與目標等,因不在本節選範圍,故不再贅述。建議同學自行修讀全文,以窺全豹。
筆法
善用比喻 深入淺出
古人說,無譬不成文。本文採用設喻說理的方法,有正有反,有同類列舉,又有相反對照,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可謂運用譬喻的典範。如開篇的五喻,一氣列舉,以具體生動的喻體,青、冰、輮、木、金等,化抽象為具象,深入淺出。同樣,「善假於物」與「積學」的幾組比喻,也是反復比況,將道理表述得透徹明了,很具表現力與說服力。此文的另一特點是,語言簡短整齊,大量運用排比、對偶,音調鏗然,很有節奏感,易於誦讀。
荀子論學論治之文,有集諸子大成之說,長於說理,善於鋪陳,深得旨趣,為「修道立教所莫能外」(王先謙語),為學之人豈能不細讀品味?
蔡益懷
模擬試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綫上。 (2分)
(i)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請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2分)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第6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篇章內容,判斷下列陳述。 (4分)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
(i) 作者認為君子與一般人的天賦有所差別 | 〇 | 〇 | 〇 |
(ii) 作者以「車馬」及「船舟」二例說明善用外物的重 要性。 |
〇 | 〇 | 〇 |
4. 據〈勸學〉的內容,試指出下列引文運用了甚麼說明手法,作者藉以說明甚麼觀
點?試說明你的答案。 (6分)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第6段)
(i) 說明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i) 俯視
(ii) 借
2. 駿馬一跳,不能超過十步之遠;劣馬連走十天,也能到達千里,牠的成功在於不會放棄。
3. (i) 錯誤
(ii) 正確
4. (i) 比喻說明 / 對比說明
(ii) 作者以螾比喻專心致志的人,蟹比喻分心浮躁的人,指出螾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及強壯的筋骨,但仍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因為牠用心專一;反觀蟹雖有「六跪而二螫」,但只能寄居於其他生物的洞穴,正是因為用心不專。作者藉螾與蟹,說明了學習態度專心致志,切忌浮躁的重要性。(比喻說明)
或
作者以螾與蟹作對比,指出螾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及強壯的筋骨,但仍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因為牠用心專一,屬正面的例子;反觀蟹雖有「六跪而二螫」,但只能寄居於其他生物的洞穴,正是因為用心不專,是反面的例子。作者以一正一反
的例子,說明了學習態度專心致志,切忌浮躁的重要性。(對比說明)
題解
1. (i) 「臨」字一字多義,常見用法如光臨、來到、到達等,但此字本義是由上而下的觀看,即俯視,成語「居高臨下」即為此義。
(ii) 「假」,現今的意思多指不真確、虛假、偽等意思,但這些均為形容詞用法,本文此處為動詞用法,成語「假手於人」、「狐假虎威」的用法即近本文。
2. 作答時必須理清「騏驥」及「駑馬」的意思,此處作者以對比手法,帶出鍥而不捨的
重要性。
3. (i) 作者在第三段一連以六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關鍵不在乎天資的優劣,而是是否懂得運用環境與工具,故在段末帶出:「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由此可見作案應為錯誤。
(ii) 承上題,作者在第三段說指出懂得借助車馬及船隻的人,前者並非善於走路,後者亦非善於游泳,兩者均得使用工具,故答案應為正確。
4. 〈勸學〉中荀子活用了多種說明手法,如熟讀課文例子及寫作手法,考生應不難作
答,但時有考生出現手法與說明部分混淆的情況,即如作答比喻說明,說明答案卻未
沒有清晰指出本體與喻體的關係,屬較易失分的部分。
張家豪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