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清零」目標前進 實現「碳中和」!
2021.09.20焦點議題
全球暖化使極端天氣頻繁,近月世界各地陸續出現前所未見的風災、水災、旱災,氣候問題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威脅之一;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相應行動也是刻不容緩。
新冠肺炎疫情要「清零」,香港的環保藍圖同樣以「清零」作為三十年後的目標。為進一步減碳,香港政府在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會於今年年底前公布新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策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新聞資訊摘錄
制定政策藍圖 致力減碳
林鄭月娥表示,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已宣布,會致力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在減碳方面履行責任。她指出,政府今年先後公布了三份環保政策藍圖,《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和《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分別就推動電動車、廢物處理及改善空氣質素,闡述政府的願景、策略、目標和措施,為香港未來的減碳工作打下基礎。
林鄭月娥又透露,「政府會於今年年底前公布新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策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4日《星島日報》
天然氣發電增至五成
為應對全球暖化,港府於一七年推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訂立中期減排方向,於2030年減少六成五至七成五碳排放。五年過去,綜觀近年港府推行的減排措施,我們距達標還有多遠?
本港減排大計的最大盲點,是忽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而將重心放在天然氣發電,藉以減少燃煤發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隨着新的燃氣發電機組於2020年投產,本港的天然氣發電亦增至五成。看似成績超卓,但其實天然氣只是「較潔淨」的能源,雖較燃煤少五成碳排放,但仍會產生溫室氣體。加上天然氣通過壓裂的方式抽取,過程中釋出大量甲烷,其溫室氣體強度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五倍,過程中更耗用大量水資源,當中使用的化學物更可能污染地下水源。即是說,天然氣同樣會加劇全球暖化,只不過最大的影響是在香港境外發生。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6日《星島日報》
減排達至「碳中和」是近年新興名詞,愈來愈多人知曉。尤其隨着洪水、熱浪、風暴及其他極端天氣現象愈趨頻繁及加劇,大家都有須要了解更多碳中和概念,為拯救地球出一分力。
重點認知1
何謂「碳中和」?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銷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銷,達到相對「零排放」。
要達至碳中和,靠的是所有締約國皆採取積極的溫室氣體減緩行動,即「國家自主貢獻」(NDC),每五年更新一次減排進展。世界需要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從目前水平降低一半,並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才能將全球變暖溫度升幅限制在1.5度。
重點認知2
「碳中和」時間表
自1990年代以來,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氣體排放等議題已經開始在國際間討論。從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全球目標似乎一致,要把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工業化前水準的2度,並推動進一步的措施,達到升溫不超過1.5度。
國際間的共識是:
‧2030年減少45%碳排放
‧2050年達至碳中和
現時已經有超過50個國家作出承諾,包括歐盟、英國、日本與南韓等。作為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大國的中國,亦於去年宣布要在2060年達至碳中和;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隨即簽署行政命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宣布美國要在2035年前通過再生能源達到無碳污染的電力供應,並且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重點認知3
香港的「碳中和」實踐
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城市,香港亦應盡快制定長遠溫室氣體低排放策略。本地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近70%來自發電,因此要實現深度減碳,發展及採用可再生能源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除此以外,也要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減碳技術,例如推動零碳車輛和綠色運輸、交通工具電氣化或使用綠色氫氣;提高新建和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以及興建具規模轉廢為能設施等。
雖然政府亦有發展綠色金融以增加有助減碳的投資,建構低碳和更具氣候變化抵禦力的經濟體系,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等,然而即使如此,碳排放量仍不可能完全降至零,須依靠「負排放」策略,即通過植樹造林及碳捕獲技術,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
重點認知4
推行「碳中和」 困難重重?
雖然政府集中在發電、運輸、廢物等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着手,可惜政策措施過於零碎,減碳成果未如理想。例如港府在二十年前已視電動車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點項目,但時至今日,本港在發展和應用電動車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國家地區。
另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本港目前的使用率低於1%。受制於現時的技術和自然資源,香港沒有大規模生產商業化可再生能源的有利條件,以在本地生產足夠的零碳能源來應付香港的能源需求。
減碳,首要投入龐大成本,這對各地政府來說是一大挑戰,並會影響許多現有的公共設施與政策,也會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所以,通過科技來達致智慧減碳是大勢所趨,但是「綠色科技」在香港一直得不到應有重視,近十年佔本港生產總值的比率只是徘徊在0.3%與0.4%之間。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香港政府早前雖然訂立2050年「碳中和」的長遠目標,但目前仍未落實任何具體措施。鑑於香港超過六成半碳排放來自發電,政府長遠必須加強本土可再生能源發展,並促進區域合作輸入零碳能源。另一方面,政府應跟國際接軌,向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徵收碳排放稅,將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促進企業低碳轉型。全球正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制定各種減碳策略,例如南韓計畫發展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風電場,預計發電容量能夠滿足首爾和仁川的電力需求,中國政府亦於上月中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溫室氣體減排。香港不急起直追,還等甚麼?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27日《星島日報》
1.以下哪一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污染來源?(1分)
A.能源消耗
B.工業排放
C.交通運輸排放
D.農業排放
E.房屋建築排放
2.參考資料A,試指出全球的碳排放對環境帶來甚麼危機?(4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說明各國在實踐「碳中和」的機遇和挑戰。(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A
2.
‧氣候變暖跟溫室效應有關,人類活動使得排放到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大增,加劇了溫室效應和地球升溫幅度。
‧冰川、冰層融化加速,使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嶼和沿海低地將被淹沒;
‧地球南北兩極的冰蓋面積在不斷縮小,海水溫度和酸度升高,海洋生態、農牧業等都面臨挑戰。
‧氣候變化的影響亦體現在植被和陸地動物的變化中,包括開花、結果時間提前,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改變。
‧氣溫顯著升高,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增多及加劇。
3.
機遇
‧清潔和零碳技術有望建立國家競爭力,只要國家在資源再生利用、提升能效、電氣化、清潔發電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極大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
‧國家可通過碳中和經濟和產業帶來巨大投資機遇,最大限度利用核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推動工業領域節能減排。
‧碳中和也將催生新的金融業態,為金融業開展綠色低碳業務提供廣闊空間,例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都是受政策扶持和市場青睞的金融產品。
挑戰
‧以傳統發電為主是大部分國家實現「碳中和」的主要障礙。例如中國的煤炭佔能源總消耗的57.7%,無法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轉變。
‧工業化和城市化持續推進,必然帶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和碳排放壓力。
‧零碳核心技術和資金缺乏也是實現「碳中和」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零碳技術包括高性能電池材料、氫動力和生物燃料等,亦需要長時間及高成本投資,令不少國家卻步。
學習工具
低碳社會 議題本質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標誌着各國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制定了邁向綠色及低碳發展的路綫圖,國際間的共識是2030年減少45%碳排放、2050年達至碳中和。為了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危機,政府、商界和市民必須攜手協力,共同制定2050年的長遠減碳目標,邁向低碳社會。
關鍵詞
‧碳達峰 Emission peak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減碳 Carbon reduction
‧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氣候危機 Climate crisis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國家自定貢獻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參考資料
‧2050 is Now
https://www.hk2050isnow.org/?lang=zh-hant
載自2021年9月20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