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大作家怎樣鍊成的

2021.09.14
25963 25963

新學年又來到了,大家都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繼續在求學之路上奮進。不過,相信大家在課業繁重時都偶有想休息,甚至逃離的念頭。這確是人之常情,因為即使是文壇大師,他們在兒時也曾有過愛玩、逃學的時候,有些也不認為非要上大學不可,有些甚至年少輟學。今期《S-file》就為大家帶來中國散文大家沈從文、中國文壇大師林語堂次女林太乙、台灣開創流浪文學的女作家三毛,以及台灣第一詩人瘂弦的校園軼事,看他們怎樣由平凡的學生,克服學習上、生活上的難題,成為現當代舉足輕重的大作家。

逃課成性的沈從文

 要說文學界首屈一指的逃學大師,一定是30年代獲「天才作家」、「文體作家」之稱的沈從文。

在湘西小城鳳凰城出生的沈從文,自6歲在私塾上學便愛逃學。他曾在散文〈在私塾〉中寫出他當時逃學的故事,認為「老實規矩的念書,日誦《幼學瓊林》兩頁半,溫習字課十六個生字,寫影本兩張,這人是有病」。因此,即使被發現要挨打,他還是一次又一次地逃學。

沈從文會在鳳凰城內遊蕩,他爬樹、游泳、釣魚、捉蟋蟀、打架,亦會去看木偶戲,到城內各式各樣的店鋪如麵館、製銀樓、鬥雞場、河邊苗人船坊或鄉場(集市)、土等堂(廟堂),觀摩人們勞動。

沈從文逃學,既恣意玩樂,也愛觀察,把鄉人種種生活片段牢記,於是後來得以寫出一篇一篇生動、文風淳厚的湘西鄉村作品,難怪他揚言:「我學會逃學,來作這些有益於我身心給我有用的經驗的娛樂,這不是先生所意料,卻當真是私塾所能給我的學問!」

沒有上大學的林太乙

自普及教育推行以來,完成中學升讀大學都是社會眼中精英的必經人生路。可是,現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林語堂的次女林太乙,卻沒有念大學,依然能在耶魯大學亞洲研究所中教外國人中文,亦是林語堂三個女兒中唯一一個繼承他衣缽,成為備受文壇肯定的作家。

林語堂認為社會才是人間的大課堂,只要一本字典在手,甚麼學問都可以自修而不用上大學。因此,林太乙自小習字習古詩文,跟隨父親到處見識。他們會去荼館、飯館,會去看戲,甚至「亂看亂學」,因為他希望女兒們「所學的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所取材之人生」。

林太乙在父親的教育下耳濡目染。12歲時,由林語堂替她在上海雜誌投稿,發表第一篇遊記散文,自此她愛上創作。17歲,發表以抗日故事為題的英文小說,嶄露頭角。她後來更成為世界暢銷雜誌之一《讀者文摘》的國際中文版的總編輯。

輟學讀書的三毛

有些人天資聰敏卻討厭讀書,有些人卻怎樣勤奮也不得要領,而台灣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就曾為了考好一向不及格的數學,拼命背誦老師愛從中出題的課外習題部分。她終於在初二那年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卻被老師誤以為作弊。老師當眾羞辱她,她亦因而對校園生活很抗拒,最終輟學。

三毛可說是典型的文科生,她對數理幾乎毫無天分,卻極愛閱讀。愛書成癡的她幾乎讀完所有名著,中文、英文書籍不區,一心想把家中的書櫃填滿;就連他父親也一再申誡她這隻將頭埋在書裏的「駝鳥」,再看下就要成瞎子,要把書拿得遠一點。

輟學那年,三毛的父親只教她古文,小說隨她自己看,在沒有競爭壓力的環境下,三毛領悟得很快,文言文、白話文、英文統統精通,可是她啃再多的書,都從沒妄想在書中求功名——正是她這種「離經叛道」的個性帶領她四處遊歷。她去西班牙、德國、美國,又去到撒哈拉沙漠,寫下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

寫詩被批偷懶的瘂弦

不少同學誤以為寫作字數多必定是佳作,雖則佳作大多有一定篇幅,但這全因佳作都有嚴謹的推論、仔細的描寫、豐富的情節;佳作的一字一句皆為主題鋪述,而不是用以充字數——若通篇空洞無物不如言簡意賅、言之有物;而不同文體亦有不同的審美要求,這統統與字數無關。可是,詩壇大師瘂弦就曾因為寫作字數而被老師批評是偷懶,差點因而不再寫詩。

當時老師讓學生在堂上以〈冬日〉為題寫作,班上同學都狂筆疾書寫了足足一個多小時還沒寫完,瘂弦卻在短短十分鐘寫下他人生第一首十六字的詩作:「狂風呼呼,砭肌刺骨。一切凋零,草木乾枯。」老師收到他的習作後,只在作文本上批語:「寫詩是偷懶的表現。」自此,瘂弦不敢再寫詩。幸好後來到了台灣,他拋不掉這「壞習慣」,成為現當代重要的詩人之一。

事實上,瘂弦只有初二學歷,因為當時正值國共戰事,他隨學校與其他十五所中學學生,撤退到湖南。在撤退流亡途中,因飢餓於招兵站吃了一頓紅燒肉,便亂打亂撞下加入了國軍,不久更隨軍隊往台灣去。自此成為異鄉遊子,一生再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

瘂弦博覽群書,加上人生閱歷,通過模仿、學習與觀察,他慢慢寫出自己的風格,亦寫出不少感動人心的詩作。正如他所言,文學創作往往是「鍊字不如鍊句,鍊句不如煉意,煉意不如煉人。」

文:馮家慧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