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開學適應】高低年級學習模式轉變 中四生備戰適應新課程

2021.09.01
25909 25909

     今日開學,莘莘學子又要重拾心情迎接新學年,由於持續逾年的疫情仍未遏止,不同年級的學生,相信也需要不同的開學準備。新學年小學仍然維持半天面授課堂,對於子女剛升小一的家長來說,應多花時間關注他們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至於中學,除了中一生要面對學習模式改變,中四生亦須修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由於當局已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文憑試考核亦有修訂,故高中生須做好適應準備。

    新學期開始,同學在疫情下須做好準備,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新學年。身兼津貼小學議會主席的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校長胡艷芬表示,受疫情影響,小學仍然維持半天面授課堂,學生不在校午膳,整體的上學情況與上學年大致相同。不過,家長仍須與子女提早作準備,以助他們輕鬆適應開學生活。

了解升小情況培養自理能力

  胡艷芬指出,學校特別關注小一新生,因為他們在疫情下轉變新的學習環境,難免會不適應,所以她建議家長花時間與子女溝通,讓他們了解小學學習生活,「家長可告訴子女,小學與幼稚園不同,例如班級及班別人數、需要書寫的功課及學習科目均會增加,上課時間亦會較長等。讓子女提早知道小學情況,這樣他們上學時便不會『嚇親』。」

  小學的學習難度會隨年級而提升,胡艷芬說,家長可幫助孩子,稍為重溫去年所學的知識,並讓他們多閱讀及練習寫字技巧,以重拾學習狀態。她又建議已購買書本的家長,與孩子一起翻閱新書,並稍作解釋,讓子女大致了解新學年的學習內容,家長亦可讓子女學習自行收拾書包、寫家課冊,逐漸培養他們自理能力。

增加社交聚會熟習網上面試

  受疫情影響,學生在校內須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課外活動及小組活動的安排亦會縮減,阻礙了他們與人認識,並建立緊密關係的機會。胡艷芬認為,家長在許可情況下,可帶子女多參與家庭及朋友聚會,讓他們在團體中相處。

  高小學生方面,胡艷芬表示,疫情下的升中準備亦有不少轉變,小五及小六生要多加留意。她指,不少升中面試已改為網上面試,學生須適應這種新模式。她建議學生及早整理個人檔案,並熟習在鏡頭前說話,掌握表達技巧,「疫情使不少課外比賽及活動取消,所以呈分試及面試表現尤其重要,學生須多花時間準備考試及面試。」

疫苗接種上升料可全面復課

  至於中學生,早前教育局宣布,校內學生及教職員分別已接種兩針,並過了十四天的人數達七成或以上,學校可按實際情況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午膳及課外活動。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兼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何玉芬預計,大部分學校未能於九月開學時達到要求,但相信隨疫苗接種率上升,有學校將可回復正常上課模式。

  何玉芬表示,自疫情開始至今,中學生的學習進度一直都較緊張,特別是即將面對文憑試的中五及中六學生,所以全面復課指引對學界是個好消息,有助全體師生重回正軌,不過,她坦言,不能「逼」學生打疫苗,但鼓勵學生在衡量健康風險、全面復課及參與課外活動的意願後,再考慮是否接種疫苗。

調整學習心態適應考評模式

  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中一生在小學的學習模式改變,有機會使學生的學習進度落後,但何玉芬指出,小學與中學的學習及校園生活不同,中學是新階段,會面對新的課程、同學及老師,中一生可以「重新起步」。她建議中一學生調整學習心態,不要被小學的表現影響,並預習上學期的課程內容。

  另外,何玉芬認為中四生是最需要調整心態的一群,因教育局早前公布四個核心科目優化方案,並在本學年實施,包括將「通識教育科」改革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中文科文憑試刪除聽、說兩卷,增加寫作卷比重及設立文言建議篇章等,以致學習內容及考試模式與學生預想的不同,「其實老師與學生一樣,都需要適應新課程,但我不建議學生預習,因為他們並未深切了解新課程內容。」

重拾防疫習慣 醫生籲勤換口罩

     最近新變種病毒疫情全球擴散,大家不能忽視防疫的重要。本身育有兩女的病理學專科醫生許嫣(見圖)表示,疫情持續多時,相信學生已習慣遵守防疫措施。不過,由於本港疫情好轉,接種疫苗率亦持續上升,所以學生的防疫意識或會鬆懈,不像疫情開始時那麼嚴謹。

   「學校的人較多,容易傳播病毒,加上小朋友玩得高興時,不懂得注重社交距離,會『攬頭攬頸』,很容易傳染,十二歲以下的學生又沒有打針,所以開學時不能鬆懈,要提高防疫警覺,重拾防疫習慣。」

    許嫣表示,疫情剛開始時缺乏口罩,所以不少人以口罩套保存口罩,甚少更換,但現時口罩供應充足,學生可多換口罩,約三小時換一次,以加強保護力。她亦提醒家長,須購買合適尺寸的口罩,及酒精搓手液,讓小朋友隨身攜帶,並要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戴口罩及洗手。

熟食避免病菌回家徹底消毒

     雖然因半天面授課堂限制,學生不能在校內午膳,但學校仍容許學生帶備小食,在小息時享用。許嫣提醒家長,要留意預備食物的種類,避免帶已切開的水果、壽司等生冷及容易變壞的食品,「家長可準備密實包裝的食品,或已煮熟的食物,因為經高溫處理可消毒滅菌。」

     除了在校內,回家後也要妥善消毒,以防止細菌進入家中。許嫣指,學生乘搭交通工具,課後或會參與補習班或其他活動,逗留在外面的時間長,又會接觸不同的人,「學生回家後,應以酒精噴霧,消毒書包、鞋、從學校或圖書館借來的書本等外來物品。」

     她補充,學生回家後亦應該立刻換衣服或洗澡,避免直接在家活動。

教學方式改變 制定學習方案

  疫情使學校的教學模式改變,或會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苗延琼(見圖)表示,疫情使網課成為教學「新常態」,剛開始時學生會不習慣,但隨着時間轉變,相信大部分學生已適應。不過,網課教學的成效存疑,有學生或許未能跟上學習進度,造成心理壓力。

  苗延琼指,中六生的學習影響最大,因他們的高中課程被疫情打亂,又即將面對文憑試,確實會感受到不少學習壓力,「曾經有學生因追不上課程進度而需要重讀,也有學生因此而患上抑鬱症。」她指,回到學校後,學生之間又會進行比較,增加壓力,所以她建議學生制定學習計畫,按個人情況進行溫習。

適時開解兩極情緒

  苗延琼提及,有學生的自覺性高,可自行處理學習問題,所以能保持成績,但有些學生則沒有學習方向,「此外,家庭背景較好的學生,所獲取的資源較豐富,可用較好的電腦上網課或參與補習班,以跟上學習進度,但基層學生未必能有額外的資源幫助他們學習,較大機會落後。」她建議學生在開學後,多與老師溝通,尋求協助,並調整生理時鐘,以提升學習表現。

  另外,苗延琼指學生對開學的心情出現兩極化。她分享,有學生認為開學後可經常見朋友,所以感到開心,學習時亦會有動力。不過,卻有學生因為要面對學業而感到憂慮,加上家庭等因素的壓力來源,或會成為學生自尋短見的「導火綫」。苗延琼表示,家長可多加留意學生的情緒,並適時開解他們,以防止類似的事件發生。

記者︰方麗盈 圖︰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