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車輛零排放 全球指標 香港電動車難普及?

2021.06.30
25678 25678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遏阻暖化人人有責。其中,電動車的普及有助改善空氣質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在各地愈來愈常見;英國、荷蘭、挪威、德國,以及美國18個州等國家及地區組成「零排放車輛同盟」,陸續為禁售燃油車定出時間表。

至於香港又如何?政府在今年三月也公布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目標是在2050年前達到所有車輛零排放,令香港成為宜居的智慧城市。可是,電動車在香港使用率一直偏低,對比政府過去十年的綠化步伐,至今只有1.85萬輛電動私家車和4,500個充電站。究竟香港在推行電動車普及化上有何困難之處?

觀點與角度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預計在2025年,全港公共充電器可增至5千個,計畫往後會再倍增;同年開始在政府停車場徵收充電費,逐步將充電服務市場化,推動其長遠可持續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府去年10月推出20億元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畫」,預計可於3年內為約6萬個現有私人住宅停車場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計畫至今收到的申請超過5萬個停車位。

健康空氣行動:商業車輛是路邊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源頭,其排放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超過90%,惟路綫圖未交代取締燃油商用車輛的期限,對此感到極為失望,建議政府更積極推動商業車輛轉用電動車,並設立明確時間表取締燃油商用車。

香港汽車商會副會長李龍基:路綫圖方向正確,但執行細節仍有很大商討空間,期望政府與業界溝通,盡力達到目標。對於電動車的稅務優惠,政府應預早公布有關安排,例如現有優惠政策維持至2024年3月,應盡快公布往後安排,否則車商難以規劃。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鄭家偉:香港要做到全面使用電動車,除過去常說的充電、泊車位等問題外,維修人才、舊電池處理,以至社會對電動車的知識都須要提升。

分析電動車在港未普及原因

原因1

缺乏經濟誘因換車

雖然電動車電費較汽車燃料費低,但一般電動車車價比傳統車輛昂貴近一倍。另外,電池價格佔電動車成本一半或以上,但電池壽命有限;加上維修人才不足,車主只能光顧原廠維修服務,間接增加保養成本,以致電動車在香港的發展仍在原地踏步。

要加快電動車取代燃油私家車的步伐,必須向車主提供足夠經濟誘因。政府其中一項措施,就是燃油車與電動車的「一換一」計畫,而首次登記稅寬減則提升至28.75萬元,及延長優惠期3年,可是未見顯著成效。

原因2

軟硬配套均不足


電動車至今在本地仍未普及,相信與各類電動車配套不足有關。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數字,截至2020年3月底,全港共有14,763部電動車輛可在路面行走,而公眾充電器卻只有2,968個,比例約為五比一,未能足夠應付需求。而私人住宅停車場安裝有關設施時,因涉及管理公司、車位業主等權責問題,加上技術上如電力鋪設、接駁等種種問題下,安裝充電位處處受限。私人業主在缺乏誘因下,亦對在樓宇內增設充電器卻步。

另外,政府缺乏長遠配套措施,如在推動業界和機構培訓電動車維修人員方面欠積極,在人才不足下,以致維修主要依靠原廠代理商進行;面對退役電動車充電池的數量增加的問題,亦未有推出具體方案或長遠規劃。



原因3

可供選擇車款少


市場上是否有足夠車款供消費者選擇,亦對電動車能否普及化起關鍵作用。根據運輸署數字,由去年1至9月,本港首次登記電動車為2,909輛,其中7成屬同一品牌電動車,剩下約800輛,則由另外11個品牌瓜分,每個品牌平均佔不足80輛。

由此可見,市場上可供選擇的電動車車款有限,或會窒礙在本港增長的速度,拖慢電動車市場增長。所以,政府如何推動廠商或代理商加快引入不同品牌和型號的電動車,讓消費者在市場有更多選擇,將是電動車普及成功的關鍵之一。

原因4

政府未能充牽頭角色


早前審計報告指出,政府車輛使用電動車比率只佔不到4%,近兩年更下跌,完全違背政策方向。政府冷待車輛轉型,外界如何期望政府帶頭推動電動車發展,又如何期望商界和民間主動淘汰燃油車。

另外,在政策方面,商業車輛是路邊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源頭,其排放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超過90%,但電動商用車普及度更近乎零,當局亦未有就淘汰燃油商業車定下時間表。就電動車推廣難度而言,商業車輛較私家車應更為容易,因為行駛時間、路綫和停車場相對固定,容易為充電站等基建的規模建設,且車輛行駛受充電站分布的限制不大。



Mindmap:推動電動車普及化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鑑於電動車沒有任何廢氣排放,全球正積極以電動車取代傳統車輛,例如英國計畫提前於2030年起禁止銷售燃油汽車,而挪威則更進取,最遲在2025年底全面禁售燃油車。為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香港政府上月亦發表《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重點包括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並力求2025年制定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時間表。香港地球之友對政府計畫淘汰燃油車表示歡迎,但路綫圖欠缺具體措施,擔心環保政策一如以往,只有願景和路綫圖,卻缺乏實際行動,淪為空談。

資料來源:2021年4月9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A及個人所知,試評價政府在推行電動車普及化的成效。(6分)

2.「電動車普及化能改善本港的污染情況。」你多大程度同意以上說法?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中,市民普遍都十分支持電動車普及化,卻有超過七成人對政府推行電動車普及的成效感到不滿。原因在於政府未能樹立榜樣,在各政府部門引入更多電動車,未能增加市民轉用電動車的信心;另外,相應的中長綫計畫也欠奉,例如未有鼓勵供應商引入不同種類的電動車供應香港市場、和商界協力擴展充電網絡等。

2.
同意:近年氣候變化議題廣受關注,低碳生活漸成為潮流趨勢,而電動車較低污染的特性符合環保需要。電動車取代傳統車輛有助改善空氣質素,可吸引較具環保意識和注重生活素質的市民使用。
不同意:電動車輛不一定比傳統汽油或柴油車輛環保。從電動車的整體生命周期,包括三個階段,分別為電動車輛的生產製造、在路面運行以及壽終後拆件回收的過程,都會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污染。

學習工具

普及電動車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遏阻暖化人人有責,各地政府紛紛定下減排目標,力爭本世紀中葉「淨零排放」。汽車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一大來源。政府多管齊下,其中一招就是加快電動車普及化,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便提到,政府將帶頭採用更多電動車,可是最新公布的審計報告,卻不禁令人懷疑當局的決心。電動車在港普及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缺乏經濟誘因、配套不足、電動車選擇少及政府未能充牽頭角色。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

持份者

‧車主
‧政府
‧車廠
‧市民
‧環保團體

相關概念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是指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銷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銷,達到相對「零排放」。

要達成碳中和,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過碳補償機制,使其產生的碳排放量,等同於在其他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例如:植樹造林、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二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術,例如使用再生能源,以避免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

關鍵詞

‧電動車 Electric vehicle
‧空氣污染 Air pollution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化石燃料 Fossil fuel
‧綠色經濟 Green economy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參考資料

‧環境保護署——在香港推廣使用電動車輛
https://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air/prob_solutions/promotion_ev.html

載自2021年6月3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