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新常態的通識教學(最終回)

2021.06.28
25666 25666

通識日常

本學年伊始在〈通識日常〉撰寫的首兩篇專欄文章,題為「新常態的通識教學(一)和(二)」,來到學年終結之時,整理今年的經驗和前瞻未來發展,值得寫一篇「新常態的通識教學(最終回)」作結。



檢視新常態的實踐

教育場景的擴展、更嚴謹的教材設計、顯性價值教育,這三點是筆者在學期初分析的教學「新常態」。

擴展教育場景 善用網上教學

源自於社會事件、新冠疫情和課程改革,令到教師團隊不得不作出轉變和適應。本學年由於疫情反覆,實體和網上教學間斷進行,在經驗累積下,深信各校能夠更完善規劃兩種教學模式的編排,而前綫教師亦對網上教學策略掌握得更好。以筆者為例,最初進行網上教學會側重於單向講授,今個學年在預測到有機會轉為網上教學模式之先,便已分配學習任務予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協作學習,例如翻轉教室、小組匯報等,藉着提升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從而增強他們的專注力,與此同時,在回復實體教學時,網上學習平台則轉化成為我們課前預習、課後溫習和課後延伸的重要工具,實踐教育場景的擴展。

依課程理念 設計教材灌輸價值

至於更嚴謹的教材設計,隨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文件公布和落實,加上教育局提供的教師培訓和相關資料,教師團隊理應對於教材設計的準則和要求有更清晰的掌握,當然,筆者仍然一再重申,至少通識教育科,我們最重要是恪守專業,依據課程理念預備教材,提供多元和客觀的學習材料予學生。

關於顯性價值教育,在全港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大環境下,各校各師都應該有所實踐,而筆者更加着重於教育局提出的九項首要價值觀的並駕齊驅,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畢竟局方文件並無顯示價值觀存在優次之分,所以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都不斷滲入以上九項價值觀。



學與教範式轉移的新常態

除了上述三項新常態之外,業界同工未來應該都要實踐「學與教範式轉移」的新常態。

學生主導 實踐多元學習

所謂「學與教範式轉移」,其實是教育界推廣逾十年,由教師主導轉移到學生主導的教學模式,之所以會確確實實成為新常態,正如網上學習討論經年,隨着疫情發展迫使教師落實推行,而在社會氛圍和課程變革的潮浪下,筆者建議同工們都可以在通識教育科,以至未來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強學生主導元素,更大程度容讓學生嘗試參與、表達以至負責課堂活動,安排更多個人匯報、小組匯報、開放討論和翻轉教室活動,尤其在考評壓力釋放後,相信會有更大空間實踐多元學習策略。

課堂總結 老師責任更大

值得留意的是,學生主導並不代表教師責任變輕,反而在今年與教育局官員的合作和溝通中了解到,教師作出課堂總結的重要性甚至比以往的通識教學模式變得更加高,因為以往業界理解通識教育科都較側重於多元開放,教師會避免在課堂總結提出一些類似「一錘定音」的結論;不過,未來教師有必要和責任憑着專業知識進行課堂總結,糾正學生一些錯誤觀念和價值觀。當然,其實以往教學也應如此,只是未來或須更加小心和注意這部分。

簡而言之,「學與教範式轉移」的新常態是讓學生主導課堂活動,再由教師總結課堂成果。

不經不覺〈通識日常〉已經連載三年,感謝《星島日報》編輯的協助和包容。未來通識科或者不再是我們的日常工作,然而,筆者深信通識思維仍然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師生間傳承,使我們的日常變得更加美好。

載自2021年6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羅恒威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