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內地人口結構改變 關注老齡化現象

2021.06.21
25623 25623

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全球化



香港將於本月開始進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收集最新的人口數字,從而分析相關社會及經濟特徵及趨勢。另一邊廂,內地在五月時公布了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增幅及結構改變都會影響國家整體勞動力,亦因而引來全球關注。美國《紐約時報》指,中國高齡化現象會為國家帶來一場人口危機,如何作出應對顯得格外重要。

新聞資訊摘錄

中國出生人口「四連跌」

內地公布十年一度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最新總人口為十四億一千多萬人,仍是全球最多人口國家,而且維持正增長,但年均增幅已放緩至百分之零點五三,為六十多年來最低增速。去年六十歲或以上人口增至二點六四億人,佔總人口約一成八。過去十年,這個比例上升了五點四四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增加的同時,中國的出生人口卻持續下跌。去年全國出生人口數量為一千二百萬人,相比二○一九年的一千四百六十五萬人,減少了二百六十五萬人,跌幅一成八,而且是「四連跌」。全國生育率降至一點三(生育率為平均一名女性生育的孩子數量),處於較低水平。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5月12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對於人口增長放緩的趨勢,它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主要原因是適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的持續下降,還有人們生育時間的推遲,以及生育養育成本的提高,這些都導致出生人口規模有所收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亦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既是挑戰也存在機遇。

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從數量上,中國勞動力人口仍然有八點八億人,人力資源充沛,可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從質量上看,勞動人口素質顯著提高,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十年前增加十二點八個百分點,「人口紅利」 正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

BBC英國廣播公司駐上海記者白洛賓(Robin Brant):這(高齡化)不是中國獨有的人口變化,但由於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經濟正試圖更加依賴國內消費,這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已經表示,須要提高退休年齡來應對這些需求和成本。這可能意味該國工人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人口結構現象與挑戰

現象1

人口老化漸成常態


中國在上世紀曾出現「嬰兒潮」,在六七十年代,0至14歲的人口達全國人口的四成。自從1979年推行「一孩政策」後,人口增長開始放緩。與此同時,生活質素改善及醫療進步提高人口平均年齡,亦即長者人口比例慢慢上升。根據世界銀行推算,中國到2040年時,每約四個人就有一個是65歲或以上。(見圖一)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在2016年已推行「二孩政策」,但出生率不升反跌(見圖二),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分析,除了政策,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因素亦影響生育意願,而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假如生育水平持續下降,人口老化將會提高扶養比,亦即勞動人口須承受更大負擔以支持國家經濟發展及持續上升的醫療及公共福利等國家開支。



現象2

人口與地區發展差距


人口普查報告除了反映中國整體人口變化外,亦顯示各省人口數字。其中,廣東省在十年間增加了二千一百多萬人,常住人口多達1.26億,連續十四年居全國第一,而人口結構亦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輕;反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及黑龍江)錄得人口負增長,十年間減少一千一百萬人。

回顧上世紀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先發展沿海城市,再發展內陸城市。然而至今,地區性貧富懸殊仍很明顯,例如港澳企業進軍內地時,多會在廣東投資及發展,有利吸納外來人口,再因其龐大勞動力吸引更多外資,形成良性循環。因此,省份之間發展差距亦同時造成貧富懸殊現象。

挑戰1

改善勞動人口量與質


《紐約時報》形容這次人口普查結果為一場「人口危機」,指出中國正面臨「世界上最緊急、最嚴峻的獨特的人口挑戰」,有機會阻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要保持穩定經濟增長,就必須保持甚至增加勞動力。

‧於「量」而言,內地擬推行「三孩」政策,但鑑於「二孩」政策未能提升出生率,政府或要提供其他誘因,例如更完善的生育支撐體系及經濟補貼政策等。此外,上調法定退休年齡雖能即時增加勞動人口,但人口老化持續下,增加出生率始終是較長遠的方案。

‧於「質」而言,正如上述廣東省吸納港澳人才的例子,假如其他地區亦放寬吸納海外人才政策,勞動人口質素的上升將有助提高勞動力。當然,內地亦可自行培養人才,根據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的分析,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較十年前增加十二點八個百分點,國家正由「人口紅利」轉型為「人才紅利」,這或足以彌補勞動人口將會減少的問題。

挑戰2

投放資源助貧困地區發展


除了人口結構改變,地方發展不均亦會影響經濟增長。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指讓有條件的人脫貧之餘,亦把成果公平地分享給廣大貧困群眾,協助暫時沒有條件的人發展。就地區而言,由於較富裕地區擁有較多資源繼續發展,亦更能吸引外資,因此中央政府可投放較多資源在較貧乏的地區,並着重培育當地人才,讓這些地方能夠快速發展。

Mindmap:內地人口結構現象與挑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中國觀察家一直擔心人口老齡化會減緩經濟增長,從而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今天的人口普查數據可能是對北京領導人的警號。但不僅是中國見證了這一軌迹,東亞大多數國家,即使沒有一胎或二胎政策等生育控制政策,亦面臨着同樣的困境:如何在鼓勵人們生育更多孩子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

這種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人口下降的趨勢,不僅影響着區內國家,對全球來說也很重要,因為事實上,經濟學家已將東亞視為後疫症時代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在來源之一。夏威夷大學人口經濟學家安德魯˙梅森說:「東亞的生育率遠低於世界上大多數其他低生育率國家。這將導致人口大幅下降、生活水平下降、GDP增長放緩以及嚴重的財政挑戰。」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5月11日《theguardian.com》

多角度思考

1.
試分析資料A中的趨勢。(4分)

2.就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東亞地區人口變化對區內及國際間有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應觀察到所有國家都在1970至2000年間下降幅度最大,在之後二十年則大致不變。作答時,除了要引用數據,同學亦可留意:
‧蒙古國的女性生育率雖然亦有下降,但一直都高於其他國家,而且在2000年後有一段反彈期,不像其他東亞國家維持低水平。
‧日本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處於低水平,其下降幅度其實不太明顯。

2.
區內:
‧根據資料A,生育率下降代表勞動力亦隨之下降,這將會減少這些國家的本地生產總值,阻礙經濟及社會發展。
‧根據資料B,作為疫情後發展的重要國家,勞動力下降會影響其重建工作。
國際:
‧根據資料B,東亞的生育率遠低於世界上大多數其他低生育率國家,而當一整個經濟圈都逐漸缺乏勞動力,會連帶拖累全球經濟。
‧經濟發展放緩不但影響國民生活水平,亦會使這些國家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甚至會降低外交上的實力和影響力。

學習工具

內地老齡化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一個國家的總供應量取決於當地資源多寡,而人力、天然及人造資源這些生產要素的增長或減少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生產總值、財政穩定性,甚至外交優勢等等。中國作為農業及工業大國,勞工一直是其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而人口增長亦為內地提供強大內需及消費力。因此,當老齡化、少子化等現象逐漸呈現時,人口結構就會改變,對經濟、社會及政治帶來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探討。

議題相關單元

現代中國
全球化

持份者

‧中國決策部門
‧適婚男女
‧內地/跨國企業

相關概念

總供應 Aggregate Supply (AS)


總供應(AS)是指一個經濟體系(通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供應,亦即在一段時間內(通常以一年作單位)這個體系中所有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在經濟學中,AS可分為短期AS及長期AS。短期AS針對短時間內的供應,由於短期內投入及產出價格不能完全調整,即一些生產因素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生產量會受物價水平、生產成本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至於長期AS,此時投入及產出可以完全調整,因此生產者會把生產量調整至一個最佳水平以達致最高生產效能。長遠而言,總供應會按當時生產技術及資源儲備而有所改變。

關鍵詞

‧人口老化 Population ageing
‧國家統計局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三孩政策 Three-child policy
‧改革開放政策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人口紅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後疫症時代 Post-pandemic era

參考資料

‧香港2021人口普查網頁
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index.html

載自2021年6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劉心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