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前瞻高頻恒常議題:全球公民身分

2021.06.16
25610 25610

「識」者生存

近年,全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早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報告,指全球人類須減少食肉,才能減少碳排放。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研究更同時指出,本港人均肉類消費是全球最高的地區之一。隨着植物豬肉,即是一種由植物製的免治豬肉的誕生,加上微軟創辦人亦指人造肉將會是未來食物的發展新方向,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須反思作為全球公民的你我應有之責。

下文將會與大家分析近年考評局其中一道常問的題型:雙項比較題——「香港人與其參與國際環保運動,不如參與本港社區的環保活動。」





港人參與本地社區環境活動之責:迫切性

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雖然迫在眉睫,但港人在承擔減排責任上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從不少研究報告可見,本港人均碳排放量遠超國際平均水平,而香港人均牛肉消耗量更加名列全球首位。這都反映大部分港人未有積極履行全球公民的減排責任,加上社會上的減塑風氣並不盛行,同時市民飲食又以多肉少菜為主。因此,本港市民有迫切必要先積極參與並推動本港社區的環保活動。

缺國際視野 難履行職責

反觀,若果本港市民先參與國際環保活動,恐怕一方面未能紓緩本港嚴峻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大部分港人缺乏充分國際視野(有指不少港人以往參與海外義工活動時,已經因為缺乏國際視野及經驗,而未能有效履行義工服務),所以,可以預計不少港人亦難在性質相近的國際環保運動中出力。

強烈歸屬感 推綠色社區

就筆者對公民身分的理解,當港人對有關議題有一定認知,才能令他們有「知、情、意、行」的昇華。所以,對於港人而言,理應對本港社會有較強的認知甚至歸屬感,從而通過行動上的實踐,甚至推動社區的綠色生活。相比起參與國際環保運動,是較為間接,因而較難藉此轉化成強烈的公民責任,更遑論藉此解決本港迫切的環境問題。





港人參與國際環保活動之責:公民義務

年前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不但通過罷課喚起全球各地民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並同時敦促全球各國領袖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雖然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但一直都是高度全球化下的城市之一,港人除了擁有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之外,同時亦都要肩負全球公民的責任,所以,港人應先積極參與國際環保活動,藉此展現多元公民身分認同。

參與社區為先 削弱全球公民身分

反觀,若果港人先參與本港社區的環保活動,這無疑會削弱了港人的全球公民身分及其應有的責任及義務。尤其是當港人只將個人視野局限在社區內,這只會令本港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受影響,同時亦會令國際社會認為港人欠缺利他精神,只高舉自利主義為先,不願意積極承擔如紓緩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

以國際活動為先 經驗有利社區發展

就筆者對公民身分的理解,港人多參與一些國際活動,一方面能夠展現港人的多元公民身分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亦都能夠展現我們作為全球公民一分子的責任及貢獻。長遠而言,港人更加可以將他們參與國際環保活動的經驗帶回香港,藉以推動本港的社區環保風氣。

載自2021年6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潘晨健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