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人物專訪】葉秋弦新作不忘啟蒙恩 《綠皮火車》贈文學老師

2021.06.04
25566 25566

文學的路,從來都不易走,尤其在香港。然而,文壇每年仍有新血,期望以文字滋養人心。去年在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畢業的葉秋弦,中學時受到文學老師鮑國鴻鼓勵,即使文憑試成績不俗,也放棄本地大學學位,到台灣師範大學讀國文系,期間竟遇上當年應考文憑試中文閱讀篇章〈第九味〉的作者徐國能,成為他的學生。葉秋弦首本散文集《綠皮火車》下月推出,坦言新書是獻給鮑老師,答謝他在文學上的啟蒙。

在中學文憑試取得二十七分,其中最佳五科取得廿四分,對不少學生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基本上可穩入本地的資助大學。然而,正職為編輯的新晉作家葉秋弦,當年不理「全世界」阻撓,仍堅持己見,到台灣師範大學讀國文系,原因除了知道當時的分數,未能入讀心儀的中文大學中文系外,還坦言是出於任性,想自己有些不同,也想嘗試出外闖。她在下月推出的新書《綠皮火車》,除了寫她的成長,亦講人生路上看過的風景、人情冷暖和旅行經歷等等。

天生「中文人」 無緣入中大

現年二十六歲的葉秋弦,十歲才跟婆婆和姨母,坐「綠皮火車」從韶關來香港,與母親團聚,父親則在內地工作。她在屯門天主教中學畢業,自言生來就是「中文人」,中一、二年級已喜歡看書、寫作,有關中文的科目,都能取得好成績。高中時,葉秋弦選修了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科,結果兩科在文憑試均取得第四級,中國語文科則取得五星,整體成績不俗。

葉秋弦指讀中文的人,都想入讀中大中文系,而她為了保險的緣故,也有申請「台灣聯招」,台師大的國文系,是她的第二志願。「當時文憑試最佳五科得二十四分,在我角度看來是失手,因當年中大中文系,預計最佳五科要二十六分以上才可獲取錄。」

知道入中大無望後,在JUPAS結果公布的前兩天,葉秋弦就收到台師大的取錄。喜歡文學的她,遂決定接受學位,想在台灣的文化氛圍下,有不同的發展,誰知卻遭父母和大多數老師反對,原因是香港的大學排名高,又擔心台灣的學歷不被香港承認等等。結果,葉秋弦獲派浸會大學文學院,但她去意已決。

老師倡閱讀 結識大作家

當時眾多反對聲音下,只有一人支持她的決定,那位就是她的中文及文學老師鮑國鴻,「他認為當地文化適合我培養文學興趣。」葉秋弦憶述,她和文學的關係,始於中學年代,鮑老師是她的啟蒙老師。「『屯天』有一群推動閱讀及文學創作的老師,每年學校書展,整個禮堂都是書,老師會製造閱讀氛圍給學生,而背後推動書展的其中一位策劃者,就是鮑老師。」

作為文學老師,鮑老師還會帶學生四處聽作家講座,在葉秋弦畢業那年,更舉辦了台灣文學團,帶文學班畢業生,走訪台灣作家的故居,包括林語堂和殷海光,又會逛二手書店,而這個旅程,亦引起葉秋弦對台灣升學的憧憬。「鮑老師是浸會大學文學院鍾玲教授的學生,浸大每年辦國際作家工作坊,他就透過跟浸大的聯繫,邀請到很多作家來我們中學演講,因此當時就接觸到很多大作家,例如蘇偉貞、張煒、駱以軍、閻連科等,後來到台灣再見到某些作家,更成為朋友,也是因這種淵源。」

徐國能寫序 欣賞勤創作

帶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葉秋弦赴台圓她的文學夢。四年間,葉秋弦在台師大跟不同文人學者學習,其中一位,就是她考中文文憑試時的閱讀篇章〈第九味〉的作者徐國能,負責教授大學二年級必修課「詩選及習作」。「當年作答〈第九味〉時,已覺得文章很好看,答題時全版寫滿字,結果閱讀卷更取得五星星佳績。」

不過,由於「詩選及習作」每周只有一課,葉秋弦當時跟徐國能的聯繫不算多,但不時會看到他在報章發表的散文。反而後來徐國能知道葉秋弦想向文學界發展,亦有鼓勵她,而是次葉秋弦首次出散文集,也特意把書稿傳給他看,並邀請徐國能寫推薦序。「剛好他在看書稿期間,知道今年考評局再次引用他的散文〈火車和橘子〉作考題,所以也有傳短訊來,聊了一下。」

雖然葉秋弦跟徐國能不算稔熟,但徐國能不斷創作的態度,葉秋弦認為是最好的身教。「很多教授做老師後就不再寫文,但徐老師用心教學之餘,仍不斷創作, 會留意甚麼人出甚麼書,最近有甚麼作家,不斷Input及Output,不會和時代有隔膜。」葉秋弦指她真正的創作,在大學時才開始,去年更開始挑戰寫長文,部分文章都會收錄在新書《綠皮火車》裏。

台書卷氣盛 文學不苦讀

除了大學教育,葉秋弦指台灣的生活,亦加深她對文學的認識。「台師大的地理位置,處於當地人所稱的『文教圈』,附近二手書店、咖啡店林立,人文氣息重。」課餘時,葉秋弦就常到校園附近的咖啡室和圖書館,參加文學活動,聽不同作家的講座,除了台灣作家,還包括內地作家,如徐則臣、畢飛宇等,視野大開。

「大學就是不停的聽講座,台灣的文學散布在每一個角落,是很家常的一個角落。香港以前參加的,多是大型講座,例如聽余光中等作家;但台灣則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好像開花一般。」葉秋弦認為,讀文學不一定要苦讀,但應向着自己的興趣不斷發掘,多嘗試不同事物。

二〇一八年,葉秋弦於台師大畢業後回港,同年成功申請入讀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攻讀文學碩士課程,並於去年畢業,算是圓夢。在讀碩士期間,葉秋弦曾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柴灣校園)語文及通識學院的鄒文律博士擔任研究助理,並進行一系列的「後九七青年作家訪問」時,因此認識作家潘國靈,在交換文章閱讀後,獲他鼓勵申請藝術發展局的資助出書,才有《綠皮火車》的誕生,而葉秋弦也決定把該書獻給鮑國鴻老師,以答謝他在文學上的啟蒙。

分開理想現實 赴台融入生活

  不少年輕人喜歡到台灣旅行,甚至稱呼台灣為「鄉下」,然而,葉秋弦以自己的經歷,提醒有意到台灣升學的同學,不要帶着享受生活的心態去升學,同時要有心理準備,並開放自己,才能融入當地生活。

  「大家覺得去台灣讀書,好像是很浪漫的事,但要在當地開展生活,要適應也不容易。」葉秋弦表示,離開熟悉的地方,到外地生活,食慣、用慣的東西也沒有,已經要重新適應,加上台灣有些地方的確不及香港方便,如果同學帶着享受的心態去台灣升學,絕對是個錯誤。「玩同生活完全是兩件事。」

  葉秋弦說,有些香港學生把台灣升學想得太簡單,實際上並不然。「好像租屋,你要和房東簽合約,但你不懂得看他們的合約,又不懂揀地方,就可能被人呃錢。」她說曾租過一間房子,簽約時房東說可隨時退租,住下去發現有問題想退租,卻被房東說她太早搬走,要扣掉數千元台幣的房租按金。

勿抱享樂 多識朋友

  在異鄉生病是另一個考驗。葉秋弦試過在周末時肌肉發炎,但台灣的醫院周日無專科門診,故她只能躺臥在牀兩日,周一才可去醫院做檢查。「異地生活就是這樣,無辦法控制太多,所以不要把生活想得太簡單。如能接受就可以嘗試,因這些經歷可造就一個獨立的你。」    此外,葉秋弦認為,若到台灣升學,就要積極融入當地生活,開放自己的心。她指在台灣時,自己並沒有參加港澳同學會,因她認為去到新地方,就應認識新朋友,否則跟留在香港無分別。「不過,要融入當地人也不容易,因他們本身已有自己的圈子,由中學到大學,有自己的話題。如果真的未能參與他們的話題,就盡量尋找有共同話題的人交流。」

記者:陳艷玲 攝影:蔡建新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