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目中運動散文類著作的第二名:《愈跑,心愈強大》〉(節錄)徐國峰
2021.06.01白話文閱讀理解
〈我心目中運動散文類著作的第二名:《愈跑,心愈強大》〉(節錄)徐國峰
在喬治的這本著作《愈跑,心愈強大》中替眾多跑者們道出了熱愛跑步的理由。我尤其喜歡他在書中的一句話:「跑步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也是進入難以言說的經驗小徑。」
通過跑步,我們有機會進入一種持續若干時間、沒有別人涉入的意識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們擁有自由、擁有寧靜、擁有特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那是屬於跑者的世界。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身體」一詞,從來不僅限於血肉皮毛的形軀。當我們把身體靜置於空間結構中來解析,它包含了有形可觸的「形軀」、無形而實存的「精氣」,以及與形軀、精氣合一且交互作用的「心神」。
在中國的古籍中幾乎不談競技運動,形軀上的訓練只是為了追求充足的精氣與心神的寧靜,傳統所謂的「修身」,所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無形的境界。喬治這位西方世界的跑者,竟也通過跑步體悟到同樣的道理,只是他的用語與東方不同,他談的是自由、遊戲、意志與英雄,這些都是他跑步哲學中的重要概念。
人生在世,我們不知不覺地倚靠太多東西,像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電影或是各種目標與人情世故,所以老子提出「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老子不反對設定目標,他反對的是對目標的執着,因為一執着就須要依靠。我們練跑步的人常常會為自己設定減肥、完賽、破PB①等目標,有目標很好,因為有目標才有方向,但跨出門口確定方向後,道家告訴我們必須「忘掉」目標,所以莊子說「坐忘」。更快更強更遠都很好,但在追求更好的過程中反而要忘記目標,在訓練的當下該尋求的是一種「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的境界。
對於這樣的境界,老子的方法是減損,所以他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之後就是真正的獨立,無依無靠;到了莊子更進一步說這是「離形去知」境界;孔子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形軀我和意識我都沒了,人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得道」的境界應屬如此。人世間有許多活動都能當成達到此種境界的手段,把承襲中國思想且盡而發揚光大的日本,發展出了柔道、劍道、茶道⋯⋯等就是由此而來,各種形式的動作如果達到「離形去知」的忘我之境,就能在瞬間得道。跑步,當然也是你我達到忘我之境的其中一種方式,而且是所有人類的活動中最簡便的一種方式。
2015年上海馬拉松賽後某位學員自述中的一段正寫出了此種忘我的境界,他寫道:「上海馬拉松比賽時,當距離過了38公里之後,沒有抽筋,終點就在眼前,心裏懸的石頭終於落地,破四有望了。3小時52分35秒跨過終點計時毯,沒有興奮,沒有瘋狂,只有一如既往的平靜。總感覺比賽的過程中很忙,心裏必須專注在許多細節上面,時間過得很快,儘管已經到達42公里終點,仍然感覺上一秒還在起點。」
古人的智慧早已經揭露精神上的自由是通過「忘我」的功夫而來,但具體的方法卻沒有像喬治說得如此簡潔:「跑步讓我自由,它讓我拋開別人的觀點,拋開外界加諸於我身上的教條與規範。跑步讓我從零開始。它剝離了層層制式的行為與思考。」
因為剝下文化與制度之後,人回到了一種極單純的自然之境。在自然中,精神將無比寧靜與自由。所以喬治說:「最棒的是,當你感覺到自己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時刻,這是真正的平和,這也是世界無法給予的。」從他的字裏行間,你將了解到跑步不止是訓練身體,更是一種精神生活的解放。這種觀點與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先秦思想家不謀而合。
我個人的工作是以靜態的寫作和翻譯為主,每當煩躁與靈感枯竭時,運動總是我激發熱血與刺激創意的最好良方。我們只要出門跑起來之後,自我就會逐漸清空,不久將感到心曠神怡,約莫三十五分鐘後就如同喬治說的會出現第三氣(thirdwind),此時,興之所至的想法、回憶與經驗都將源源不絕而來。所以喬治時常把跑步是當成他的實驗室,一星期有好幾天,他在超過十哩(英里)的路上測試想法。他發現,跑步是一個充滿源源不絕的創意、挑戰與改變的泉源。
跑步除了讓我們的精神解開束縛,也使我們的意志更加堅定,而我心目中關於意志方面的經典正是喬治.席翰醫生這本《愈跑,心愈強大》。
註釋
①破PB:PB指Personal Best;「破PB」意指打破個人最佳記錄。
練習題
1. 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三個不同的部分及層次,並按每段大意,完成下表。(9分)
2. 為何作者會認為人練跑步時須忘記目標?(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第10段指他出門跑步會經歷「清空」、「心曠神怡」和「出現第三氣」這三個階段,試簡單歸納及解釋該階段的意思。(6分,每題2分)
4. 作者引用了2015年上海馬拉松賽後某位學員自述,用意是甚麼?(2分)
〇A. 突出跑步能帶給人精神上的平靜。
〇B.學員即使到達了42公里終點,仍忘記了時間的束縛。
〇C.在馬拉松的比賽中,學員須要專注在許多細節上面。
〇D. 學員在比賽中達致忘我的境界。
5. 根據原文,判斷以下陳述。 (4分)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
a. 作者認為人只要剝下文化與制度之後,就能回到了一種極單純的自然之境。 |
〇 |
〇 |
〇 |
b. 作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身體」除了指身軀,還包括精神形態上的軀體,形軀、精氣合一,且可形成交互作用的「心神」。 |
〇
|
〇
|
〇 |
參考答案
- a. 1-2
b. 作者引用喬治《愈跑,心愈強大》的說話,帶出跑步讓他擁有特別的經驗及意識狀態。
c. 3-9
d. 作者解釋中國傳統文化「身體」、「修身」的觀念,主張練跑應尋求「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的境界,並以一位上海馬拉松賽學員的自述,指出跑步能讓人達至「忘我」之境。
e. 10-11
f. 作者指出跑步能有助激發熱血與刺激創意,有助他建立創作經驗,也能堅定意志,因此他再次推薦喬治《愈跑,心愈強大》這本書。 - 作者認同中國傳統中重視「修身」的觀念(1分),他認為運動亦是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無形的境界(1分)。人執着於目標,就要依靠外物,無形間形成了人的「形軀我」及「意識我」(1分),不能真正獨立,享受「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的精神無形的境界(1分),未能達到「離形去知」的忘我之境(1分),因而,作者認為練跑追求目標的話,最終令到精神不能得到解放,無法脫離外界的束縛,不能達致「修身」的效果(1分)。
- a. 作者拋開外界的束縛及別人的觀點(1分),剝離層層制式的行為與思考。(1分)
b. 作者內心擺脫目標後,感受到大自然所給的無比自由及寧靜(1分),並與自然合而為一,獲得精神生活的解放和達致忘我的境界。(1分)
c. 作者身心變得自由後,便能不斷產生不同的想法、回憶與經驗(1分),終能發揮創意,勇於挑戰和嘗試改變自己(1分)。 - D
- a. 錯誤
b. 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