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與生活失衡 香港「打工仔」過勞警號
2021.06.02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衞生
香港繼成為「全球工時最長城市」後,早前再度位列全球過勞人口最多的城市,有近三成人出現勞累過度的情況。近年香港過勞現象引起公眾關注,僱員在工作期間操勞過度猝死的意外屢現,疫情下的工作模式更令不少人需要「隨時候命」,最終造成身心耗竭的問題。
到底香港勞工過勞的成因為何?對公共衞生乃至整體經濟發展又會構成甚麼影響?事實上,過勞問題背後反映了本地勞工保障不足問題,現時對應法規發展進程如何?相關的勞工政策又能否防患於未然,維持打工仔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新聞資訊摘錄
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名
《2020年Work-Life Balance城市排行榜》出爐,香港成為全球50個城市中「最過度勞累城市」,僅次為新加坡、首爾、吉隆坡及東京;據統計,香港多達29.9%的上班族每周工時超過48小時,「每周返工及通勤時數」達50.1小時。而香港在「最佳Work-Life Balance城市」整體排名中排尾6,快樂指數排倒數第二名;「Work-life balance指數」就着工作壓力、社會保障、城市宜居度、新冠肺炎等四大部分評分,再細分每周工時、過勞人口比例、醫療保障、戶外空間、空氣污染指數及預計失業率等19個項目作出評分。
資料來源: Health Concept網頁(2021年4月9日)
觀點與角度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職業安全健康局就僱員因心血管病或腦血管病發死亡個案,已進行搜集數據及研究,勞工處會視乎研究結果及此課題在國際發展,考慮是否有明確基礎將過勞死納入《僱員補償條例》成為職業病。
時任立法會議員何啟明:「過勞」已是常見職業現象,最基本解決方法是設標準工時,但實施標準工時前,建議政府可將過勞列入醫管局可治療疾病之一,令市民求醫時有相應的治療。
專家:「拔掉插頭」是解決工作倦怠的良藥。建議打工仔可以採取一些簡單方法來緩解工作壓力,例如在家裏區分出工作區和休閒區;規劃出明確休息時段,例如何時該用午餐、何時該運動鍛煉等。
探討香港勞工過勞問題
成因
工時+薪金+壓力
「工時長、在職窮、壓力大」是普遍香港打工仔的寫照,三者均是導致過勞問題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響。世界衞生組織有研究指出,若員工的工作量大幅超過其回報及休息時間,便有機會導致工作疲勞甚至過勞等問題。
香港在職貧窮的問題嚴重,不少基層勞工每日忙碌工作,但薪金回報卻微薄得難以維持生活基本所需,因此,不少人為求「多勞多得」而日兼多份工作,大大延長工時;加上全球化下的產業競爭壓力益增,員工或因追求積效指標、受加班文化等影響而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工作形態及進行超時工作,造成過勞的現象。
影響
個人身心健康+社會發展
過勞會令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生活素質受損,不但加速損耗身體機能,增加患上慢性疾病及死亡的風險,工時長或工作壓力過大亦會令員工容易患上焦慮或抑鬱等精神疾病,對公共衞生構成威脅。此外,根據世衞的研究,過勞員工亦會傾向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及志向被扼殺,難以實踐個人理念,因而過勞無助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及積極性,甚至會損害企業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過勞問題亦會衍生生育率低的隱憂。普遍企業上班時間缺乏彈性,加上不少女性均會投身勞動市場,令在職夫婦面對產後無暇照顧幼兒的問題,從而影響生育意願,長遠會造成少子化的問題。
現況
「過勞」欠定義 僱員欠保障
世衞早前已將「職業過勞」重新定義為一種持續的慢性工作壓力綜合症,但未有將「過勞」納入職業病,而有關分類在香港亦掀起了熱烈討論;由於現時香港法例並沒有關於「過勞」定義,因此由過勞衍生的職業病及過勞死等賠償責任難以追溯及舉證,僱員僅是遭遇工傷意外或患上條例上特定的職業病才可獲僱主賠償。因此,職業過勞僱員的權益未受充分保障,就此,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建議政府將「過勞」列為職業病之一,以奠定勞工索償及保險等基礎,保障受僱人士的休息權。
香港勞工政策進程
檢視
工資+工時+假期
1.最低工資:凍結
最低工資有助保障基層勞工能以勞力換取合理的薪酬回報,維持基本生活水平,避免僱主惡性壓價。本港法定最低工資於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其後維持每「兩年一檢」,2019年5月1日起,有關水平調升至每小時37.5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港經濟處於衰退,加上失業率屢創新高,故此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今年法定最低工資維持在每小時37.5元的水平,以保持經濟競爭力及減少職位流失,為政策實施十年以來首次「凍薪」。現時本港約有二萬人正領取最低工資,面對生活成本上升,高昂的食品及租金價格,令不少基層市民的薪金被蠶食,凍結最低工資變相令他們「減薪」,甚至會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2.標準工時:未有劃一標準
全球職場過勞問題日益嚴重,設立標準工時或超時工作限制,能防止無薪加班,以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質素,紓緩職場過勞的問題。
南韓為例,該國員工的平均工時是發達國家中最長之一,但為了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及改善國民的生活素質,南韓於2018年通過將每周最高工時由68小時縮減至52小時。
至於香港,就標準工時立法方面,商界認為有關措施會增加經營成本,妨礙自由市場運作,因此反對,政府在社會各界欠缺廣泛共識下,於2018年決定擱置標準工時的立法工作,取而代之是推行十一個指定行業的工時指引,但原定於2019年第一季至去年上半年逐步推出指引,直至目前仍未推出。
3.增加法定勞工假期:步伐緩慢
劃一勞工假期與法定假期,能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有助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現時香港的法定勞工假期為12日,有約100萬名僱員放勞工假,較俗稱放「銀行假」的僱員少5天。政府早前建議將兩者看齊,以每兩年遞增一日勞工假,10年時間增至17日,而勞資雙方就有關措施一直未能達至共識,前者認為十年時間過長;後者則指這將增加勞工成本,削弱競爭力,令營商環境更為困難。
不過,英國有顧問公司的研究指出,增加假期或減少工時,並不一定會削弱競爭力,例如全球工時最短之一的德國,全年假期多達130天,卻躋身世界十大經濟體,反映假期變長或工時減少,對員工生產力及企業競爭力的負面影響輕微。
綜上所見,由於勞資雙方就不同的勞工政策存在巨大分歧,令完善勞工保障的相關措施往往難以落實。
Mindmap:本地勞工過勞問題與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BBC報道,世衞與國際勞工組織合作進行的研究顯示,2016年全球有74萬5,000人因為工時長,死於中風和心臟病,東南亞與西太平洋國家最嚴重。這是第一份探討工時長導致全球多少人提前死亡的研究。
研究顯示,與每周工作35到40小時相比,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會使中風致死風險提高35%,心臟病致死風險提高17%。此外,因工時長而提前死亡的民眾中,近75%是中老年男性。這份研究並未涵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過世衞官員裴加說,最近遠距工作人數大增和經濟走緩,會提高工時太長致死的風險,「證據顯示,全國封城期間,工時會增加10%」。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1年5月17日《聯合新聞網》、世界衞生組織
多角度思考
1.就資料A中所示各地人均生產總值(GDP)及每周平均工時排名,闡述兩個結論。(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及解釋工時過長可能會帶來的兩個問題,並就相關問題提出改善建議及作出進一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結論可包括:
‧亞洲地區工時較長:香港、日本及內地每周平均工時分別為41.7、38.4及40.3小時,反映亞洲地區長工時問題較嚴重;
‧工時較低地區人均GDP普遍較高:人均生產總值(GDP)排名頭四位的地區每周平均工時較低,人均GDP最高的盧森堡平均只有34.8小時,而排名第二、第三的瑞士與挪威則分別為34.9和34.2小時,反映人均GDP較高的地區工時普遍較低。
2.
影響可包括:
‧增加健康風險:工時過長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及死亡的風險,降低健康方面的生活素質,甚至造成公共衞生議題,根據資料B,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分別會增加中風及心臟病致死風險35%及17%,2016年全球便有近75萬人因工時長而死於中風和心臟病;
‧降低生產力:不少研究指,工時與生產力不一定是正比關係,工時過長甚或會令生產力下降,根據資料A,工時較長的地區如香港及內地等,人均GDP亦未及工時較短的地區。
建議可包括:
‧僱主:可就每周工時設置上限,確保員工每周工作不超過 55 小時,以免損害健康;設置四天工作周,從而提升員工的生產力;
‧政府:制定法例或實施政策禁止企業員工加班,資料B指出不少人在疫情下遠距工作,變相令工時提高,因此政府可合理限制員工在家工作的工時,確保僱員能夠得到充分休息,以保障勞工權益,以及提高生產力。
學習工具
勞工問題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全球化下,不同工種及產業競爭加劇,令勞工過勞現象愈趨普遍,包括工作量過多、工時太長及工作壓力過大等,同學可進一步延伸分析有關現象如何構成公共衞生風險。另外,亦須思考可如何從根本上緩解過勞的問題,以尊重勞工的勞力付出及保障其權益,如完善僱員的福利及補償制度等。就本地情況,相應的勞工政策又能否與時並進?當中的困難及不同持份者的利益衝突點亦須作釐清。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全球化
公共衞生
持份者
‧僱員
‧僱主
‧勞工團體
‧政府
‧世界衞生組織
相關概念
過勞 Burnout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過勞」為「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工作過勞的三大症狀包括出現「精神體力耗盡或疲憊感」;「對工作產生抽離、負面或懷疑感」;「工作效率降低」。有關分類強調,過勞只可源自長期工作壓力,且不應用作形容生活其他經驗的感覺。針對有關現象,世衞組織宣布計畫制定與職場心理健康相關的實證臨牀指引。
關鍵詞
‧勞工權益 Labour rights
‧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標準工時 Standard Working Hours
‧勞工假期 Statutory Holiday
‧銀行假期 Bank Holiday
‧在職貧窮 Working Poor
‧職業現象 Occupational Phenomenon
參考資料
‧KISI最近發表《2020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
https://www.getkisi.com/work-life-balance-2020#table
載自2021年6月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