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行十年】林溢欣首辦補習真人Show 全方位打造「新星」傳承教育
2021.05.28五年前,一封提出以八千五百萬元年薪邀請「過檔」的公開信,讓遵理學校中文科名師林溢欣聲名大噪,成為補習界神話。五年後,林溢欣的補習事業,來到第十個年頭,與公司的合約也將於八月底完結。坦言「坐唔安」的他,遇上補習業的寒冬,除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外,又夥拍Ben Sir籌備補習新星真人Show,獎金最少達六位數字,目的除了為傳承多年的教育心得,最終還是想學生受惠。
「五年前,我曾說過,如果大家意念相同,值得我留守的平台,多幾千萬於我無別,我仍會留在這裏。」中文名師林溢欣與遵理學校的合約,將於八月底完結,接受專訪當天,他坦言合約仍未有任何進展,所以正思考不同的可能性,並審視現在的平台有否變質、管理層理念是否一致、是否去其他學校發展、還是自己創立新校等,但他肯定地說,自己仍會留守在教育範疇,因這是他入行十年的專業。
YouTube頻道 內容多元
十年前,可說是補習學校最輝煌的年代,「補習天王」的廣告牌隨處可見。然而,補習學校近年逐漸萎縮,本身也是「天王級」的林溢欣,形容補習業正處於寒冬,所以當他思考未來去向,選擇合作夥伴時,也會「聽其言,觀其行」,了解他們是否有心繼續在教育發展。「我不信永遠都是寒冬,四季有時,寒冬會否有春天的來臨?一定有,幾時啫!所以如果跟有心人一同做,一起捱,我覺得是可以的。」
自言性格「坐唔安」的林溢欣,向來「百足咁多爪」,除了在補習學校教中文外,過往也推出過散文集、辦雜誌、開餐廳,他指這些都是興趣,未來也會繼續;此外,他未來也想嘗試出版教材,甚至做Life Coaching(人生教練),「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其實不太知自己需要甚麼。」他認為自己入行十年,不同圈子都有人脈,如果能舉辦一些活動或分享會,讓青少年及早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行業資訊,都有助啟發他們。
雖然與公司的合約問題尚未有進展,林溢欣的個人YouTube頻道卻火花四濺。他透露過往該頻道只上載課堂的精華,沒有用心經營。然而,疫情下,學生在家的時間增加,故林溢欣和他的團隊,開始花多些時間在YouTube頻道上,包括每星期拍攝兩條短片,分別教授成語及講文言文故事;另外,又不定期製作遊戲節目、訪問「五星星學生」等等,讓頻道內容更多元化,全方位幫助學生。
名師任導師 六位數獎金
向來鬼主意多多的林溢欣,近日就夥拍亦師亦友的歐陽偉豪(Ben Sir),仿效電視節目《全民造星》等真人Show,籌備網台節目《補習擂台》,發掘補習新星,勝出者有機會得到最少六位數字的創業基金。「《補習擂台》等於『補習造星』,我們招募有興趣做教育的人,採用師徒制,教他們如何做教育,給予培訓和拍片。」
比賽以遊戲節目作包裝,林溢欣舉例,如參賽者教中文,大會就可能請他在一百名學生前,教授五分鐘的課堂,再由學生評分,之後可能還要跟另一名老師Battle(比試)。他表示,比賽會由他本人、Ben Sir和其他名師等作導師,傳授自己的教學心得。「導師未必教授本科的專業,可能會教也們如何用聲,如何做市場推廣,甚至有關印刷、電腦排版的知識等;又或者教參賽者如何做筆記,讓學生溫習時方便些,例如筆記是否要有QR code等。」
想成為補習界新星,必須為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年齡、性別和教授的科目均不限,現職或有意當補習老師的人均可參加,截止日期為五月三十日(本周日)。
林溢欣指節目如果成功開拍,初步計畫勝出者可獲他送出的獎金,「可能有一筆最少六位數字的創業基金,屬贊助形式,但仍要視乎參賽者的計畫。」他補充,參賽者不一定以賺錢為目標,希望義教也可以。
教如何教書 盼作育英才
對於是次「造星」計畫,林溢欣謙稱不敢說是回饋補習界,只是他喜歡不時推出新計畫,業餘喜歡做有興趣的事,就好像七年前創辦雙月刊《藝文青》,即使虧本也繼續做。「跟Ben Sir傾開,認為我們均是教書和中文出身,所以不如教人如何教書,他可教人廣東話正音,我則教人如何教書、補習和創業等。」
林溢欣認為,以他們多年做補習的經驗,除了教學生之外,也應有能力教人做補習老師,「如果教到一、兩個,甚至十個老師,讓他們有能力,知道如何教學生,且有趣味,Presentation(呈現方式)好,其實可造福更多學生。」
DSE帶動熱潮 大補習社優勢難取締
補習學校曾經歷百花齊放的年代,部分「補習天王」的受歡迎程度,更可媲美娛樂圈偶像。在這個年代出道且冒起的林溢欣,高峰時期每個月的學生人數達二、三萬,「當年每七個中學生中,最少有一個是我的學生。」現時,林溢欣仍是最多學生的中文科名師,但坦言隨着補習市場萎縮,再加上疫情,學生人數也有下跌,「現時四位數以上一定有,但去不到以前二、三萬人。去年九月也有近五位數,因為疫情,才一直跌。」
林溢欣分析,補習市場的興旺,由教育局在二○○九年推行新高中課程,學生要考中學文憑試(DSE)開始。「當你是白老鼠時,個個都驚,所以要補。」然而,三、四年前,補習學校已開始減少,原因包括學童人口下跌、國際課程和海外升學的興起、網上學習平台的選擇增加、中文科考試相對容易等等,都是補習學生人數減少的原因。
網上學習影響生源
「社會的資源多了,坊間由二○一二年到現在,有十年的Past Paper,代表你肯勤力,做完它,雖然不一定是五星星,但不會是零。」林溢欣認為當年自己能「爆上去」,是「天時、地利、人和」。隨着網上學習平台的增加,他指對傳統補習學校雖然有影響,但深信補習學校仍有其優勢,不可能被取締。
綫上授課拖慢進度
「我心內有個信念,在香港這個教育環境,Togetherness,即一同在班上學習,是必然要存在,對學生才是好的。」林溢欣解釋,香港有別外國,居住環境狹窄,很多人的家中,都並非理想的學習環境,加上學生自律性不一,學習效果未必理想。
「我們很多課堂轉了在網上教,但發現學生的學習進度慢了很多。」林溢欣說網上教材的特性是隨時可看,造成有些學生會分數次看同一段教材,「而這些教材過往可能在一堂內就已經完成,所以對學習進度真的有影響。」
中文「內功」靠浸淫
當上中文補習老師十年,林溢欣眼見學生的中文水平每況愈下。「第一屆的DSE學生,細個時也不是捧住iPad的,當他們仍處於閱讀的氛圍,接觸正統的語言環境時,他們的語文基礎會好很多。」
林溢欣表示,很多學生找他補習,往往都是考文憑試之前一、兩年開始,要突飛猛進的話,只能在思維、技巧、答題技巧方面作訓練,而語文根基、素養和底子則無可能。「我是很貪心的老師,想教學生『內功』和『招式』,問題是『內功』要時間浸淫,所以只可教他『招式』,但老實說,有『內功』,才能百毒不侵。」
教材離地欠學趣
此外,部分教材太離地,也影響青少年對中國語文的興趣。林溢欣舉例,朱自清〈背影〉的情節,已跟現實生活有距離。「〈背影〉要爬落路軌,現在是犯法的!作者父親爬落火車路軌,只為了拿個橙給他,但現在不用了,火車都有得賣。」他又認為,一開始就要求年輕人看名家,如錢鍾書、魯迅的作品,可能未必適合。「我不否認他們是經典中的經典,但經典不等於貼合年輕人生活,適合他們的品味。有時年輕人並非抗拒語言,而是抗拒篇章不夠吸引。 」
早前,教育局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其中中國語文科將取消試卷三聆聽和綜合能力,以及試卷四的說話能力,另會在寫作卷增設「實用寫作」題,並把口試納入校本評核取代,同時初中及高中均設文學和文言經典的「建議篇章」。林溢欣批評教育局此舉是荒謬。
「教育制度最大問題是朝令夕改,試卷三的聆聽和綜合能力在一六年才開始,實行才數年,是否有研究證明學生的能力減弱?範文才推行兩年,又改?」林溢欣認為舊制的高考中文科,內容其實跟DSE相若,而高考制度推行多年,有參考價值,為何不相信這套行使多年的制度?
求進步須有目標
優化的中文科課程將於新學年的中四級推行,並於二○二四年首次開考。想要考好中文科,林溢欣指同學先要訂下目標,包括想取得甚麼成績。定下目標後,就要比人做多一步。「任何事,比自己要學的程度多一個級別,回頭就易如反掌。」他舉例,中三生先讀中四的範文,日後再學會較容易;另外,多看不同作家較高階的文章,甚至名家經典,學生字、文章、結構,從中取得養分和學習,都可提升中文水平。
記者:陳艷玲 攝影:黃頌偉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