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率反映社會問題 紓困措施 力度不足?
2021.05.12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
肺炎疫情橫掃本港一年多,多個行業被迫「關門」,失業率節節上升,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7.2%,數字創17年以來最高;今年1月至3月失業率為 6.8%,連升三個月後首次回落,但總失業人數亦近26萬。市民生活捉襟見肘,政府接連推出如保就業計畫、失業借貸等措施支援有需要人士,然而各界認為措施有其不足,建議政府以失業援助金直接資助基層,面對種種限制,哪種紓困措施最為合乎經濟原則且有效?
新聞資訊摘錄
香港就業現況
疫情肆虐超過一年,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經濟停頓,百業蕭條,失業率節節上升,據政府統計處4月數據,今年1月至3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8%,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下跌0.4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下跌0.2個百分點至3.8%。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較12月至2月下跌0.4個百分點至10.7%,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由14.1%跌至13.3%。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由於不同行業復甦步伐不一,加上訪港旅遊業依然低迷,勞工市場短期內或仍面對挑戰。
資料來料:綜合新聞報道
觀點與角度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加上訪港旅遊業仍然冰封,勞工市場短期內仍面對挑戰。然而,隨着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畫展開,疫情的威脅冀可逐步減退,今年稍後將有助紓緩勞工市場的壓力。
樂施會署理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五千元電子消費券有好過冇,惟須等待當局公布更多細節才能判斷其成效。基層最大開支是租金和兒童的學費,若然消費券不能用作繳交相關開支,對基層或無太大幫助。
香港外遊領隊協會主席陳兆麟:近期只剩下大約1.7萬名註冊領隊,較疫情前約2.2萬名下跌逾22%,而當中大約5千名屬全職,疫情下不足300人仍有工作,惟最多只是3分1支薪,其他領隊零收入或轉行,估計超過兩成人轉做保安。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政府與其視失業貸款為緩衝之計,期望經濟好轉,僱員收入自然改善,倒不如實事求是,立即實施失業援助,建議資助金額為僱員之前月薪八成,為期三個月,申領金額上限為相應的全港僱員就業收入中位數,讓他們即時渡過經濟難關。
紓困措施的爭議
失業率上升會帶來種種問題,如個人方面:生活質素下降、打擊自尊、影響社交;家庭方面:收入減少或會破壞家庭關係及和諧,甚至造成「跨代貧窮」;社會方面:生產力下滑,積累民怨和不滿,影響政府施政效率,有損國際形象。
民生經濟重創致問題叢生,而當局自疫情起通過「防疫抗疫基金」及庫房推出不同紓困措施,成效不一,部分政策被指門檻高,又以補助僱主為主,難以直接援助失業人士,引來爭議。
措施1
保就業計畫
政府由去年6月起先後推出兩輪「保就業計畫」,向僱主提供短期財政支援,協助他們支付員工薪金,最高補貼額為每月9,000元。申請資助的僱主須承諾接受工資補貼期間不會裁員,並把補貼全數用於支薪。
支持:員工開支佔僱主支出一大部分,政府補貼有助解決僱主周轉不靈的燃眉之急,而且申請者須承諾不裁員,僱員於疫情期間得以保住工作。
反對:資助額一來未能完全補貼員工薪金,二來計畫被質疑「肥上瘦下」,耗資約900億元補貼企業;計畫亦有大量灰色地帶容讓參與的僱主從中取利,例如要求僱員放無薪假。此外,計畫僅屬短期性質,僱主於補貼期滿後隨即可解僱員工,未能保障基層市民生計。
措施2
失業借貸
港府2月於《財政預算案》建議,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提供以8萬元為上限的「失業貸款」,政府擔保150億元,貸款首12個月只須還息,之後本金連利息最長可攤分5年償還,總還款期為6年。
支持:貸款計畫寬鬆,申請者毋須滿足最低信用評級要求,對失業者而言如同「救命錢」。
反對:政府以個人債務透支未來,推卸保障失業人士生計的責任,假如經濟環境持續惡化,失業者無力償還債務,隨時「愈借愈窮」;而且貸款只供失業者申請,放無薪假者失去收入卻未能受惠。
措施3
5,000元電子消費券
《財政預算案》公布向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計畫涉款360億元,市民可以此支付本地零售、餐飲及服務商戶的消費,以刺激經濟,惟消費券不能用於無商業登記的網店或網購平台、繳交水電稅項等用途。
支持:消費券有助振興本地市場,刺激零售、飲食等行業的生意,促進經濟活動。
反對:消費券須通過電子支付平台使用,牽涉高昂行政費,年長市民不諳科技或造成使用障礙,而基層商戶未有安裝相應平台亦未能受惠;再者,消費券分期派發,而且用途有限制,不利市民使用,加上消費券效果可能被「替代效應」抵銷,市民主要以消費券應付基本開支,未有因而增加消費,刺激經濟目標或遜預期。
建議
失業援助金
政府多管齊下,有見多項措施成效未彰或有其限制,未能直接紓緩失業人士捉襟見肘的經濟困難,政界、學界和社福界多年來均有聲音建議政府落實「失業援助金」計畫,以現金即時支援基層失業人士,例如樂施會提倡當局向入息低於中位數一半的失業人士發放不少於六個月,每月5,000元的短期津貼,預計最終約有八萬人受惠,涉款約24億元。
反對意見: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認為,香港缺乏完善的僱傭數據,處理300萬僱員資料需時,短期不能大刀闊斧開設新制,而且有「道德風險」,設立失業金會降低僱主解僱員工的成本,他指本港綜援金額比部分國家的失業救濟金水平更高,建議有需要市民申領綜援。
Mindmap:本港失業率問題與紓困措施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2018-2020年按以前從事行業劃分的失業率
資料B:節錄自一則評論
不同光譜的勞工團體及政黨均要求政府設立短期失業援助金,卻不得要領。羅局長反稱失業援助金涉及道德風險,而且其他地方沒有毋須供款及不設審查的失業援助計畫,還須考慮財赤風險云云。根據資料,各政黨及勞工團體提出的失業援助金額介乎每人每月6,000至9,000元,為期6個月,所涉公帑由88億至130億元不等,遠低於「保就業」計畫所耗用的大約920億元。政府願意耗用大筆公帑,不論企業疫下的盈虧,以行政方便為由,一刀切為僱主提供即時支援,但對於水深火熱的僱員則錙銖必較,一而再拒絕推行失業援助金,分明是厚此薄彼。
政府不願意推出失業援助金,反推出失業借貸,提供最多相等於6個月收入的貸款,上限8萬元,首年只需還息,其後可分5年償還,期內清還則退回全數利息。計畫內容看來相當吸引,但變相慫恿市民先使未來錢,或以債抵債,結果都是由失業人士承擔風險。
多角度思考
1.描述2018至20年間本港按以前從事行業劃分的失業率的趨勢。(4分)
2.「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整體失業率呈上升趨勢,2018年至20年間上升超過一倍,其中以建造業和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為重災區,兩個行業2020年的失業率約為10%,超出平均數。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題目問「利多於弊」,同學應表明立場,清楚列明設立失業援助金的利弊,並宜於僱員、僱主、政府、公共財政、國際聲望等不同角度思考,例如援助金能直接解決市民短期生活所需,不用大幅減少開支,過度萎縮消費;此外,政府帶頭設立援助金能鞏固社會安全網及提升勞工權益,有助提升民望及國際聲望。
‧同學若從弊處入手,可指出政策牽涉繁瑣行政手續,研究需時,未必能及時協助有需要市民,亦可指出現行綜援制度比援助金審批更嚴,行之有效又能避免濫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學應留意「參考資料」字眼,利用A、B兩者中的論據支持說法,如「道德及財赤風險」、「失業率大升」等資料。
學習工具
失業問題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疫情下經濟不振,失業率上升,政府推出如保就業計畫、失業借貸等措施支援有需要人士,然而各界認為措施有其不足,建議政府以失業援助金直接資助基層,惟政府認為本港社會安全網備矣,無意額外再設新制。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持份者
‧政府
‧社福界
‧零售業
‧旅遊業
‧學界
‧市民
‧失業人士
‧基層
相關概念
跨代貧窮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跨代貧窮指子女受上一代的貧窮及社會地位低所限,資源不足,缺乏上流機會,跌入惡性循環,長大後難以擺脫貧窮狀況。欲解決問題,社會各界須從家庭、學習等範疇扶助基層兒童成長,及早介入支援。
關鍵詞
‧勞工及福利局 Labour and Welfare Bureau
‧保就業計畫 Employment Support Scheme
‧失業援助金 Unemployment Assistance Scheme
‧財政預算案 The Budget
‧消費券 Consumption Voucher
‧失業借貸 Loan for Unemployed
‧電子支付 Electronic Payment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參考資料
‧《香港貧窮報告:疫情下貧窮人口的失業情況》,樂施會,2020年12月
https://qrgo.page.link/PpEhu
載自2021年5月1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