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囍事 合兩姓之好
2021.05.07由古至今,人們都非常重視婚禮,尤其是自己的婚禮,希望能舉行得有體面。現今年輕人結婚不一定大排筵席,而新娘新郎有一定自由度,可是婚前聘禮金額、酒席,甚至置業等責任大多落在新郎身上,往往成為兩口子爭執的源頭。然而,在古代,婚姻是合兩姓之好的大事,是家族宗祠間交好、將來互相扶持的起點,因此成婚必須依足所有程序,由男女雙方家族主導,新娘新郎沒有太多的決定權。至於一應使費,與現今相比更是不同,相信單是女子要備嫁妝一項已讓不少人驚訝。今期《S-file》就和大家談談古代婚禮。
古代婚禮流程
《禮記.昏義》記載婚禮有六個禮儀,新郎家和新娘家須順序完成。
1. 納采
男家派媒人到女家提親,攜帶聘書及象徵吉祥的禮物(《通典》中有記共三十種,包括雁、酒、米、鹿等),執行禮儀。
2. 問名
男方媒人在納采同一天詢問女方的姓名與時辰八字,再占卜決定婚禮是否可行、新郎新娘八字是否相合。
3. 納吉
男方得到女方姓名及八字後,會到男家廟中占卜問吉凶,問一問祖先,再向女方主人通報。
4. 納徵
即是現在還流行的「過大禮」,男家媒人攜禮書及聘禮贈送到女家,女家若滿意聘禮便把禮書放於祖先神位前,並向男家還禮與回報答書。此時,基本已訂立婚約。
5. 請期
同時間,媒人亦會與女方相談成親日期。
6. 親迎
成親之日,新郎便會帶同迎書,正式到新娘家中迎親,而女方亦會攜同嫁妝一同前往夫家。
新娘帶房帶金出嫁
現代不少人都認為結婚使費應是男家支付,由聘禮、酒席到婚後住所,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男方的責任更大。然而,古代女子出嫁時,必定會有娘家打點的嫁妝,有些家境富裕的,其嫁妝豐厚程度往往比男家聘禮、當日酒席價值還要多出數倍,宋朝甚至有明文規定嫁妝要比聘禮高出一半,若沒有足夠財力者,往往會在納徵時把男家部分聘禮以還禮形式還回去。其中,有房有田有金有銀,有下人管事打雜,亦有一切家居用品,包括衣服細軟、壓錢箱、廳堂房內家具(如妝、櫃,甚至馬桶等),基本上包含新娘在夫家的一切生活用品。嫁妝這樣多,自然要有不少人幫忙搬運,因而迎親日會有「十里紅妝」的壯觀景象。
新娘嫁妝愈厚重,未來在夫家的地位則愈重,因為裏面包含農莊每年收成、日後相夫教子的使費、將來子孫娶妻出嫁的聘禮與嫁妝等等,某程度上壯大了夫家財富。不過,新娘為嫁妝的財產擁有人,丈夫與婆婆也不能未得新娘同意挪用,若妻子不幸離
世,其嫁妝亦會由其子女(如有)繼承或妻子的父母接管,與丈夫或其公婆沒有關係。
古代家族就是通過婚姻互相扶持而漸漸壯大,故而有「合兩姓之好」一說,而新娘的體面亦是娘家的體面,因此婚姻都由家中長輩作主,而新娘子出嫁前也只能羞羞答答地在閨房繡繡嫁衣,等成親吉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