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外遊「轉戰」本地遊 優化郊野 軟硬件兼備

2021.05.10
25393 25393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疫情下「山系」文化盛行,大批市民蜂湧登山郊遊,各大行山徑、水塘、郊野公園均車水馬龍。然而,人流量增加卻進一步損耗郊野設施,不少郊野環境及園地設施「傷痕纍纍」,不勝負荷,加上部分人欠缺公德,隨處丟棄垃圾*,甚至會引發山火,令香港珍貴的郊野生態被摧毀。

維護山徑和郊野設施需要資源,政府早前宣布預留五億元撥款優化有關設施,對熱愛郊遊的香港人是一大好消息,但相關措施是否有效提升市民的郊遊體驗?漫山「垃圾崗」的問題又能否紓緩?問題的癥結何在?

(*編按:今屆文憑試便有一議題與「郊野公園垃圾」有關)

新聞資訊摘錄

財政預算留5億元改善郊野設施

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預留5億元優化部分郊野公園設施,例如增加觀景台、樹頂歷奇和升級露營地點等康樂元素;改善洗手間設施、燒烤及野餐地點,以及修葺戰時遺迹作開放式博物館,豐富訪客體驗,增加郊遊樂趣。政府已預留5,500萬元,讓旅遊事務署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在未來5年,就郊野公園內10條熱門及具旅遊潛力的行山徑,推行第二期改善計畫,提升市民及旅客的消閒體驗。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2月24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綠惜地球:留意到預算案提及加建觀景台、樹頂歷奇等康樂新設施,但當局必須小心研究郊野景點承載力,以免破壞現有珍貴的郊野環境及旅遊資源,而大肆開發亦未必能有效維持市民長遠的消閒質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府會盡量秉持低碳及綠色原則,將新設施融入自然,亦會顧及不同年齡層及傷健人士的需要,預計新設施將於未來兩、三年開始陸續落成,供市民享用。

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林家輝:學會支持撥款改善郊野公園設施!疫情推高了郊野公園的使用量,不少行山熱點的植被因而遭破壞,甚至出現大片沙土化情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山泥傾瀉。

旅遊業策略小組委員陳嘉俊:旅遊事務署及漁護署早前已開展改善計畫,主要加強部分行山徑的安全,而這些行山徑均是海外旅遊人士容易前往的地方,交通方便,部分更可供傷殘人士使用。

郊遊熱的現況與挑戰

受新冠疫情影響,政府在過去一年實施多項防疫及出入境限制措施,而本地多個文娛康樂設施亦須間歇性關閉,導致市民難以外遊及消遣,驅使不少人「轉戰」郊外。最近環保團體的一項調查指出,市民去年平均每月到訪郊野6.4次,比過往的2.8次增加超過兩倍,當中更有約一半人是以郊遊代替外遊。然而,不斷增加的遊人流量,衍生不少問題如設施損耗、廢物污染等。

現況1

加劇設施損耗


過去一年,「行山抗疫」的文化推高郊野公園設施的使用率,進一步加快熱門山徑及景點的損耗情況。以塔門為例,不少市民湧到該處野餐及露營,並在山坡上搭建大量帳篷,由於草地長期遭遊人踐踏及營帳覆蓋,造成表土流失,讓原本一片翠綠的塔門變得寸草不生,沙漠化現象嚴重。由此可見,急增的郊遊活動會損耗和破壞自然環境及公園設施,除了影響地質景觀,損耗的地方亦難以自我修復,最終或無法再供遊覽,會削弱大眾的消閒質素!

大型活動 損害嚴重

此外,在郊野地區舉辦大型比賽如遠足、攀山、跑山等,亦會對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耗或破壞,例如舉辦一次有四百人參與的越野跑,有關路徑便會即時下切1.5厘米,造成土壤大幅流失,植物難以生長。因此,一些有植物生長的行山路徑、階梯等,若遭過量踐踏或使用不當,將會加速其損耗。

現況2

垃圾污染問題趨嚴重


隨着郊野公園人流量不斷增加,遠足山徑的垃圾問題較往年嚴重,衍生環境污染及衞生風險。由於市民熱衷在郊野公園燒烤、野餐,因此丟棄廢物中有不少帳幕、煮食用具、廚餘、食物盛器、塑料食物包裝、餐具等,當中大部分均為不能分解的塑膠廢物,會為郊野自然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若遭動物誤吞更會危害其健康及生命安全。

防疫用品 隨處丟棄

單計在郊野公園收集到的垃圾,每年便有超過三千公噸,雖然當局近年加強倡導「山野無痕」的郊遊美德,但每逢長假期後,郊野的露營地點附近總會發現大量垃圾和廚餘,而口罩、消毒紙巾等丟棄防疫用品更隨處可見,不但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可能引致疫症傳播。



挑戰

改善設施配套 推廣「山野無痕」


1.環保設施不足

為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漁護署自2015年起分階段將郊野公園、家樂徑及自然教育徑的的垃圾桶及回收箱移除,至2017年年底已完成移除,令大部分郊野地點的垃圾量一度大幅下跌,但在近期「郊遊熱」下,不難發現東龍島、蒲台島等熱門郊遊地點的垃圾堆積如山,加上小部分市區行山徑仍有擺放垃圾桶,或會惹來野生動物翻弄垃圾。

雖然《預算案》擬撥款優化及增加郊野公園設施,但未有正視廢物囤積及回收問題,如回收桶、飲水機及防野生動物翻倒的垃圾收集設施等並不包括在內,若要提高市民回收及自備郊遊用具的動機,理應增設更多環保及回收設施才能收效。

2.郊遊禮儀欠佳

自疫情爆發以來,郊遊成為市民消閒散心的熱門之選,但部分市民不諳郊遊禮儀,令郊野出現一幕幕「生態災難」的畫面,例如不少人為貪一時之便,將口罩棄在行山徑上、草木叢中等,亦有部分行山人士為貪求刺激,以「爆林」方式開闢捷徑,甚至使用利器破壞山林。因此,政府長遠應加強教育公眾的郊遊禮儀,進一步推廣「山野無痕」,才能讓香港獨一無二的郊野風景永續下去。

3.設施管理不善

郊野公園的涼亭、座椅、指示版等多因日久失修而出現破損,對使用的市民或構成危險,反映政府相關部門多年來在郊野公共設施管理方面跟進不善;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加強管理建設及維護郊野公園內的各項設施,並積極進行樹苗培育及植林等環境保育工作。

4.文化遺址配套不足

郊野公園及一些地區內有許多文化遺址,如黃泥涌峽徑、屏山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和大潭水務文物徑等,但由於配套不足,以致未能全面開放予公眾參觀或使用。《預算案》提出包括修葺郊野戰時遺迹作開放式博物館在內等措施,讓遊人能進一步認識本地珍貴的戰時遺迹如爐灶、祠堂等,政府可進一步研究如何增加附近配套,讓更多市民能共享文化遺產,加深對本地歷史的了解。

Mindmap:郊遊熱衍生的問題與機遇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郊野公園相關統計數字



資料B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肆虐,市民基本上不能出埠外遊,以至假日到本地郊外遊玩成為了「新常態」。綠色力量《香港郊野垃圾調查2020》發現,因應疫情關係,約四成受訪者郊遊時會製造「即棄口罩」及「消毒濕紙巾」兩項垃圾類別,每次郊遊平均製造約一點五個即棄口罩垃圾,以及近兩件消毒濕紙巾垃圾,不但破壞景觀及生態,亦有衞生風險。

處理垃圾方面,超過一半受訪者會將垃圾帶離郊野。自從一七年當局開始移除郊野公園遠足徑垃圾桶,市民漸漸養成帶走垃圾的習慣。另外,有關當局於一九年開始在郊遊地點增設加水站或水機,鼓勵市民自備水樽,減少購買即棄包裝的飲品。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者已有自備水樽習慣,亦分別有約六成半及五成半受訪者知道此措施及加水設施位置。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0年12月18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就資料A及B所示市民近年的郊遊情況,描述兩個特徵。(4分)

2.你認為市民可如何實踐「山野不留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可行建議,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特徵包括:
‧人數:在2010-2019年間,整體遊客人數輕微下跌,由1,300萬人次跌至1,120萬人次,至2020年回升至1,200萬人次,估計是疫情推高造訪人次;
‧環境影響:雖然整體垃圾收集量由2010年的3,400公噸大幅減少逾三成至2020年的2,300公噸,但數量仍然龐大;而2020年在郊野公園內發生或威脅郊野公園的山火數目亦增至25宗,較前一年增加8宗,反映山野存在垃圾及山火問題,或會嚴重破壞生態。

2.建議可包括:
‧自備可重用物品:自備容器盛載食物及飲用水,善用加水站或水機,勿因一時之便攜帶太多即棄包裝的物品;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到訪郊野公園後勿遺留廚餘、塑膠製品、防疫垃圾等,甚至可身體力行沿路幫忙執拾垃圾;
‧保持山野原有風貌:維護郊野的自然生態及歷史遺迹,同時不要侵犯、傷害及餵食野生動物,以免改變其生活習性;
‧減少生火:在指定地點生火煮食,避免直接焚燒土地,使用後要撲滅火種等。

學習工具

郊野熱潮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政府計畫斥資數億優化郊野公園的康樂設施,包括增加營地及野外活動設施、復修郊野公園內的部分歷史遺迹等,以提升市民的郊外消閒體驗。同學分析時應仔細思考優化郊野設施及規劃對市民的消閒質素有何影響,政府又可如何做好規劃和管理的角色?同時延伸能否將有關措施及資源施於其他城市建設,如同樣深受市民歡迎的海濱、體育設施等。

此外,在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的同時,亦要考量可能引致的不同影響,如生態環境承載力,一些自然保護區,以至紅樹林、天然河溪等自然環境能否承載龐大的人流量?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公眾
‧海外遊客
‧環保組織
‧政府部門
‧旅遊業
‧學者

相關概念

山藝 Mountaincraft


指與大自然相處的態度及生活技巧,如涉及郊野活動包括遠足、露營、夜行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技巧、裝備應用及安全等知識。近年愈來愈多人熱衷到郊外遠足與露營,但不少人卻缺乏登山禮儀,屢見亂拋垃圾、毀壞景物的行為,因此坊間開始提倡學習「山藝」的重要性,參與者通過一系列訓練,認識郊野守則,並從中培養登山禮儀及愛護環境的意識。

關鍵詞

‧旅遊資源 Travel resources
‧消閒質素 Quality of leisure
‧行山禮儀 Hiking etiquette
‧山野無痕 Leave No Trace
‧生態環境 Ecosystem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郊野承載力 Countryside carrying capacity
‧沙土化 Desertification

參考資料

‧環保觸覺〈行山禮儀:山野不留痕〉
https://bit.ly/3vgGfIv

‧綠色力量〈限制,不限制?生態承載力問題!〉
https://www.greenpower.org.hk/html5/chi/fe_124.shtml

載自2021年5月1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