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下生活「反常」 青少年精神健康響警號
2021.05.03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新冠肺炎肆虐超過一年,疫情反反覆覆,不但威脅市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亦同樣蒙受陰影。疫下青少年雖未如成人般直接受財政危機影響,但年輕人與朋友相處時間大為減少、學校又斷斷續續停課多時,社交及學業壓力接踵而至,本應活力奔放的青春歲月突然空白,青少年情緒求助個案大增。
公共衞生重生理亦重心理,社會大眾必不可忽視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新聞資訊摘錄
關注復課後學生的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學生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教育局早前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披露近年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當中2019/20學年達二十三宗,創下近年的新高。至於在醫院管理局接受治療並確診的十八歲以下精神科患者,較之前亦有所增加,當中抑鬱症患者增幅逾倍,情況令人憂慮。
學生出現情緒問題,以至選擇輕生,背後牽涉很多複雜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但不能忽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超過一年,嚴重影響學生的精神健康,當中不少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過去一段時間,學生反覆經歷停課及復課,網上學習與面授課堂頻繁交替,不免感到難以適應,又憂慮未能追上學習進度,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4月1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不少學生縱然精神健康出現問題,卻因害怕被標籤為精神病患者而不願求助或拒絕求醫,即使經社工成功游說就診,現時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非常漫長,令有需要的學生難以得到及時支援。
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溫南聲:孩子再次有機會返到校園上學,從兒童福祉的角度看,的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畢竟子女在校園的生活並不只是吸收書本知識,還有很多課程外的學習和社交生活的經歷,是視像上課不能獲得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府將增加約一億四千七百萬元的經常撥款,加強醫管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社區精神科、老人精神科等服務,以及支援葵涌醫院重建後的擴充服務;亦會運用三億元加強支援社區有需要的市民,並提高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香港大學精神科系主任陳友凱教授:有人問,我們在精神健康範疇可以做甚麼?看到情況嚴重如斯,那時我也像很多人那樣,感到失去希望。可是認真想想,如果要知道我們還能做甚麼,首先要了解這些心理困擾背後,究竟蘊藏着甚麼。
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前年社會運動爆發,去年疫情來襲,對市民心理健康而言如雪上加霜,有精神科醫生透露疫情開始起,求診的青少年人數比過往增加三成,更有上升趨勢。
影響1
個人:心理壓力來源
1.健康焦慮
疫情反覆,人人自危;即使社會大眾逐漸習慣疫下生活,但各國出現變種病毒,盡快回復「正常」生活的憧憬隨之幻滅;政府推出強制檢測和封區措施,學校復課又停課⋯⋯部分市民和學生杯弓蛇影,擔心受感染,心理壓力大增。
2.缺乏社交
年輕人成長過程遇到不同機遇和挑戰,朋輩圈子和社交生活對建立自我認同尤其重要,惟疫情下學校停面授課多時,聚會活動又暫停,年輕人僅靠網絡世界通訊,鮮能於現實與友儕聯誼;另一方面,體育場所關閉,學生未能借運動紓緩身心壓力,難以排解鬱悶情緒。
3.學業壓力
疫情爆發後,網上教學盛行,儘管資訊科技發達,但網上授課始終未能完全代替面授課堂,學生會擔憂未能跟上進度,考生壓力更大;即使學校復課,校方或會加快授課進度,不利成績稍遜的學生,而且學生或習慣停課作息,一時間難以重新適應回歸校園的節奏。
4.家庭經濟困難
過去一年百業蕭條,香港二月失業率高達7%,創17年新高。雖然學生未直接被經濟不景影響,惟來自低收入家庭者首當其衝,子女物質生活或難以維持,部分人須分擔家庭開支,或要兼職幫補家計,心理備受壓力。
影響2
社會:收入減 支出增
1.生產力下降
身心健康左右工作投入程度,工作人士如精神健康欠佳,影響工作量及出勤率之餘,亦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關係,降低生產力。根據世衞數據,估計每年全球經濟因抑鬱症和焦慮症而起的損失達一萬億美元。對學生而言,精神健康影響學習動力及效率,精神健康欠佳亦不利學生維繫同輩人際關係。
2.醫療開支上漲
學生學業壓力「爆煲」時有聽聞,去年有機構調查發現,逾兩成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傾向,醫生亦透露求診人數增加。精神病患不似傷風感冒般較容易根治,患者康復需時,變相護理及診治成本高昂,由於私營服務收費高,患者轉而投向公共醫療,本地醫療體系負荷更形龐大。
改善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挑戰
挑戰1
社福及醫療資源不足
解決:政府牽頭增撥資源
據醫管局數據,19至20年度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預約數目超過一萬宗,輪候時間中位數為80個星期,輪候時間漫長。有見青少年精神科求助個案日益增多,青少年自殺率飆升,政府應增加精神復康服務資源,通過增聘醫護、加強培訓、提供恒常照顧津貼等改善服務質素,縮短新症輪候時間,從而解決問題。
社福方面,千禧年起政府推行「一校一社工」計畫,惟社工工作量極大,難以兼顧全校學生,因此去年政府改行「一校兩社工」,增加預算予學校聘請人手,處理學生情緒需要,項目每年涉款三億一千萬元。
挑戰2
社會污名
解決:加強教育
社會各界對精神科疾病認識不多,時常對精神科病人貼上負面標籤,如此風氣下,青少年即使出現病徵卻擔心被歧視,諱疾忌醫。因此社會,尤其政府應與醫療社福機構合作,教育大眾有關精神科疾病的資訊,改善社區支援服務,同時又可與教育機構聯手,通過外展服務消除青少年對精神病標籤的抗拒。
挑戰3
疫情持續 學業壓力大
解決:網上授課增互動,復課調整課程進度
雖然近日疫情緩和,但學界亦要未雨綢繆,預備新一波疫情隨時爆發的應對之道。針對學生或面授課堂時未能跟上進度的問題,校方應調整課程,讓學生循序漸進適應課堂節奏,學校亦可增撥人手「保底」,協助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疏導學生壓力。
另一方面,老師於網上授課時亦可增加師生、同學間的互動,建立課堂文化和氣氛。此外,網上學習成主流,基層家庭的學生或未能負擔添置器材的費用,因此政府亦要調撥資源予有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購置流動電腦和數據卡。
Mindmap:青少年精神健康與疫情關係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摘錄自2020年5月的一則新聞
中大的研究團隊於2020年4至5月期間,通過老師訪問1,168名中學生,有近八成受訪學生表示參與網上學習是因應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其次63.7%的人是要追趕學習進度。被問到是否同意網上學習有價值時,受訪學生的同意平均值只有2.97分,僅屬中等水平。有23%受訪者認為他們可以只觀看教學影片也能理解課題內容。
另外,大部分學生均期望學校能夠提供各種形式的網上學習資源,以支援他們完成家庭作業。當中有超過七成就讀初中的受訪學生期望老師可有更多個別照顧如輔導或補課;逾六成半的高中生則尋求更多小組教學活動。
調查亦就改用網上教學對學生情緒和心理健康構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分1至5分,5分為滿分,發現受訪學生於網上學習時面對的壓力及情緒焦慮狀況分別高達4.05分及4.15分。首三個令他們擔憂的因素依次為作業壓力(81.4%)、學習成績不佳(79.1%),以及無法與同學見面或進行互動交流(60%)。
資料B 摘錄自2021年2月的一則新聞
農曆新年假期完結,學校可安排不多於全校三分之一的學生回校上課半日。要全校恢復半日面授課,則須全校教職員做定期檢測。天水圍有中學今日安排中五及中六學生復課,校長梁國豪說,可以復課對學生而言固然是開心事,孩子不用再日日待在家中,對家長來說其實也是「抖啖氣、歇一歇」的機會。實體課斷斷續續停了一年有多,梁國豪坦言,課程進度「要趕一定趕到,但效率又係另一回事」,不過,中六同學須應對的,不止校內的常規測考,而是決定升學去向的文憑試,「中六同學好大壓力,12月嘅時候聽到要停課,佢哋喊㗎,因為好擔心會唔會12月停課前,就係佢哋最後一日上堂呢,佢哋會擔心個公開試會點呢。其實佢哋好需要老師陪住佢哋去成長,好想有實體課堂。」故學校將以補課形式為同學補底,他又形容如何將沉迷於電子世界中的學生拉回現實,鼓勵人際溝通,將是學校的新挑戰。
多角度思考
1.資料A反映學生於網上學習時遇到甚麼困難?(4分)
2.「疫情發展是影響中學生精神健康的主因」,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句話?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A指出學生於網上學習時缺乏足夠資源支援完成功課,部分人未能跟上進度,須要特別輔導及補課,而且網上學習多為單向教授,欠缺小組教學,學生鮮能與同學交流,難以抒解因學習而起的心理壓力。
2.同學可自由作答,但回答時宜清晰表達立場,兼顧正反兩方論點。
如同學認為疫情乃影響心理健康的主因,應針對疫情帶來的轉變多角度闡述,例如拖慢學習進度、失去社交、長期留家、生活單調、擔憂健康等影響。除疫情外,同學亦不能忽略其他左右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前年社會衝突的後續影響、家庭因素、人際關係等。然而,同學須以題目提及的「疫情發展」因素作對比,解釋其他因素如何被疫情影響,例如疫情加劇既有家庭衝突,而限聚令及體育場所封場政策使學生未能通過社交及運動紓緩身心壓力等。
學習工具
精神健康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疫情肆虐人心惶惶,青少年面對健康威脅之餘,學業和社交生活停頓,構成龐大生活壓力,容易誘發情緒病,影響日常生活,然而現時社會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存在誤解,市民諱疾忌醫,而且社福和醫療資源不足,未能妥善照顧患者需要。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互為影響,良好身心有助促進社會和諧和生產力,青少年乃社會未來,各界務要正視其精神健康的重要。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公共衞生
今日香港
持份者
‧政府
‧社福界
‧市民
‧教育界
‧學生
‧家長
‧科研界
相關概念
亞健康 Suboptimal health
亞健康指身體介乎疾病和健康間的生理狀態,身體無明確可診斷出的疾病,生理和心理卻時有不適,例如失眠、體能下降、頭痛、焦慮、脾氣暴躁等,倘若長期忽視亞健康問題,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機會。
關鍵詞
‧外展服務 Outreach Service
‧社會污名 Social Stigma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生產力 Productivity
‧強制檢測 Compulsory Testing
‧臨牀心理學家 Clinical Psychologist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公共醫療體系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
參考資料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健康資訊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young.html
載自2021年5月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