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私隱 反言論審查 社交平台移民潮湧
2021.04.26封面專題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社交媒體日新月異,繼早前因WhatsApp要求用戶同意與軟件的母公司facebook共享用戶資料,而引發大眾紛紛「轉會」到其他社交平台如Signal和MeWe;另一邊廂,一款名為Clubhouse的語音社交平台近日亦跑出,備受追捧。用戶轉換平台的現象,有人稱為「社交移民」。但隨着社交媒體百花齊放,現時已甚少用戶會對單一平台「從一而終」,更多的是同時活躍於多個社交平台。
回顧歷史,網絡移民潮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從ICQ到MSN,再由MSN到WhatsApp⋯⋯隨着「反全球化」思潮近年冒起,網絡世界的進一步多元和變化,到底是禍,還是福?
觀點與角度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陳智傑:這些平台雖然由私人公司以商業形式營運,但因為它們的存在和服務已經變成人們的必需品,所以公眾對它們的期望也由普通商品提升至「公共產品」,繼而為它們戴上一頂「道德光環」,希望其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時事評論員王慧麟:究竟為了服務及方便,他們願意犧牲多少個人資料?願意犧牲多少言論及思想自由?當這一兩家跨國社媒佔有壟斷性的地位時,國際社會應如何讓市場出現更好及更健康的競爭,讓消費者有真正的選擇呢?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數碼媒體營銷委員會主席李彥霆:港人一度對MeWe的興趣高漲,但一個多月以來,實質討論有限,這歸因用戶感到平台上內容不夠豐富,結果不少人開了帳戶後,未有持續使用。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會長方保僑:近日見到本港網民關注主流平台的內容審查政策、私隱、有部分平台被封鎖等,匯聚成對科企霸權的懷疑,從而出現用戶轉移迹象。主流用戶群很難一下子便搬走,預期發展趨勢會是大型平台的用戶數目緩慢地下跌,而非大批用戶馬上遷出。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留意到本地有一個廣泛使用的即時通訊軟件,最近公布更改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新政策涉及與網上另一社交平台共享多項個人資料,用戶須要清楚了解當中細節;若不同意新政策,應為資料備份做好準備。
「社交移民」反映的網絡現象
現象1
關注網絡私隱外泄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近期大規模的網絡移民,是因為過去社交平台利用用戶背景資料作推送資訊,精準地投放廣告及優化搜索結果排序,讓用戶能容易搜索內容。然而,被收集的個人資料不但有被泄露的危機,也成為行銷工具,令用戶接收大量廣告宣傳資訊,妨礙了用戶在網上接收資訊的自由。
過去大多社交平台會供用戶終身免費使用,再以用戶的個人資料、網絡足印兌換成收入,這成為科網公司獲取巨額利益的模式。到現在,大眾日漸意識到個人私隱是重要的無形資產,甚至願意以「真金白銀」去保持網絡最大自由度,因而轉移陣地至其他社交平台,可見社交媒體文化正在轉變中。
現象2
重視網絡言論自由
網絡言論審查的爭議,亦是大規模「移民」的另一原因。網絡平台充斥不少虛假及不實資訊,為減低用戶被誤導的機會,不少社交平台公司推出內容審查機制,利用人工智能,將違反「使用條款」的內容和帳戶刪除。
有反對聲音指這類過濾機制容易被濫用,造成言論管制與網絡長城,侵害言論自由。過往便不時傳出涉及政治相關的言論遭facebook突然刪除,甚至有帳戶被禁言的消息,網民普遍質疑其對言論審查的準則。因此,有網絡群眾呼籲轉移至其他類近平台如MeWe,可見眾多網民重視網絡言論自由,並付諸實行。
現象3
網絡效應有待發揮
以facebook、Twitter、Google等數家科技巨企所形成的網絡寡頭壟斷,在全球累積數以億計的用家,人們已很難擺脫這些社交平台的影響。近來全球「社交平台移民潮」來勢洶洶,但這些網絡巨企的霸權地位仍然穩固。
對於新興的社交平台,要吸引更多人轉用,除要看平台的基本配備,例如伺服器是否穩定、平台是否易於使用,用戶能否打破慣性亦是關鍵因素之一。有專家認為,新的社交平台要完全取代facebook、WhatsApp等當前最受歡迎的平台、通訊軟件,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社交媒體要發揮功用,需要大部分的聯絡人都使用同一個社交平台或軟件,才能在社會層級達到平台轉換的結果。
現象4
網絡回音壁效應
網絡社交媒體的一大特性是聯繫志趣相投的人,用戶可以選擇接受、保留或轉發他們喜歡的內容,也可拒絕接受不同意見的訊息,甚至是「移民」到其他平台。
當所有接收的資訊都由用戶自行挑選時,容易偏重了相同立場的資訊來源,形成「回音壁」——用戶只接收與自己相同意見及立場的資訊,忽略了相反意見的存在,容易誤以為自己的立場代表整體意見,不但未能客觀分析及評核事實情況,更因回音壁內的互相鼓勵及支持,容易產生偏激及偏頗的意見。
Mindmap:社交平台移民潮反映的現象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流連社交媒體,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些人更對其依賴甚深。創意廣告公司We Are Social及社交媒體管理平台Hootsuite今年初發表的Digital Report 2021報告指出,截至今年1月,全球有約42億社交媒體用戶,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53%以上,按年增加13.2%,即新用戶近5億人,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緊貼時事(36.5%)、尋找有趣及具娛樂性的內容(35%),以及填補空餘時間(34.4%)。
在眾多社交媒體中,全球最多人使用的首三位分別為facebook、YouTube及WhatsApp,活躍用戶分別達27.4億、22.91億及20億,不少港人也是當中的一分子。該報告顯示,本港達85.6%人口有使用社交媒體,按年增加7.6個百分點;其中,16至64歲港人去年平均每日花1小時57分鐘使用社交媒體,在全球46個地區中排第27位。
資料來源:2021年3月5日 智經研究中心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試描述網絡社交平台在全球的使用情況?這反映了甚麼網絡現象?(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受歡迎的網絡社交平台需具備甚麼條件?試舉例說明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參考資料B,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媒體首三位分別為facebook、YouTube及WhatsApp,活躍用戶分別達27.4億、22.91億及20億;
‧參考資料A,facebook和WhatsApp在不同地方流行,成為當地主要的社交平台。由此可見,社交平台由幾家跨國科技巨企寡頭壟斷的網絡現象。
2.自行作答,言之成理並能夠輔以實例說明。
‧參考資料B,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緊貼時事(36.5%)及尋找有趣及具娛樂性的內容(35%),同學可以從平台的言論自由、用戶人數、內容監管、平台功能等幾方面說明它們對社交平台的重要性;
‧另外,從近期的網絡社交移民潮現象,同學亦可以網絡私隱的角度出發,如大眾日漸意識到個人私隱也是重要的無形資產,說明它對社交平台的重要性。
學習工具
社交平台移民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隨着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們經歷了不同的數碼媒體「移民潮」。在可見的將來,想必會有更多創新的社交平台面世。而網絡私隱安全、訊息真偽等議題亦可能因此變得更具爭議性。無論使用哪種平台、科技或模式,前提仍是人類善用這些平台,用得其所,這樣科技才能真正造福大眾。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持份者
‧網民
‧社交平台公司
‧廣告公司
‧科網公司
相關概念
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
網絡效應常見於通訊及互聯網等行業,指產品及服務價值會隨着客戶增加而提升;當客戶人數到達臨界點後,網絡規模將以幾何級數上升,形成對手難以踰越的競爭優勢。基於網絡效應的特質,科網業一般具有「先行者優勢」及「贏家通吃」的慣例,後來者往往難以挑戰行業龍頭。網絡效應的例子有騰訊、facebook、Google等。
關鍵詞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自我審查 Self-censorship
‧大數據 Big Data
‧社交平台 Social platforms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網絡足印 Network footprint
參考資料
‧一觸即發:網絡移民潮(媒體素養教育網)
http://medialiteracy.hk/socialmediaswitch/
載自2021年4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