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科星級秘笈
2021.04.20中學文憑試已經踏入最後一星期倒數,下星期將會進行中文科考試,早前「星島教育」就邀請了遵理學校補習名師林溢欣,為考生分享備試心得。要升讀大學,文憑試中文科必須取得三級或以上的成績,所以雖然同學未必今年應考文憑試,但都要為此做好準備。中文科一向被稱為「死亡之卷」,不少同學也覺得難以掌握。究竟學習中文,是否也有獨特的法門呢?今日林溢欣就為大家推介幾種學習中文科的要訣。
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在初中,不少學校的中文科測考都設有指定篇章考核,每逢測考,學生都要熟讀課堂上教授過的課文;而中學文憑試亦自2018年重設範文,加強學生對古文的認識,亦讓考生有溫習範圍。既然有範圍可依,相信大家一定也試過「貼題」。不過林溢欣認為問題不在於盤算哪些指定篇章可以不溫習,而是應當留意溫習的次序及方法。
熟讀測考篇章
針對文言文指定篇章,林溢欣提及過自己當年溫習時會把課文打印出來,並問自己︰是否每個字都能說出和寫出其字訓解釋?寫完後亦會再問自己能否摘錄原文?因為考試有數種固定題型,例如字訓一定會考核;而除了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之類的長文,其他課文都是必須背誦的。以文憑試為例,「有一年考過荀子的〈勸學〉,當時題目表面不是要考生摘錄原文,但其實考生要用自己的文句,把原文翻譯出來變成答案,所以跟背誦無分別。」
事實上,語文科目沒有捷徑,背誦只是基本要求,最終還是要求大家對指定篇章有深入的分析,因此林溢欣指出最重要的是掌握每篇篇章的段落大意、情節和寫作手法。「例如文章用了反襯、對比、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等。」林溢欣又以〈廉頗藺相如列傳〉作例:「從『負荊請罪』,凸顯藺相如甚麼樣的性格。除此之外,整篇課文還凸顯他甚麼性格、用甚麼寫作手法凸顯等,同學都要(試前)準備。」
修辭與寫作手法是中文科基本知識,亦是有助大家深入分析文本的工具,可是大家在重溫指定篇章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熟讀相應的寫作手法。只要通過比較思考作者為何使用這種技巧而不選擇另一種,閱讀效果又會因而有甚麼變化,相信如此一來,賞析課外篇章便能得心應手一點。
準確分段感受事與情
除了寫作手法外,段意理解也能有助大家賞析文章,通過分段,讓同學最先掌握每部分的主旨。究竟如何才分得準確?林溢欣表示,同學通常以時間分段,但這並非標準的分段方法,反而應留意「事和情」,因為「一件完整的事情和情感,事和情很難完全割裂。記住完整的事加情,才是一個完整的部分。」須知同一情感及事件可橫跨不同時段,如果盲目分段,是不能徹底掌握文章的思想。
多閱讀增加寫作素材
除了閱讀卷外,在文憑試中寫作卷亦佔很重要的分數,過往基本有三道題目可選,分為記敍抒情文、議論文及開放題。而寫作本源於生活,亦是「發乎情,止乎禮義」,只是考試的機制讓大家一時間忘記。林溢欣就曾在《S-file》「活學活用」專欄提及,同學的文章有太多為了寫作而增添的情節和情感,然而因為同學沒有親身經歷過,於是文章不夠具體細膩,行文情理之間總是欠了點自然,過於矯揉造作。
不過,這並不代表創作的內容與情節都要親身經歷,只要通過觀察,對相關事件、片段深入探討及加入個人見解,也能寫出深刻優秀的文章。因此,林溢欣建議大量的閱讀來增加寫作素材,而筆記的範文、網絡的文字、學生的真迹,全都是寫作的養分。
記敍抒情
至於撰寫記敍抒情文,除了基本的須有起、承、轉、合外,林溢欣提醒大家,創作本來是源於生活經驗。「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同學大多減少活動,無形中減少了生活體驗,這對撰寫記敍描寫抒情文,可能有影響。」林溢欣建議考生考試前,可找一日放鬆心情,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去不同地方,例如街市、巴士站、遊樂場等感受一下,當中看到的生活細節,或可用作寫作素材,「例如街邊的婆婆執紙皮、賣魚檔的人如何叫賣,而疫情下的風景,有時就是新的風景。」此外,也可通過互聯網的圖片或影片,掌握有關生活片段,再進行情節構思或片段描摹的練習。
這些生活化的寫作素材都是日積月累所得,並要持之以恒地練習、應用,不能一蹴而就。這樣才可娓娓道來不同的故事,通過細膩的鋪排,抒發不同的情感。
議論說明
如果想撰寫論說文,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搜集不同的古今中外時事、名人例子。林溢欣表示,應先要留意題目的關鍵字,再想想有甚麼論點、例子,內容一定要扣題。故此,他認為大家應思考文章可寫甚麼內容,然後再用十分鐘寫大綱,別急於下筆。同學在寫大綱時,可以分析每段的作用和意思。林溢欣提醒大家,「每一段都應有自己的價值,同學寫大綱時,要問自己,是否那一段抽走都無問題?如果可以抽走,即代表這段文已經離題。」
勿忽視聆聽及綜合寫作
近日教育局公布各科文憑試考核修訂,其中中文科擬定取消文憑試的聆聽與口試兩卷,改為在寫作卷增設「實用寫作」考核,並把說話能力評估融入「閱讀匯報」校本評核內。雖然擬定取消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卷四「說話能力」,但這項改革估計最早在 2021/22 學年於中四級實施,並於 2024 年文憑試生效,所以現時就讀中四、中五的學生仍須考四卷。
針對卷三,林溢欣認為,該卷甲部的聆聽部分相對簡單,答題準確率很高,只須留意「三式判斷」題的定義就可以。至於乙部便是綜合部分,要求同學寫實用文,例如書信、演講辭,同學須聆聽錄音,整理Data file及聆聽錄音提供的資料,再在寫作時加以發揮。
在這個部分中,「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的評分準則包括四方面,分別為「語境意識」、「整合拓展」、「見解論證」和「表達組織」。林溢欣解釋,平日大家說話時,習慣忽略推論過程,例如「健身使人健碩」、「補習可令成績好」,中間沒有原因,於是論說過程亦不夠嚴謹。
除了「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須嚴密地處理外,林溢欣亦提醒考生須注意「語境意識」,書寫時,要用合乎身分角色的字眼,例如自己是在上者,就不要用「淺見」、「陋見」和「愚見」等詞語。這部分是「實用寫作」重點考核內容,即使是初中的同學們亦可用以借鑑。
如果大家想聽林溢欣親自分析中文卷全卷的溫習竅門,可掃描以下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