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由生活層面到國家實力 人工智能 全球比併

2021.04.19
25231 25231

封面專題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二十年前,這或許只是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主角尼歐要選擇的問題,但時至今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綫愈來愈模糊,我們與電腦的關係亦變得密不可分。人工智能的應用日漸廣泛,常見例子包括審批文件、聊天機械人等,而日本政府最近更斥資20億日圓於AI婚配系統,以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活在資訊世代,大數據迅速發展,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被記錄及分析,我們還能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抑或每一步都受人工智能操控?看來,我們在順應此發展趨勢之餘,還要做好規限及管理。

新聞資訊摘錄

美國AI發展領先全球

華盛頓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表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在人工智能(AI)發展與使用方面領先全球對手,但中國迅速崛起,歐盟則落後於美中兩國。這項研究利用三十個不同指標評估人工智能,包括人才、研究活動、商業發展及硬件和軟件投資。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在初創公司投資及研發資金等關鍵領域執牛耳。

與美國和歐盟比較,中國的AI能力在幾方面已有改善。首先,中國在發表AI研究論文方面超過歐盟和美國;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整體質量逐年上升;第三,中國的軟件和電腦服務公司增加了研發開支;第四,中國在全球五百大超級電腦榜上的數目,目前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最後,在數據的產出量方面,中國可能繼續領先。不過,報告說:「美國研究平均素質仍高於中國和歐盟。」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月26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Tesla及SpaceX創辦人伊隆.麥斯克(Elon Musk):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不是指弱人工智慧(Narrow AI))非常快。 除非你直接接觸如Deepmind之類的團體,否則你將不知道它有多快。在5年的時間範圍內將會發生嚴重危險事件的風險,最多10年。我認為應該在國家和國際層面進行一些監管,以確保我們不會做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意思是,使用人工智能,我們正在召喚惡魔。

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人工智能將成為Google的最終版本。終極的搜索引擎,可以理解網絡上的所有內容。它會確切地了解你想要甚麼,並會為你提供正確的東西。我們現在離那兒還很遠,但是可以逐步接近這一點,而這基本上就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

未來學家格雷.斯科特(Gray Scott):它將在我們整個社會中無處不在。當一個AI系統可以開始教授其他AI系統時,這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巨大時刻。許多人將很難意識到並不再需要他們的技能或才能,因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更好。隨着我們將生產交給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物價將變得更便宜。社會結構將會改變。我們將看到大量職業轉移,人們真正從事夢想工作。

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與監管

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我們可以如何好好運用,便利我們的生活呢?同時,就如其他科技一樣,我們應如何監管人工智能的使用呢?

趨勢

擴大範圍及受眾


1.增加硬件及軟件投資

從訊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在今年1月發表有關美國、中國及歐盟的AI發展趨勢報告,可以看到中美領先全球是因為兩國投放大量資源研發及應用,例如中國是發布最多AI研究報告的國家,亦擁有最多500大超級電腦;美國則有最多創業投資及私人股權投資,以及軟件和電腦服務公司研究開發的支出,而且在半導體的統治地位亦使其成為AI系統晶片設計的全球領導者。一個國家推出鼓勵發展人工智能的政策,將加快該國的AI研發及推出市場的速度。

2.加強人才培育及提拔

要增加投放資源在人工智能上,除了軟硬件的投資,還有人力資源的培育,這包括教育、職業培訓,甚至是創業孵化(即培育及加速)計畫。香港正銳意發展成為智慧型城市,我們亦因而見到不少機構及學府都推出計畫,鼓勵新一代接觸及主動發展AI。

例如香港大學於2019-20年度推出「應用人工智能」課程,針對AI技術及其於金融、醫學、智慧城市及腦神經科學的應用,並向學生提供學術及職業培訓;又例如數碼港於2018年開始設立「創新工場」,重點研究人工智能項目,為年輕人提供職業出路,促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發展。

3.讓人工智能「生活化」

雖然我們經常提及人工智能,亦會在一些如聊天機械人中體驗到其應用,但更多時候或會聯想到區塊鏈、物聯網等看似「離地」的概念,只在一些專業上才會用到。

要讓人工智能便利所有人的生活,或要一些全面的構想。ITIF於3月發表關於如何利用AI啟動智慧城市的一系列建議,以及政府應如何分配資源於能源(電網智慧供電)、運輸(公共運輸系統及電動車)、建築(智能家居)等城市規劃大方向。只要能在生活各方面運用得宜,就可順應AI大趨勢。





監管


AI不安全?


1. 國際關係:軍備競賽

增強國家實力是每個國家都在積極做的事,而互相競爭容易令國際關係緊張。從冷戰時期美蘇的軍備及太空競賽,到朝鮮半島核問題,以及近年中美兩國的貿易戰,大國展現了不同形式角力,而AI或會成為最新武器。

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早前發表一份AI戰略報告,建議美政府投入四百億美元資金擴展AI研究,並支持創新投資,及在商業、科技和國家安全方面進行變革,從而提升AI技術,包括AI武器。如果要避免踏上如《核不擴散條約》缺乏阻嚇力的覆轍,現在就應及早設立具有懲罰的國際條約,限制各國不能惡意發展。

2. 人類行為:個人私隱

人臉及聲音識別技術引起不少人對自身私隱的憂慮,尤其是安裝智慧燈柱後,大規模監視變得可行,一些人更會憂慮城市會否變得像佐治.奧威爾筆下的《1984》般,沒私隱可言。誠然,人臉識別技術對追捕不法人士給予很大幫助,但如同上述的AI戰略報告所提及,這種技術還是須要適當限制的。

如何在利用科技的便利及合乎道德的使用上作出平衡,將會是政府及技術研發人員必須時刻記着的議題,這才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最大的利益。

3. 社會生態:電腦控制人類?

很多經典電影如《未來戰士》、《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等都在講述人類與擁有超級智慧的電腦爭鬥,但這種對未來的想像會在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出現嗎?人類真的會活在電腦的統治下嗎?

沒有人會預計得到,即使是未來學家亦鼓勵人們想像社會的不同面向及未來的多種可能。但我們有須要因這種不確定性而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嗎?其實不必。縱使我們下棋不及電腦、人工智能對某些職業可能產生威脅,我們不應因而對AI產生恐懼。畢竟社會一向充滿變化,如正在式微的手工藝行業,或因其講求創造性而能生存;社會各行各業不斷轉型,我們須要的反而是改變的勇氣。

Mindmap: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與監管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日本政府為對抗少子化(生育率下降),預計二○二一年度花二十億日圓(約一億五千萬港元)補助人工智能(AI)婚姻配對系統。AI系統即使找不到合乎年齡與收入等條件的對象,也可運算選出合得來的人,日本盼藉AI促進結婚。

內閣府表示,目前約有二十五個縣政府支援民眾的「婚活」(結婚活動包括聯誼、相睇等),為希望結婚的民眾提供「配對服務」。若果AI配對系統沒有找到符合年齡收入等客觀條件的對象,將基於民眾輸入的興趣、價值觀等內容,以及在系統內的搜尋偏好等進行計算,提案出「可能會對自己有好感的對象」。現在埼玉縣與愛媛縣等十幾個縣已經引進這種AI配對系統。埼玉縣去年促成三十八對新人結婚,有過半數的二十一對是AI提案的新人。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2月10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試分析資料A的趨勢以及一項可能導致此趨勢的原因。(4分)

2.就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同「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嗎?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首先應能輕易指出Tinder用戶持續上升,並以數據作證(2015年至2019年間由97,000人升至590萬人,即約61倍)。原因可以是:
‧科技發展令人們只需輸入個人資料就能找到匹配對象,是新鮮的交友體驗。
‧青少年有從眾心態,見到他人使用就產生「跟着他人一起用」的心態;而且他們希望從他人認同以增加自我認同,故嘗試網上交友。

2.
認同:
‧從資料B可見利用人工智能(AI)婚姻配對系統的確有效,例如在埼玉縣有過半數的21對是AI提案的新人,可預期長久推行對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都有改善。
‧從資料A可推測新一代對科技抱持更開放態度,這有利AI融入社會應用,從而解決其他社會問題。
不認同:
‧要解決社會問題要先大量收集民眾的意向及行為數據,在社會重視個人私隱的意識下並不易做到。
‧即使能夠收集足夠數據,電腦亦未必能有效分析複雜的社會規則及倫理道德,從而未能準確預測社會未來變化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工具

AI發展趨勢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是電腦需要人類才能運作?還是人類需要倚賴電腦才能生存?這些問題讓人容易感到對自己生活不能完全控制,因而產生對科技的抗拒和畏懼。人類習慣自己的智慧比其他物種高,因此當人工智能或比自己更「聰明」,有機會統治自己時,便開始討論應否繼續發展AI。誠然,我們必須正視發展AI的潛在安全隱患,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只要在合適的管制和規範下,正確發展人工智能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亦可加快社會發展步伐。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大眾
‧政府
‧科創企業
‧學府

相關概念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能,亦稱機器智慧,是電腦通過自我學習獲取人類智慧的能力。通過人類輸入的資料,電腦會利用自身程序分析這些資料,抽取重要特徵及資訊,從中學習並得到知識,再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執行任務。人工智能分兩種:弱人工智能學習特定知識以進行特定任務,例如下棋;而強人工智能具有人類層面的認知能力,能夠如人類一樣解決各式各樣的智能任務。

人工智能的應用廣泛,大致可分為四類:感知(perception,如面部識別)、認知(cognition,如垃圾郵件過濾),以及正在積極研究的創造力(creativity)及智慧(wisdom)應用。

關鍵詞

‧研究開發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私人股權投資 Private equity
‧創業投資 Venture capital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軍備競賽 Arms race
‧面部識別 Facial recognition

參考資料

‧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網頁
https://itif.org/

載自2021年4月1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劉心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