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田子方》(節錄)莊子
2021.04.13文言文閱讀理解
《莊子˙田子方》(節錄)莊子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乾,慹然①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②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③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
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
孔子曰:「請問遊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曰:「願聞其方。」
曰:「草食之獸不疾④易藪⑤,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⑥。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⑦!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⑧!已為道者解乎此⑨。」
註釋
① 慹然:靜止不動的狀態。
② 少焉:不一會兒。
③ 掘:形容直立不動的樣子。
④ 不疾:不急於。
⑤ 藪:長着很多草的湖。
⑥ 胸次:心中。
⑦ 之所介乎:這類的事啊。
⑧ 患心:放不下心,擔憂,憂慮。
⑨ 解乎此:解決了這個問題。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 (8分)
- 老聃新沐 ________________
- 丘也眩與 ________________
- 為晝夜而莫之能滑 ________________
- 夫孰足以患心 ___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語譯下面的句子: (3分)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莊子˙田子方》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4分)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a. 老聃認為,吃草的獸類不怕變換草澤,水生的蟲類不怕變換池沼,是因為牠們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境。 |
〇 |
〇 |
〇 |
b. 老聃以獸類和蟲類為喻,說明了人能夠適應變化,才可以在自然界中生存。 |
〇 |
〇 |
〇 |
4. 在孔子眼中,老聃「被髮而乾」時的神態有甚麼特別之處? (2分)
〇 A. 不露聲色
〇 B. 全神貫注
〇 C. 心不在焉
〇 D. 悠然自得
5. 以下引文在修辭技巧上有何特色?這又起了甚麼作用? (6分)
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老聃認為如何能達到「至人」的境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 a. 剛洗了頭
b. 眼花
c. 改變
d. 憂慮 - 捨棄奴隸如同捨棄泥土,明白自身貴於奴隸啊!
- a. 正確
b. 錯誤 - D
- 「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2),其作用是能夠概括所要表達的內容,使之凝煉集中。(2) 也能增強節奏感,使語言整齊、語句均勻,琅琅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2)
- 老聃認為天下的萬物都有共性(1),只要了解它們的共性而適應它們(1),人們自能視死生如無物(1)。此外,人們能捨棄對身份貴賤的介懷(1),知道自身價值不會因環境變換而喪失,內心亦能不受困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