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教你賞析精選篇章】〈庖丁解牛〉莊子
2021.03.25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庖丁解牛〉莊周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①已!已②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③,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④,可以盡年。
(2)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騞然⑦,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3)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⑧至此乎?」
(4)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⑨,導大窾⑩,因其固然,技經肯綮⑪之未嘗,而況大軱⑫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⑬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⑭。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⑮;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⑯,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⑰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⑱刀而藏之。」
(5)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釋】
- 殆︰危險,疲困。
- 已︰如此。
- 緣督以為經︰順乎自然之中道。緣,順着。督,人身上的中脈。經,常,常法。
- 親︰指精神。
- 踦(yǐ):支撐,接觸。此指用膝抵住牛。
- 砉(huā)然向然:皮骨相離的聲音。砉,又讀xū,象聲詞。向,通「響」。
- 騞(huō)然:象聲詞,刀解物的聲音,其聲大於砉。
- 蓋(hé)︰通「盍」,何,怎麼之意。
- 批大郤(xì)︰擊入大的縫隙。批:擊。郤,通「隙」。
- 導大窾(kuǎn):順着牛骨節的空間的進刀。窾,空間。
- 技經肯綮(qìng):經絡體肉聚結的部位。技,據考證是「枝」字之誤,指支脈。經,經脈。肯:附在骨頭上的肉。綮,筋肉聚結處。
- 軱(gū):股部的大骨。
- 族︰眾,指一般普通的。
- 硎(xíng):磨刀石。
- 無厚︰沒有厚度,形容刀鋒極薄。
- 族︰骨結、筋腱交錯聚結的部位。
- 謋(huò)︰象聲詞。骨肉相離的聲音。
- 善︰擦拭。
【分段要旨】
第一段 提綱挈領揭示為人處世之道︰緣督以為經。
第二段 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作嫻熟如歌舞表演合於節奏。
第三段 文惠君驚嘆庖丁的精湛技藝。
第四段 庖丁自述解牛之道︰順乎自然,遊刃有餘。
第五段 文惠君從庖丁的現身說法中悟出養生之道。
戰國中期,社會動盪,世道紛擾,如何苟全性命於亂世,成了一個迫切的人生課題。這個時候,姓莊名周的隱世高人莊子,借一個廚工宰殺牛的故事,講出了一番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作者
莊子(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家貧,靠打草鞋維生。楚威王聽說他很有才學,派人重金禮聘,許以相位。他不為所動,一口拒絕。在他眼裏,千金相國,像養得很壯實的牛一樣,最終是作祭品的下場。他寧願處在低微的下位,過一種不受拘束的簡單生活,安貧樂道。從這樣的人生取態,已可看出他的精神境界。他繼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發展出一套天道觀,主張齊萬物、一死生、絕聖棄智、養生盡年,其哲學思想見於《莊子》一書。
內容分析
此養生非同彼養生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的「養生主」。所謂「養生主」是指養人的精神,與調養身體、延年益壽的「養生」(養身)是兩回事。莊子的養生之道,是為人處世的法則,應對紛繁世情的要領。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緣督以為經」,順應自然。開篇即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勞形傷神,到頭來得不償失。正確的生存之道應該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秉承中道,順應事物的自然變化與發展,以保全性命、養護新生之機,盡享天年。
依乎天理 遊刃有餘
確立總論點後,莊子便開始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來闡釋「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的養生之道。這個寓言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概略地刻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過程。他手觸、肩倚、腳踩、膝頂,嘩嘩作響,進刀劏牛身時,豁豁有聲,很有節奏感,像〈桑林〉舞、〈經首〉樂曲那樣合乎節拍。這段描述傳神而生動,將庖丁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第二層是側面烘托,以文惠君的讚賞來帶出問題,一句「你的技術怎麼那麼好啊」,來個轉折,承上啟下。第三層是正面講述解牛之道,以庖丁的自我解說來說明悟道三進境。庖丁放下刀說,他追求的是道,已超乎一般的技術。接着,他說,起初宰牛的時候,眼裏看到的是一隻全牛;三年後,就看不到完整的牛了;現在,則是憑精神與牛接觸,不用眼睛看。用心而不是用感官,這就是所謂心領神會的境界。
庖丁進而解釋說,順着牛的天然結構進刀,深入縫隙,沿着骨節間解剖,碰到筋絡骨結之處都不曾用刀硬碰,何況那粗大的骨頭呢!接着,庖丁說,技術好的廚子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去割;一般的廚子每個月換一把刀,是由於用刀去砍骨頭;他自己的刀用了十九年,宰過幾千隻牛,刀刃還像剛新磨過的一樣。道理何在呢?他說,牛的骨節間有空隙,而薄薄的刀像沒有厚度,以薄刃進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自然遊刃有餘。所以,他的刀十九年來都像新磨出來的。雖說如此,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他都一樣小心翼翼,放慢動作,凝神處理。待到嘩啦一聲,骨肉分離,牛身像泥土散落一地。此時,他提刀環顧四周,躊躇滿志,好不自得與滿足,然後輕巧地把刀拭擦乾淨,妥為收藏。庖丁的這一番自述,充分揭示了悟道的進境與道理。到了第四層,是全文的收束,文惠君說「聽庖丁一番話,明白了養生的道理」,乃點晴之筆,揭示全文義旨。
世間萬物錯綜複雜,擺在人們面前的,不是這樣的困境,就是那樣的矛盾糾葛,如何應付,怎樣處理,着實考驗人的心智。像普普通通的廚工那樣,蠻砍硬碰,只會挫折自身,乃至犧牲性命。莊子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充分闡明一個道理,無論面對甚麼樣的難題、癥結,不可強求,更不可莽撞,要掌握自然規律,取得主動,以達到遊刃有餘的自由逍遙境界。
筆法
寓理於事 生動形象
這篇哲理散文充分體現了莊子的行文風格,借助寓言故事闡述道理,寓理於事,哲理性與文學性兼備。此作描述生動,極具形象性。如講「道」與「技」,從只見全牛到目無全牛,再到靠神遇不用目視,層層深入,將道理說得很透。再如「良庖」與「族庖」的對照、比喻,也很有說服力。對人物舉止與神態的描繪,也是維妙維肖,妙趣横生。
讀莊子,可學到敍事說理的藝術,更長人生智慧。
模擬試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綫上。(3分)
- 而知也無涯 _____________
- 為善無近名 _____________
-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2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4分)
廚師 |
用刀方法 |
換刀頻率 |
a. _______ |
折 |
一個月換一把刀 |
良庖 |
割 |
b. _______ |
庖丁 |
c. _______ |
用了十九年仍無須換刀 |
4.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為甚麼文惠君在聽畢庖丁的話後會明白「養生」的道理?「解牛」和「養生」有何關係?試舉例加以說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 參考答案
- a.「知」,較常見的用法有三:其一,作動詞用,解作「知道」;其二,作名詞用,解作「知識」,即這裏的意思;其三,等同於「智」字,解作「智慧」,如《論語‧為政》篇中便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之句。此句中前四個「知」字,都是「知道」的意思;而最後的「知」字,則解作「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b. 「為」,較常見的用法有二:其一,作動詞用,解作「做」,即這裏的意思——做好事不要求名。由「做」的意思可引申出其他如「創製」、「治理」、「變成」等義。在此,「為」字的粵音讀作【wai4】(讀音同「圍」);而普通話則讀作wéi。
c.「為」字的第二個較常見的用法是作「介詞」用,解作「替」、「給」,即這裏的意思。此時,「為」字的粵音讀作【wai6】(讀音同「惠」);而普通話則讀作wèi。
以上兩個選詞——「知」和「為」均呈現出文言文,甚或中文本身「一字多音」及「一字多義」的特點,同學在研讀時宜多加留意。
- 語譯和句譯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前者以考核同學對字義的理解為主;而後者則在此之上,還會考核同學對句式的掌握。這裏「若新發於硎」一句,便屬於「倒裝」的句式——在文言文中,通過介詞「於」來引出「處所」的部分一般會放在整個句子的末端;但在現代漢語中,則會放在較前的位置,例如「若新發於硎」一句,便會譯作「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當中的「硎」(磨刀石),表示磨刀的地方,在文言中,會放在一句句子的末端;但當譯成白話後,則會放在動詞「磨」(發) 的前面。運用介詞(preposition) 將「處所」置於句子末端的句式,和英文有點相似。
- 這裏主要是以「族庖」和「良庖」襯托出「庖丁」技藝的高超;同時,亦帶出了不同的「用刀方法」,即「處世態度」所帶來的後果——不按自然之理而行,會使人精神受損。
- 此為全文要旨——借庖丁解牛之理喻立身處世之道,這正是莊子「以寓言為廣」的特點,此句源出《莊子‧天下》篇,全句為「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語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所謂「以卮言為曼衍」,即用沒有成見的說話來進行推衍;「以重言為真」,即假借古代聖賢的說話來使人更加信服;而「以寓言為廣」,即透過帶有寄寓的故事來拓展他的胸臆、思想。
另外,此文開首提及對知識及行事的看法——「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可見其後來的故事正是要解釋「緣督以為經」——順應自然之理,這亦正正與文末文惠君「得養生焉」相互呼應,其所領悟到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之道」。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傳誦千古的〈庖丁解牛〉,其實只是《莊子.養生主》中的其中一個節錄部分,「庖丁解牛」之後還有「右師獨足」、「澤雉啄飲」,以及「秦失吊老聃」三個故事,這正分別與文章開首所說「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和「可以盡年」依次對應,只有完整閱畢四個故事,方能真正了解莊子的「養生之道」!囿於篇幅,於此不作贅述。同學若有興趣的話,可自行細讀研究,又或與老師、同學一同討論。
刊自2021年3月25日星島學生報《S-file 全科練習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