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名師教你賞析精選篇章】〈朋黨論〉歐陽修

2021.03.24
25123 25123

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朋黨論〉歐陽修

(1)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2)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僞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①,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僞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3)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②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③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④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⑤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⑥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4)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⑦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⑧也。

(5)     嗟呼!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注釋】

  1. 賊害︰殘害。
  2. 共工、驩兜﹙huāndōu﹚等四人:即共工、驩兜、三苗、鯀(gǔn),傳說他們因作亂而被舜流放。
  3. 八元八愷: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臣。八元,為高辛氏的八個才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愷,為高陽氏的八個才子: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愷,和惠之意。
  4. 四凶︰被舜帝流放的四個凶神。
  5. 皋﹙gāo﹚、夔﹙kuí﹚、稷﹙jì﹚、契﹙xiè﹚: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 yáo﹚掌管刑法,夔掌管音樂,稷掌管農業,契掌管教育。
  6. 更﹙gēng﹚相:互相。
  7. 誚﹙qiào﹚:責備。
  8. 厭:通「饜」,滿足。

 

【分段要旨】

第一段 開門見山,指出朋黨之說古已有之,並區分君子與小人兩種朋黨。

第二段 指出小人之朋是利益的結合,君子之朋在於志同道合。

第三段 引史實為例,說明小人之朋導致亡國,君子之朋則可興國。

第四段 總結前世之主的教訓︰禁絕清流亂亡其國,上下一心則興盛國家。

第五段 強調興亡治亂的史跡,可作為國君的借鑑。


 

  「朋黨」,似乎自古以來就不是甚麼好東西,聞者怕怕,正人君子者流更是避之則吉。不過,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卻不是這樣看,他別出心裁,反向申論,說出了一番朋黨的偉論。今天就讓我們來讀讀朋黨論,看看他怎樣論說朋黨現象。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他主張明道、致用,文風曉暢自然,蘊藉委婉,是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一位引領風尚的人物,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內容分析  

暢快淋漓 政論名篇

  歐陽修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因而被政敵視為同黨。范仲淹因直言遭貶謫,眾人皆為他說情,唯獨諫官高若訥默然不語。歐陽修看不過眼,寫了一封信痛罵高氏,直指「不知人間有羞恥事」,這就是著名的《與高司諫書》。結果,此信被轉到皇帝手上,歐陽修自己也遭到貶謫。由此大概也可見出歐陽公的性格,而且也不難理解他被政敵安上「朋黨」罪名的因由。

  《朋黨論》是歐陽修在慶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的奏章,意在反駁政敵的攻擊,釋君王之疑。文章發於憤激,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論述暢快淋漓,是中國古文史上的政論名篇。

  作者一落筆就點出論題,朋黨之說古已有之,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進而指出,君子因志趣相投而為朋,小人則是因為利益相同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事。承認朋黨的存在,又將之區分為「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等於繳了政敵手中之械,化被動為主動。作者進而推出新論點,小人無朋,君子才有朋。此話怎講?他說,小人追逐的是利祿、錢財,他們因利益而暫時結合,那是偽朋,他們見利就爭逐,利盡就疏遠,甚至互相殘害。君子則不然,守的是道義,行的是忠信,惜的是名節。他們志同道合,同心共濟,始終如一,這是君子之朋。故此,只要君主斥退小人的「偽朋」,進用君子的「真朋」,天下就安定了。

進用君子 天下大治

  區分了朋黨的真假,作者轉而引用史實來論說一個道理︰小人之朋導致亡國,君子之朋則令可興國。文中說,唐堯之時,共工、驩兜等四位小人結為一個朋黨,而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摒退了四凶,而進用元、愷君子之朋,唐堯的天下得到太平。到了虞舜做天子的時期,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為君子之朋,在他們的輔佐下舜的天下也得到大治。

  作者又引用《尚書》的說法,商紂王的時代,億萬臣民億萬條心,不成朋黨,結果紂亡國了。周武王時代,三千臣子結成一大朋黨,周朝因此而興盛。漢代實行「黨錮」,待黃巾之禍才悔悟時已無可挽救。唐末殺名士,將他們投入黃河,說甚麼「此輩清流,可投濁流」,結果也自取滅亡。

  作者意猶未盡,又換一個角度來陳說前世之主的教訓。如商紂王、漢獻帝、唐昭宗,他們或令人心各異,或禁絕好人結黨,或誅殺清流,結果都亂亡其國。明君則不一樣,如虞舜對二十二人的朋黨毫不猜疑,放心任用,並沒有人譏笑他為朋黨所騙。虞舜獲得聖主的讚譽,在於他能區分君子小人。周武王治下朋黨又多又大,國家興盛,原因就在於不嫌君子太多。最後,全文以一句慨嘆作結,前代興亡治亂的史跡,可作為國君的借鑑。這明顯是給當朝皇帝的諫言,勸籲其以史為鑒,任用真朋之君子,拒斥偽朋之小人。

  筆法  

援引史例 正反論證

  清朝才人袁枚有言「詩貴翻案」,意思是指不囿於前人陳說,推翻已有的定見,另立新說。寫詩如此,作文又何嘗不是?歐陽公此作就是一個極佳的範例,作者引用「朋黨」之論,奪過政敵槍械,借題發揮,另立「小人無朋」之論,又導出「小人之朋」與「君子之朋」之議,得出斥退小人、任用君子的結論。作者理直氣壯,又從容不迫,曲盡心中激憤。從論說的方法來看,此作先立論後闡述,層層析論,步步推進,說理暢逹。論證時大量援引史例,以比較的方法作正反論證。行文時排偶句式穿插運用,氣暢意足,又富於變化。如「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一氣道來,語勢充沛,節奏明快。

  歐陽修的文章信筆而至,有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特點,體現我手寫我心的真義,值得後學多加學習玩味。

 


    模擬試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綫上。(3分)

  1. 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_____________
  2. 臣謂小人無朋         ______________
  3. 君子則不           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2分)

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爲朋矣,然紂以亡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6分)

君主

對待「朋黨」的方法

結果

a.______

退斥共工、驩兜等四凶「小人之朋」;

進用八元、八愷共十六人的「君子之朋」。

天下大治

舜帝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大治

紂王

使億萬臣子,各存異心,天下沒有朋黨。

c._____________

周武王

進用三千人的大朋黨。

d._____________

漢獻帝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家滅亡

f.______

盡殺當朝的名士朋黨

國家滅亡

 

4. 作者一方面指出「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是「自然之理」;而另一方面則說「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到底小人是「有朋」,抑或「無朋」?此二說是否矛盾?試加以說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 參考答案    

  1. a.「幸」,今多作「幸運」解;但在這裏則解作「希望」。此可見古文「一詞多義」的特色。當同學遇到古今字義差別較大的文言字詞時,須多加留意,免生誤解。
    b. 這裏的「然」字,屬一「連詞」,表示「轉折」的意思,可譯作「但是」。此句承接上文一般人對「朋黨」的理解而來——「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爲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這是「自古有之」的說法,亦是「自然之理」。可是,作者對此並不完全認同,他給「朋黨」一詞賦以全新的定義,即只有君子的「真朋」才是「朋黨」;小人的「偽朋」,並不可稱為「朋黨」。於此,作者以這一「然」字,引出自己的觀點。
    c. 這裏的「然」字解作「這樣」,其意思與上題的「然」字不同。這一方面既可見到「古今詞義」之別;同時,亦可見古文「一詞多義」的特色。
  1. 在古文的句式中,最常見的有兩大類:其一為「倒裝句」,其二則為「省略句」。這裏「然紂以亡國」,「以」字後面本應有代詞「此」字,用以指代「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爲朋矣」一事,但於此隱去。在文言句式中,「以」字後面的「代詞」很多時都可給省略掉。
  1. 此表重點在梳理清楚文中的不同例子,同時亦在考核同學對文言內容的理解能力。學生須據己之理解,運用自己的文字把文中相關句子的意思表述出來。作者在此舉出不同的史例,以論證進用「君子之朋」(如堯帝時八元、八愷等十六人,舜帝時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以及周武王時的三千臣子)之利——使天下大治、國家興盛,以及罷黜,或囚禁,或誅殺「君子之朋」(如舜帝時的億萬臣子,以及漢獻帝和唐昭宗時的名士)之弊——使國家步向滅亡。
  1. 在閱讀理解中,當學生遇上長題目時,很多時都會「望而生畏」,繼而採取放棄的態度;然若追本溯源,同學在閱讀理解中所出現的問題,除了是因背景知識(包括「直接經驗」如人生閱歷和「間接經驗」如廣泛閱讀)之闕如外,很多時亦是出於對題目的解讀不當,致答非所問,又或是在回答時欠缺以文本內容作為依據之意識所致。以此題為例,其重點在考核同學對前後二句中「朋」字的理解,故同學在回答時宜就「朋」字的意思作為衡量二說是否存有矛盾的依據。

 

 

轉載自2021年12月17日星島學生報《S-file 全科練習王》

 

文:蔡益懷、嚴聯昆老師 圖: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