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名師教你賞析精選篇章】〈魚我所欲也〉 孟子

2021.03.23
25115 25115

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魚我所欲也〉孟子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①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②有所不辟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④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     一簞⑤食,一豆⑥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⑦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⑧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     萬鍾⑨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⑩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⑪與?鄉⑫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⑬乎?此之謂失其本心⑭。

【注釋】

  1. 苟得︰不正當地取得,此指苟且偷生。
  2. 患︰災難、禍患。
  3. 辟︰通「避」,躲避。
  4. 何不用︰甚麼手段不可採用?此有不擇手段之意。用,採用。
  5. 簞( 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
  6. 豆︰古代用來盛食物的器具。
  7. 嘑︰輕蔑粗暴地呼喝。嘑,猶指「呼」。
  8. 蹴︰用腳踢、踩或踐踏。
  9. 萬鍾︰指祿位高厚。鍾,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鍾。
  10. 加︰增加,引申為利益、好處。
  11. 所識窮乏者得我︰相知的窮朋友對我的感念。識,知。得,通「德」,感激。得我,即「德我」,感激我,感念我的恩惠。
  12. 鄉︰通「向」,以前,原先。
  13. 已︰停止,引申為放棄。
  14. 本心︰指羞惡廉恥之心。

【分段要旨】

第一段 以「魚」與「熊掌」設喻,點出「捨生取義」的主旨並作論證。

第二段 以具體事例正面印證「義」重於生命。

第三段 通過反面事例,闡明見利忘義是喪失本心的表現。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本心。那麼甚麼是本心?羞惡之心,廉恥之心,就是本心,換一個說法,良心、良知,就是本心。人無本心,就會做出一些不知廉恥的事,就會苟且偷生,見利忘義。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深刻領會且加以踐行。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看到了這點,於是提出「捨生取義」的觀點,強調「義」比生命更珍貴。

  作者  

  孟子(公元前372-289),名軻,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受業於子思之門,為孔子學說的嫡傳,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為「亞聖」。他講人性本善,提出仁愛的思想,主張行仁政,提倡「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有《孟子》一書,一般認為是他和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著述而成。

  內容分析  

重義輕利 行走正道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辯體散文。此作以「魚」和「熊掌」設喻,闡明義重於生、義重於利的人生觀。這裏,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甚麼是「義」。義不是甚麼抽象的概念、空幻的大道理,義就是知廉恥,有羞惡之心,就是行正道,偏離了正道就是不義。

  義說來似乎很容易,其實不然。一個人有沒有義,要從他的所作所為來考察,而不是只憑他的言辭。一個人可以滿口仁義道德、漂亮言語,卻不見得是一個重義、走正道的人。

  我們還是來看看孟子怎麼說吧。

  為了說明「義重於生」的道理,孟子首先用了一個很通俗的比喻,來說明義比生命更可貴。他說,魚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在二者不能兼得時,寧願要熊掌;同樣,生命與義都是我所珍愛的,在二者不能並存時,我寧願犧性生命。由此,孟子順理成章地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並循這個主旨展開三重申論。首先是論證義比生更寶貴︰生命是我所珍愛的,但有比生命更為我所重視的,所以我不能苟且偷生;死是我所厭惡的,但有比死更令我厭惡的,所以我不會貪生而避死。其次,從貪生怕死來看人的所為︰如果人沒有甚麼比生命更珍惜的,他就會為了保命而不擇手段;如果沒有甚麼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那他就會做任何避免死亡的事。第三,從人的生死抉擇來看義與不義︰做不義的事可保命,但有人不會去做;做不義的事可以避免一死,而有人不願意去做,可見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義),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不義)。重義之心,人皆有之,賢者與常人的區別在於,賢者能堅持到底,不喪失本心。

見利忘義 喪失本心

  講清楚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者接着以具體事例正面印證義重於生。簞食豆羮,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有時候,一小筐飯、一碗湯,就可保住人的一條命。但是,如果是以呼喝的方式給予,那飢餓的路人都不會接受;以腳踢的粗魯方式給予,乞丐也不屑於理會。由此可見,當人們把尊嚴,也就是義,看得比生命更珍貴時,寧願餓死也不會吃「嗟來之食」。

  接下來,文章通過不辨禮義而享萬鍾之祿的例子,闡明見利忘義即是喪失本心的表現。萬鍾之祿的好處自不待言,住華美大屋,有妻妾侍奉,還能得到受我恩惠的窮朋友感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倘以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取得,則為不義。文中對此作了一番對比且發出質問,過去寧死不接受的,今天為了住華麗大屋,為了妻妾待奉,為了得到窮朋友的感恩戴德,都欣然受之。對此,作者詰問,這不是可以放棄的嗎?且感慨地說︰此之謂失其本心。

  人到了不知廉恥、沒有羞惡之心時,怎不見利而忘義、迷失本性?這番詰問,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不乏現實針對性。

  筆法  

氣勢磅礡 說理透徹

  孟子胸有「浩然之氣」,文章也氣勢磅礡,雄辯滔滔。他長於論辯,辭鋒銳利,說理透徹。此作即體現了這些特點,思想精深,道理充足,言語發自肺腑,理直而氣壯,義正而辭嚴。如文中以排比的句式,數說見利忘義者流的表現,一瀉而下,氣充意足,激越而峻急。善於取譬設喻,也是孟子的行文特點。此作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一句「捨魚而取熊掌」,便貼切地表現出「捨生取義」的道理,達到淺顯易懂的效果。此外,採用對比手法,如生與義、捨生取義與貪生怕死、不吃嗟來之食與不義而享萬鍾之祿,充分論證義之於人生的重要意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生我所欲,義我所欲,有羞惡之心,始能行走正道、不失本心。

 


    模擬試題    

 

1. 試指出作者運用以下例子說明的道理:(6分)

例子

說明道理

a. 魚與熊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b. 一簞食,一豆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c. 萬鍾之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此句在文章結構上有甚麼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下引文運用甚麼修辭手法?這種修辭如何有助說理?(3分)

運用_________的手法,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 參考答案    

 

  1. 此題為文章內容總結的考問。孟子的文章一向重點相當明確,常用不同手法及例子反覆說明。近年公開試考問時往往只略提及例子,要求說明相關的道理。同學溫習時必須將不同篇章的例子分類溫習,以免混亂。

 

  1. 在指定篇章及閱讀理解考核,有不少情況考問結構問題。考生最大問題是不了解相關用詞,如:開門見山、首尾呼應等。面對結構承上啟下的題型,必須明確列出句子如何承接上文的說明及啟發下文的推論。

 

  1. 先秦說理文章中,孟子的說理相當重視氣勢。同學注意運用排比除了句式整齊之外,也須注意孟子說理一向義正辭嚴,令其說理相當具氣勢。

 

 

轉載自2021年3月11日星島學生報《S-file 全科練習王》

 

 

文:蔡益懷、鍾Si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