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名師教你賞析精選篇章】〈師說〉韓愈

2021.03.22
25109 25109

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師說〉韓愈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②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③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④焉,小學而大遺⑤,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⑦、萇弘⑧、師襄⑨、老聃⑩。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⑪,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⑫。

【注釋】

  1. 庸:何,哪裏。
  2. 惑︰糊塗。
  3. 句讀﹙dòu﹚: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學斷句分逗是古人讀書的基本功。
  4. 不﹙fǒu﹚︰通「否」。
  5.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不知句讀)卻丟了大的(指進德修業)。遺,丟棄,放棄。
  6.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齒,排列。
  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代的官制。
  8. 萇(cháng)弘:周敬王時期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9.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10.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周禮。
  11. 不拘於時︰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所束縛。時,時俗。
  12. 貽﹙yí﹚︰贈送。

 

【分段要旨】

第一段 開篇正面立論,提出「學必有師」,同時點明老師的作用。

第二段 慨嘆師道之不傳,諷諭恥於從師的流俗。

第三段 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再度申述從師之道。

第四段 說明作文緣由,表彰「能行古道」的學人。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一種美德,也是今人普遍接受的觀念。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在唐代就有「恥於從師的社會陋習。話說,韓愈在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曾收召後學,傳道授徒,不僅引來「好為人師」的譏諷、侮笑,還被視為狂人。韓愈有感於時人輕視從師的弊端,寫下〈師說〉一文,為師道正名,表現出不顧流俗、抗顏為師的勇氣,也起到匡正風氣的作用。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歷任地方與中央多種官職,官至吏部侍郎。因指摘朝政與諫迎佛骨,先後被貶為陽山令和潮州刺史。韓氏大力主張「文以載道」,為文要求「辭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旗手,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韓昌黎集》傳世。

  內容分析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也用來陳述事情,多為一事一議。〈師說〉就是論述從師為學之道的論說文。文章藉表彰年輕學子李蟠「能行古道」從師問學,來抨擊「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本文一開篇就正面立論,指出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而老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文中說,人非生而知之,沒有誰無疑惑,從師正是為了解惑。無論是年長的還是比自己年輕的,只要他懂得道理,我就跟他學習。從師即學道,無論貴賤長幼,「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段是全文的綱領,為下文的論述奠定了堅實的邏輯基礎。

  到了第二段,作者一下筆就慨嘆「師道不傳」,並從三個層面對輕視師道的時弊展開諷諭。首先是「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聖人高出常人很遠,尚且從師問學,倒是時人本領不高,卻恥於從師請教,可想聖者益聖,愚者更愚,不是沒有因由的。接着,以時人對「其子」與對「其身」相比較︰他們找老師來教孩子,自己卻恥於跟老師學習,實再太糊塗。而那些老師教的只是斷句之類的小道,並非進德修業的道理,這樣的學習無疑是學了小的丟了大的,真不是明智的做法。進而,文中又以巫師、樂師及各類工匠與士大夫相比較︰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不恥於互相學習,反觀士大夫們卻不是這樣,他們取笑有「老師」與「弟子」之稱謂的人。士大夫們看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而自己的智慧反不如他們,該是可怪的事。通過逐層對比,反覆論證,充分揭示出士大夫們的愚昧、糊塗與不智。

 正反立論 氣勢充沛

  經過上面的一番的論說,作者筆頭又一轉,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再度申述從師之道。文中以孔子的言行,說明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而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且得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文尾,交代作文緣由,表彰「能行古道」的年輕人,讚賞其不受時俗的拘束而從師問學,呼應「學必有師」的題旨。

  文者氣之所形,貴在有感而發、言之有理有據。〈師說〉即體現了這個特點,全文緊扣一個「師」字,正反立論闡述師之道,標舉正確的學習典範,氣勢充沛,表現出很強的說服力。

  筆法  

立意精警 論說透徹

  具體而言,特點有二。首先,立意精警,論說透徹。文章闢頭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平空而起,一個「必」字,下得乾淨利落,力度十足,顯得理直氣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見解精闢,平易而警策。其次,文思多變,波瀾起伏。語言文字是思想的直接外顯,可以說有甚麼樣的思維就有甚麼樣的筆調。此作文思如沖波逆折之迴川,筆勢峭拔,兀然而起,陡然而轉。如「嗟乎……」一段,「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論證,一波三折,變化多端,思路跳躍,顯得活潑多姿。與此相連帶,文章句式也錯綜變化,奇偶駢散相結合,頂真、對偶、疑問、陳述、感嘆,交相錯雜,讀來不乏抑揚頓挫之感。

  正所謂文無定法,好文章筆隨意轉,不拘一格,〈師說〉正是一絕佳範例。

 

 


 

    模擬試題    

 

1. 〈師說〉屬於「說」類文體,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為何?(2分)而本文的寫作目的又是甚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據本文內容,一般人和當時士大夫的「惑」,與作者的「惑」,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認為本文以闡明師道為主,末段可以刪去,你同意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結構緊密,不時出現前後呼應之內容,試說明以下引文如何互相呼應。(3分)

甲: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

乙:聖人無常師。(第六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學習甚麼?而韓愈在〈師說〉中倡導人們從師而學,所學又是甚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 參考答案    

 

  1. 「說」類文體主要是在文中說明道理,類屬論說文。(2分)
    作者為勉勵李蟠而撰寫此文贈予對方。文中通過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準則,鞭撻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陋習,並提倡從師問學的風氣。(3分)

 

 

 

  1. 根據本文內容,一般人和當時士大夫的「惑」,是指學習知識(儒家道理)、術業(儒家六經典籍)時所產生的疑惑;(1分)而作者的「惑」,則是來自於當時人會為兒子選擇老師,但自己卻恥於跟從老師學習,這種矛盾的想法和做法,有違情理,所以令作者感到不解而糊塗起來。(1分)

 

 

 

  1. 有人認為本文以闡明師道為主,末段可以刪去,我並不同意有關建議。作者於末段為鼓勵李蟠從師學習而撰寫此文贈送,道出寫作本文的緣由;更重要的是末段能揭示文章主旨,呼應前文,為全文論述起了畫龍點晴的效用。
    首先,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卻能「不拘於時,請學於余」,李蟠的學問本已不俗,卻能突破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敢於跟從韓愈為師學習,韓愈認為李蟠能作眾人典範,並藉此倡導從師問學之道,是全文一個重要的論述;同時,以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作結,可與文章開首「古之學者必有師」作首尾呼應,使全文的結構更見緊密與完整。
    所以,如果刪除末段,不僅未能交代文章寫作動機,更無法與前文呼應鞏固所論,完整全文。(5分)

 

 

 

  1. 作者在第二段先指出擇師的準則在於老師是否存有儒家之道;而第六段提到聖人只要遇到存有儒家之道的人,就以他為師,跟從他學習,由於聖人從師乃根據對方是否有道的存在,非受年齡和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所影響,所以沒有固定的老師,呼應了第二段的內容。(3分)

 

 

 

  1. 荀子在〈勸學〉中勸人透過持續學習來學會做人的道理。他在文中先提出「學不可以已」,繼而以多組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再點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學習做人的道理。此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一句也可證明荀子着重修養品德,可見他想勸人們去惡遷善,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3分)
    而韓愈在〈師說〉中倡導人們從師而學,所學的是道理(儒家的道理),六藝經傳的學業知識,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其中,作者把「傳道」置於三者之首,而儒家之道多以仁者品德修養為主,可見作者認為指導學生做人比研究學問更為重要。(3分)

 

轉載自2021年1月28日星島學生報《S-file 全科練習王》

 

 

 

文:蔡益懷、賴鳳瑛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