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教你賞析精選篇章】 〈樹香〉王良和
2021.03.19名篇賞析 & 模擬試題
〈樹香〉王良和
(1) 校園遍植花木,品種極多。樹蔭下散步,經常不見天日,彷彿走進了原始的森林。從前我很少留意周圍的植物。開花、結果、落葉,偶然一霎亦不過略為動心,不曾仔細觀察。但綠色的生命,常以特殊的香氣,招引過路的人。
(2) 新亞路的植物於我最是有情。通常在午後,有時連夜裏也是的,不管是否有風,一縷暗香在有無之間。路旁的杜鵑已經開過花了,僅一排喬木在盛夏的金陽裏挺着碧綠。樹香滲鼻,卻分不清來自馬尾松、細葉榕,還是木麻黃。近時不覺,遠時,那香氣分明清鮮。最匆忙的步伐都不禁停住,或者流連。不過是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天地間最動人最震懾的美和力量,卻彷彿凝聚其內,透過嗅覺器官滲入我全身血脈。我是那樣真切地,感到宇宙間最微炒而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無處不在駐存於無垠的空間,靜靜擴散。
(3) 樹,不像天上的飛禽和地面的走獸,可以活脫脫的展翅奔騰,其活力表現在沉潛的靜默裏,輕易不讓凡眸察覺。那一縷暗香,是樹的無言語,輕喚過路的人嗎?時常,我駐足凝視,面壁一樣面對着群樹。竊想每一株生命,表面局促於固定的泥土,實則舒展於垂直的空間,枝葉追逐風雲,根鬚探訪地心;而樹香,似無還有借一陣輕風,飄向那麼遙遠的國度,宛然天地中。
以樹香為題,固然集中香氣的描寫,但文中的香,並不單指嗅覺感官,而是有所延伸,寄託着生命的美、人與樹之間的情。
在作者筆下,樹的香氣是「特殊」的,常在午後出現,但夜裏也有,不管是否有風,也能嗅見那一縷暗香。它若有若無,但能滲入人的鼻孔,讓人感受到天地間最動人最震懾的美和力量。作者運用通感手法,描寫樹香「透過嗅覺器官滲入我全身血脈」,由嗅覺到觸覺,感官的奇妙連結,不就印證了「宇宙間最微妙而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嗎?
我們都知道,樹和大部分植物都不會動,紮根泥土,固定在原地,但作者借香氣的描寫,為樹木添上「腳」,樹不但「舒展於垂直的空間」、「枝葉追逐風雲」、「根鬚探訪地心」,還憑藉香氣,飄向遙遠的國度,宛然天地中,並在無垠的空間靜靜擴散,展現生命的美。
香氣連結人與樹
除了生命的美,文中另一重點則是人與樹之間的情。這份情同樣是由香氣串連起來,文中開首說「綠色的生命,常以特殊的香氣,招引過路的人」,這是樹對作者的邀請,而且也不限於作者,是對所有人發出的,來欣賞、享受那份生命的美。到了最後一段,作者重申,樹的暗香「是樹的無言語,輕喚過路的人」。
人與樹的情,不需言語,而是靠感官,正如樹香滲入作者的血脈,同時飄向天地,構成一副萬物有情的圖畫。
模擬試題
1. 為甚麼作者在第一段中寫道:「從前我很少留意周圍的植物」?(2分)而又因為甚麼原因而讓作者有所改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二段中寫道:「是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透過嗅覺器官滲入我全身血脈。」運用了以下哪一種修辭手法?(2分)
〇A. 比喻
〇B. 通感
〇C. 擬物
〇D. 誇張
3. 為甚麼作者在第三段中說:「其活力表現在沉潛的靜默裏,輕易不讓凡眸察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王良和先生的〈樹香〉寫下了他與新亞路的植物之間的情誼。未知今日新亞路的樹香,和當日的樹香是否仍然一樣?
第一題問到作者何以一開始對周圍的植物沒有多加留意。這一題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仔細閱讀第一段的內容,相信對同學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困難。作者在這裏其實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作者全文寫的是植物的香,表達出對植物香氣的讚美,以及與植物之間所建立的情誼,這是「揚」,但作者在開首時說到「我很少留意周圍的植物」,這是「抑」。「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有助令到讀者對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第二題問到關於「通感」的修辭手法。所謂「通感」,指的是在描寫事物時,利用語言文字,將原有的感觀有所轉移。將人們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交錯運用,將原本應用於甲感覺的詞語,運用於乙感覺之中。本文作者王良和在描寫樹香之時,將嗅覺的官能,融入到觸覺之中,樹香通過嗅覺融入到血脈之中,而化作觸覺的感觀。這正正是「通感」的體現。除了本文的句子以外,最經典的例子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同樣是描寫嗅覺的感觀,作者朱自清則和王良和的轉化作觸覺不同。朱自清將嗅覺轉化作聽覺,將荷香化作動人的音樂,成為聽覺的描寫。
第三題問到樹的活動,何以「在沉潛的靜默裏,輕易不讓凡眸察覺」。其實這正正牽涉及「樹」的兩個特點。同學只要綜合全文觀察,不難發覺作者筆下的樹有下列特點:一,樹不像動物一樣,可以隨處走動;二,樹的香氣能夠飄向遠方,直達無垠的空間。細味作者對樹的描述,我們便可以領略到作者何以說樹的活力是「在沉潛的靜默裏,輕易不讓凡眸察覺」。
參考答案
- 因為作者以前為「開花、結果、落葉」只為他帶來一霎的動心,因此沒有詳細觀察,沒有多加留意。(2分)後來,作者被植物「特殊的香氣」所吸引,從而對植物多加留意,更與植物之間產生了感情。(2分)
- B(2分)
- 因為樹表面上是「固定在泥土」中,但實際上「舒展於垂直的空間,枝葉追逐風雲,根鬚探訪地心」,不易為人所察覺。(2分)加上,樹香「無形無色」,但卻能靜靜的「飄向那麼遙遠的國度」,「駐存於無垠的空間,靜靜擴散」。而這一切都是「沉潛在靜默」中,而不讓人輕易禁覺。(2分)
轉載自2021年3月4日星島學生報《S-file 全科練習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