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叫停配水庫拆卸 歷史建築保育難度高

2021.03.22
25086 25086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保育歷史文物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文化政策,亦是建立多元社會的關鍵要素。有逾百年歷史、位於深水埗主教山的古羅馬式配水庫建築月前因工程而被發現,但部分結構已遭破壞,令不少市民再度關注香港的文物保育,同時推動社會反思如何運用創意,將歷史建築加以活化及再利用。

主教山配水庫剛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事件反映現行的保育政策及機制有何限制?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應如何把握機遇,才能避免「滄海遺珠」的情況再次出現?在考慮保育歷史古物古迹時,社會亦須擺脫城市發展與規劃的思維,保留文物的歷史價值及市民的集體回憶,才能為其所在社區注入文化活力!

新聞資訊摘錄

主教山配水庫獲評一級歷史建築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早前因工程而意外曝光,隨即引起社會關注,及後連同油麻地配水庫,獲古迹辦一併提出將其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古諮會昨日開會討論,各委員均一致支持,相關評級將會作一個月諮詢,及後便會確認。主席蘇彰德強調,一個建築項目若要評定為法定古迹,現行機制下必先成為一級歷史建築,因此昨日的評級具重要價值,在日後經過社會進一步討論後,相信成為法定古迹只是時間問題。另外,會上通過支持將三座一級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迹,包括舊大埔警署、沙頭角山咀村協天宮,以及西營盤般咸道官立小學。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3月12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已就事件作出檢討,並提醒各政府部門日後涉及大工程及歷史建築時,均要諮詢古迹辦,古迹辦在處理諮詢時亦要提高敏感度。此外,本港另外有至少四個地下配水庫屬戰前建築物,接下來將與水務署展開研究工作,以探索相關建築物的歷史價值。

港大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主教山配水庫的古羅馬拱門建築方式,與千多年前土耳其伊斯坦堡皇宮的地下儲水庫相近,應是古羅馬的建築科技傳到英國,再於十九世紀末帶到香港,反映了建築科技的傳承歷史,建議將配水庫改建成亞洲獨一無二的地下貯水庫公園供市民參觀。

深水埗區議員何啟明:事件或涉及公務員官僚和疏忽職守,水務署疏於翻查舊文件,否則必然知道配水庫有百多年歷史,而古迹辦又輕易「放行」,若非工程期間被街坊看見,文物或被白白活埋,現時配水庫被鑿開後日曬雨淋,當局應盡快進行保育,以免有所損壞。

歷史建築現況及機遇

現況/機遇

1.古迹歷史文化價值高


香港有不少具高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以及可遠溯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除了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外,亦有很多文化價值高的建築,包括一些傳統中式祠堂和西式住所,以及早前被發現的古羅馬式蓄水池等一類功能獨特的殖民時期水務設施。有關香港法定古迹及歷史建築評級,截至2020年5月底,法定古迹數目為126項,最新評級狀況如下:

(a)173個項目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包括藍屋、虎豹別墅、雷生春等;
(b)338個項目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包括美荷樓、沙田車公廟等;以及
(c)496個項目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包括前荔枝角醫院(現為饒宗頤文化館)、龍躍頭崇謙堂等。

2.市民保育意識提高

近年市民的保育意識明顯提高,對歷史建築的拆卸及改建均十分關注,例如月前在深水埗主教山發現百年配水庫古迹一事,民間就有關的保育行動一呼百應,甚至有街坊以身擋政府推土機,阻止工程進行,這反映了民間保育意識有所進步。若以此作為契機,可進一步推動政府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加強保護、保存、修復活化等工作,讓本土人文精神及歷史價值傳承下去。同時,藉着公眾教育和宣傳,可吸引民間投放更多資源於歷史建築保育及活化計畫等項目,有利可持續營運。

3.社會企業營運模式倡議

在歷史建築保育方面,為了平衡可持續發展和文物保育,政府提出以社會企業營運模式的倡議保育本地歷史建築,早於2008年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至今已發展至第六期,成功例子包括由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的大澳文物酒店、前身分別為必列啫士街街市、荔枝角醫院的香港新聞博覽館及饒宗頤文化館等。

由此可見,將建築文物的保育適切地結合商業元素,並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援,除了可以帶來持續的經濟效益,亦使歷史建築得以保存,若能進一步擴展有關的營運模式至更多私有產權歷史建築,運用創意把相關建築物轉化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將有助帶動城市多元發展。





文物保育面對的挑戰

挑戰


1.評級制度不具法律效力


現時本港除了按《古物及古迹條例》將具有歷史價值而符合公眾利益的處所評定為法定古迹,才可受法例保護免被拆卸外,普遍奉行的歷史建築三級制評級卻不具法律效力;即使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若涉及業權問題,業主仍有權將建築清拆。政府為免引起私有產權方面的爭端,多會避免介入,如近年被拆卸的一級歷史建築何東花園、三級歷史建築灣仔同德大押,以及具金字瓦頂的中環「永和號」唐樓等。

要保育私人歷史建築,似乎有必要擴闊歷史評級的「建築物」定義。現行保育政策及法制對經古迹辦評定的歷史建築保障不足,加上業主亦欠缺誘因去保留有關歷史建築,令保育本地文物古迹難上加難。

2.商業價值主導

對於一些位處鬧市黃金地段的歷史建築,其重建的商業價值高,發展商往往會拆卸重建為商廈,以賺取可觀的利潤,若非法定古迹,根本難以保育;加上文物保育涉及複雜的修復技術,而且物料所費不菲,因此,保育及修復成本高昂令不少業主卻步。

此外,香港商業社會的消費色彩濃厚,不少活化計畫項目被質疑過分商業化,例如由前水警總區總部活化而成的1881 Heritage,成為高檔商店集中地,失去讓公眾了解其歷史意義的初衷。

3.政府部門協作及敏感度不足

文物建築見證本地歷史發展,載有深厚且獨特的文化意義,是珍貴的社會資產,因此政府有責任妥善保存。最近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的清拆工程因發現戰前圓拱遺迹而被叫停,得以逃過一劫,惟另兩個逾百年歷史、同樣採用古羅馬式建築結構的克頓道及馬己仙峽道配水庫,早於十多年前被悄悄拆卸。

有關事件反映政府各部門的溝通敏感度不足、諮詢程序粗疏,加上對古迹視察及評估時認知不足,未能有效評估文物的歷史價值,削弱香港文物保育的成效。因此,政府須重整專責部門的架構及改變官僚作風,同時加強與歷史、人類、考古及建築等跨專業範疇的合作,提升對歷史文物的認知。

Mindmap:文物保育的機遇與挑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擁有逾40年歷史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早前宣布暫停營業,並向政府提出交還深灣碼頭前用地。發展局表示,於1976年開業的珍寶海鮮舫及位於深灣和香港仔的碼頭設施並非已評級歷史建築項目。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3年9月的會議上,議決現時不會處理在1970年及以後落成的建築物評級事宜;古諮會其後在2018年12月的會議上,重申有關的議決。另外,珍寶海鮮舫本身為船隻,並非會獲古諮會進行評級的一般建築物/構築物。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3月12日《星島日報》

資料B

政府公布新一輪賣地計畫,當中的中環新海濱商業地皮備受矚目,位處中環核心地段,估值超過900億元,但同時卻將1976年建成的中環郵政總局及周邊的公共空間判了死刑。

「對一些發展商來說,中環海濱用地會是一個兵家必爭,很有策略性的地皮。」萊坊執行董事、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說。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徐頌雯卻更着眼於保育:「昔日我們寄信聯繫關係,今天我們轉用電郵或即時通訊軟件,海路運信已成過去。」她指,政府不斷重申將核心商業區擴展至其他地方,「中環商業價值與市民享用的公共空間,從來都是一個角力。」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3月9日《胡‧說樓市》評論文章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解釋香港社會在進行文物保育時可能面對的兩項挑戰。(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對生活素質的理解,指出並解釋不同持份者在保育與發展之間的看法所反映的一些價值觀。(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挑戰可包括:
‧歷史建築保育制度欠完善:古諮會對1970年及以後落成的建築物不作評級,導致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戰後建築面臨被拆卸風險,同時引發私有業權的爭議;
‧城市發展需要:因應都市發展需要及城市規劃,不少坐落市區的文物古迹被拆卸重建;
‧中環商業價值:香港地價高昂,經濟誘因不足難以說服業主放棄拆卸歷史建築作發展用地等。

2.價值觀可包括:
‧以商業價值為先:中環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低,中環新海濱商業地皮估值超過900億元,推出用地可滿足商業市場需求,同時為政府帶來賣地收入;
‧以保育為先:中環郵政總局具有建築特色,記錄了昔日海路運信的歷史,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以經濟發展為先:拆卸中環郵政局,同時改變周邊公共空間用途作商業發展,有利香港整體經濟發展;
‧以公眾利益為先:政府將具標誌性的郵局拆卸,有關空間的管理權亦將交予發展商,意味殖民地的公共空間或會消失等。

學習工具

文物保育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早前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期間,發現百年歷史遺迹掀起熱議,事件反映了現行專責保育事務的部門溝通不足及對文物認知狹窄,可見跨專業範疇合作的重要性,同學可藉此延伸思考,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挑戰。

另一方面,香港近年完成不少歷史建築活化保育項目,但仍然未能改變市場導向思維的框架,因此同學在思考保育議題時,應更宏觀地審視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價值和意義,並將其聯繫至社區文化,以推動民間參與。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公眾
‧文物保育專員
‧古物古迹辦事處
‧水務署
‧區議員
‧建築保育學者

相關概念

《古物及古迹條例》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rdinance


條例於1976年開始實施,根據有關條例,古物事務監督如認為任何地方或建築物有被列為古迹的價值,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及獲行政長官批准後,藉憲報公布該處為法定古迹,並獲法定保護,包括禁止在古迹進行建築、拆卸、污損等破壞行為。至於法定古迹以外的古迹,則會被分為以下三個級別:



關鍵詞

‧戰前建築 Pre-war building
‧法定古迹 Declared monument
‧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社會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
‧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 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參考資料

‧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文物保育措施進度報告》
www.legco.gov.hk/yr19-20/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20200428cb1-464-3-c.pdf

載自2021年3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