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修科攻略-地理】地理科卷一兩部合併 強攻地圖閱讀題搶分
2021.03.18今年文憑試地理科,因疫情影響而有變更,以往考生必須作答卷一的「實地考察為本問題」,今年改為選答題,考生須於乙部的五題中,選答兩題。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地理科老師楊敏琪表示,卷一須作答的題目減少一題,考試時間縮減十五分鐘,但整體而言,考生的作答時間較往年充裕,同學可把多出的時間,放在地圖閱讀題中,提升答案的準確度。
在五月八日開考的地理科,今年卷一的考試時間,由兩小時四十五分鐘,減少至兩小時三十分鐘。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地理科老師楊敏琪表示,以往乙部「實地考察為本問題」是必答題,考生作答該題後,須於丙部「數據/技能為本/結構式問題」,選答兩題,但本年兩部分合併,考生只須從五題中選答兩題,整體須作答的題目減少一題,所以考試時間充裕。
「以往同學在甲部的多項選擇題中,地圖閱讀題的作答時間可能不足,今年可把多出的時間,放在這個部分,特別是甲部現佔整份卷的百分之二十四,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四,每題的比重上升不少,因此考生可更用心處理多項選擇題,以爭取更好的成績。」
農業考察三思選答
兩年前新增的「實地考察為本問題」,由必答題改為選答題,使考生的選題自由度更大。楊敏琪指出,受疫情影響,學校或許未能安排學生參與實地考察,「本來的『實地考察為本問題』,共有三個範疇,但今年已確定課題是『農業』。考生若於過去三年,未曾參與有關農業的實地考察,可考慮不選答該題。」
楊敏琪表示,「實地考察為本問題」與校本課程不同,學生須親身接觸農業環境,並學習使用儀器的技巧,才可有效了解當中的知識。雖然有學校安排學生參與虛擬實地考察,讓學生在疫情限制下仍能了解考察知識,不過她認為,缺乏親身體驗的過程,無法有效加強對農業的認知,因而在作答時或許未能全面發揮,所以考生在選答「實地考察為本問題」時,要「三思而後行」。
她又建議沒有親身參與實地考察的考生,避免作答該題,並把溫習時間集中在必修單元及選修單元。
慎選單元兩手準備
地理科的卷一及卷二,分別考核七個必修單元及四個選修單元。針對卷一方面,楊敏琪認為,考生可按課題特性,去選取重點溫習課題,「同學如果偏好背誦為主,可集中溫習一些貼近自然地理的課題,例如單元一『機會與風險』、單元二『管理河流和海岸環境』及單元七『全球增溫』,這幾個課題的內容變化不大。若同學的靈活性比較高,可集中溫習一些貼近人文地理的課題,例如單元四『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及單元三『轉變中的工業區位』。」
在卷二方面,試卷要求考生於兩部分,各自在四題中,選答一題。楊敏琪指,雖然現在可於兩部分,選取作答同一單元的題目,但她不建議同學只集中溫習一個單元,「有時候,考生專注溫習的選修單元題目,可能會較深,作答難度亦較高,若考生沒有『兩手準備』,便會導致選擇權減少。我建議考生集中溫習約兩個單元,答卷時先看所有單元的題目後,再作出判斷及選擇。」
楊敏琪表示,在選題時,同學不宜選擇沒有重點溫習的選修單元,「有些同學認為『運輸』單元的題目比較簡單,而『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習』單元與其他單元的內容有些相似,便會選擇『跳船』去作答,但是該兩個單元,有些深入的概念及特定例子,要熟記後才可作答,所以考生盡量不要冒險,去作答不太熟悉的選修單元題目。」她又建議集中溫習該兩個單元的考生,不可只依賴教科書的資訊,還須多留意時事。
參考指引善用圖表
楊敏琪認為,同學溫習時,可先參考教育局二○一五年版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了解課程內容中各單元的問題指引,「例如單元一的問題指引提及:『板塊活動活躍地區發生了甚麼事?』、『哪些地區經常受地震、火山爆發及海嘯的侵襲?』、『這些自然災害的空間形態是怎樣的?』等等。同學可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如果有不懂的,便要立刻補充溫習,因為課程大綱是考核的重心,因此同學必須熟讀這些基本內容。」
此外,同學亦可運用圖表,把課題內容整合。楊敏琪舉例,把地貌的形成,例如熱點、曲流、凸岩的形成過程,運用註釋圖表示;而比較概念,例如薩赫勒及南加州的農業特徵比較等等,則可用列表形式;至於其他內容,可以用腦圖,或其他概念圖歸納出來,例如城市化循環,可用箭嘴走向表示人口移動的方向,方便記憶。
減「碎題」考高階清晰立論勿含糊
相信考生除了溫習基本內容外,亦有操練歷屆試題,不過,在完成歷屆試題的同時,考生可在試題中,豐富溫習內容。楊敏琪指,考生如果按年份去做歷屆試題,可留意最近幾年的題型發展方向。
運用資料不靠背誦
「同學做近一、兩年的試卷時,或許發現乙部『數據/技能為本/結構式問題』(DBQ)中,開始減少『碎題』的情況,即每一條分題的分數增加,變成四、五或六分,而一、兩分的題目減少,因為考評局希望利用分數高的題目,去分辨同學的能力,這意味着考生作答時,須更詳盡回應問題,避免說明斷層。」
她又指,近幾年的DBQ最後的分題,都是高階思維的題目,要求考生有深度地作答,不應只着重論點的多寡,「『有深度地作答』不代表背誦,同學必須運用資料去回應。例如去年卷一問題五的最後分題,要求考生要有一個清晰的結論,並運用資料中的內容,分析把牧牛場變成生態旅遊場地的可行性。考生不可只背誦所學的知識,關於熱帶雨林發展生態旅遊的困難,而忽略了資料中有關牧牛場的特性。」
自製筆記不宜偏讀
除此之外,楊敏琪表示,近幾年不論DBQ或「短文章式問題」,都開始出現一些需要同學明確判斷的題目,例如去年的第三和第四題DBQ,以及第七和第八題「短文章式問題」中的最後一條分題。「考評報告中,都有提及考生不時提出前後矛盾,或含糊的結論,所以同學必須避免這種錯誤。」
她提醒考生,去年的第三及第四題DBQ,都是把兩個不同的個案,結合出題,例如綜合考核美國資訊科技工業及中國鋼鐵業,因此同學溫習時,必須熟讀單元內的各個個案,不宜偏讀。
「除了按年份完成歷屆試題,以分析最新題型及答題要求外,同學亦可按課題完成歷屆試題。做試題時,同學可開一本筆記簿,把各個課題的重要概念、問題關鍵字眼及地理詞彙,依照課題分類記錄,亦可把常犯的錯誤抄寫在簿內,待考試前一刻作重點溫習。」在最後階段,楊敏琪建議考生準備幾份近年的試卷,計時完成,熟習考試模式之餘,又可檢視自己有否超時。
記者:方麗盈圖: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