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舞派3》和《靈魂奇遇記》
2021.03.15通識日常
(下文含少量劇透,小心)
面對新冠疫情,各行各業均受到沉重打擊,其中電影業無論是製作或發行均大受影響,早前經營36年的UA戲院宣布全綫結業,正正反映電影業以至香港的服務業進入寒冬。不過,與此同時,原先只從事發行工作的高先電影,投資約3,000萬港元開設「高先電影院」;當然,規模和定位難以與UA戲院同日而語,可是也算寒冬中的一綫微光。電影屬於文化產業,「產業」的發展故然與經濟範疇的生活素質有關,而筆者尤其喜歡在課堂運用電影中的「文化」,讓學生認識時代脈絡、議題爭議和理論應用。以下分享兩套電影如何有助我們課堂教學。
《狂舞派3》的文化符號
作為一個觀眾,整套電影的確看到不少訊息和片段,縱然有一個故事背景作為主軸,可是整體的連貫性不足,令到觀眾較難投入和專注。不過,或者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拼圖式電影可能都會有一定的觀眾欣賞。
議題:市區重建 / 工廈用途
而作為一位教師,電影中的文化符號正好用作教材,好讓學生認識和思考社會議題,例如電影主要圍繞市區重建和工廈用途議題,現實中,觀塘區亦正正面對市區重建,同時,工廈用途的限制在近年也引起關注,不同持份者之間的觀點、利益、價值衝突都能夠藉電影內容了解到。
思考:需求層次 / 價值觀
除了社會議題之外,電影可以延伸至更深層次的思考。電影其中一個隱藏的主綫是主角群的心路歷程變化,當我們堅守的價值、態度、生活模式、專業判斷被要求作出「轉變」時,究竟如何抉擇是否轉變?究竟轉變又是否等同於讓步?究竟轉變後又應否合理化自己的轉變?
在此不談主角群的看法和抉擇,但以上問題都值得所有人反思,尤其現今香港社會正面臨劇烈和急速的「轉變」。聯繫通識課題,以上的思考正正可以運用「個人成長」單元教授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倘若連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層次都未能達到時,是否就能安然接受和合理化那些衝擊我們價值觀的轉變?重點不在於答案,重點在於尋求答案的思考過程,用廣東話的說法:「到底條綫係點樣定?」各位都可以好好思考。
《靈魂奇遇記》的小故事大道理
彼思電影工作室從來不會令人失望,善於敍述小故事,從中帶出大道理。
成功定義 結果與過程
《靈魂奇遇記》以一生平庸的男主角作為故事主綫,從中探討生命和生活的意義(電影中提及的「火花」),通過劇情推展,讓觀眾產生「火花」就是夢想、成功、成就,畢竟這種說法也符合主流社會和教育所鼓勵的生活態度,香港更甚,衍生出競爭文化和催谷文化,表面上是「以終為始」,實際上只是追求結果、不問過程。電影則在結尾提醒觀眾,「火花」並不在於社會定義的「成功」,而是生活每一刻的感受,這種顯淺大道理往往容易遺忘。
自尊五感 建構與質疑
回到通識課堂,電影可以應用「個人成長」單元的「自尊五感」理論解讀,與前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有所不同,「自尊五感」理論並沒有層次之別,安全感、聯繫感、獨特感、方向感、能力感可以各自建構,而兩位主角的經歷和感受正正是不斷地建構和質疑自身的自尊五感,同時又可能在追求個別自尊感而忽略其他自尊感。
藉着電影,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自身,有沒有感恩生活中的小事?有沒有在追求「成功」過程之中迷失過?
載自2021年3月1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