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從姜濤效應 看流行文化與社會關係

2021.02.22
24889 24889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即使要蒙着我嘴 更大聲歡呼 全憑愛令人堅持 還有各位的照顧」

這首是你喜愛的歌曲嗎?

在2020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姜濤憑着《蒙着嘴說愛你》這首歌奪得「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同時勇奪「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成為該獎項的最年輕得獎者。頒獎禮後隨即引起坊間熱烈討論,不只談論姜濤,也談論香港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一種,不但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整個社會也可帶來轉變,現在就讓我們從「姜濤效應」開始,深入探討。

新聞資訊摘錄

熱議姜濤得獎


姜濤得獎在網絡引來極大震動,大量網民紛紛洗版,不少更直指其實力不足資歷不夠,甚至留下「誰?」、「未聽過喎!」、「香港樂壇已死」等負評,令外界對本地樂壇的討論再度熾熱起來。

姜濤出道僅兩年便以21歲之齡奪得兩項大獎,支持者會指其年紀輕輕能在百人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有一定實力,加上跳唱皆能頗為全面,現場演出也不比一些出道多年的歌手遜色,得獎乃實至名歸,也足見香港樂壇是有希望。不滿的網民則會挑剔其弱質纖纖的陰柔氣質,模仿K-Pop男團的塗脂弄粉,亦認為其資歷太淺未有大將之風,甚至跟上一代如張國榮作比較,認為其實力及魅力也遠不足。的確姜濤所歸類的韓風並非人人受落,也非本地傳統歌手的風格,然而當韓團紅遍全球,本地流行樂壇嘗試仿傚又有何不可?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月4日《HK01.com》

觀點與角度

香港男歌手姜濤:我知道自身的實力或者資歷都還不足以說服大家,當下我甚至都說服不了我自己,我很清楚的知道,畢竟自己的作品或者歌唱的實力都還未獲得大眾的認可……很喜歡某一位前輩說過的一句話,「用自己的作品,來保護自己的粉絲」。《蒙着嘴說愛你》,期望你們真的可以聽或者看一下這首歌,讚美也好批評也好,希望你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留言寫下你們的一些意見,我一定會接受和不斷改進。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陳銘匡:2007年,香港政府製作「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0周年主題曲」《始終有你》,找來一眾著名歌星合唱,高密度播放,企圖通過歌曲形塑一種「香港人」的集體形象——「衝勁」、「爭勝」、「能力大小也力拼」,並要傳遞一種「現實」——因為有「不捨不棄,才會了不起」的「香港人」,香港才會「萬眾掌聲響一世紀」。如果以為單靠歌曲易上口的旋律、歌星的知名度,加上歌詞直接的敍述,便能讓香港人深信歌曲所建構的自身形象和身分,那未免是過於一廂情願的想法。流行曲所產生的意義,不是單由製作者決定,然後將訊息直綫地傳給消費者的。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2019年,我出席一個活動時,發現有很多歌迷支持不知名的新人,當時以為是一般唱片公司宣傳手法,我在面書貼了圖及寫了他們的名字。你可能不認同姜濤,以為只是賣樣,在短短兩年間,姜濤的歌在YouTube的點擊數超過100萬!試試聽他的歌再評價。姜濤早前推出抗疫歌曲《蒙着嘴說愛你》,感謝醫護人員同時給香港人加油打氣。感謝姜濤,在得獎感言中,感謝香港醫護人員。

流行文化的意義

對內

凝聚社會 營造共同體


1.通過流行文化,反映時代脈搏

時代變遷,往往會塑造不一樣的文化氣息。這能體現於作品的取材、風格,甚至體裁的變化。說得久遠一點,我們常讀的唐詩、宋詞,內容亦多與當時社會形勢有關;近一點,音樂由巴洛克風格,轉變成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再到當代音樂,都是基於西方歷史的進程而出現。回到香港,不少流行曲都是訴說香港在不同年代的境況,例如家喻戶曉的〈獅子山下〉正是描寫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鄰里守望相助的生活。

2.利用文化平台,與社會對話

由於流行文化與社會狀況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能通過「中介(mediation)」接觸不同作品,理解創作者的想法,從而產生連結。「中介」是指消息傳遞的方式或媒介,例如填詞人以文字作訊息傳播的中介,而歌手的演繹方法則是歌曲與聽眾之間的中介。當然,電視、電台、網絡等媒體都是中介的一種。流行作品通過不同渠道或中介,把訊息流通開去,而每個接收者利用其生活經驗去理解作品並轉述給更多人去認識,從而明白作品的意義以及創作者希望帶給社會的訊息。

3.製作本土作品,產生歸屬感

以香港為例,我們常說的「獅子山精神」,不外乎「踏實苦幹」和「同舟共濟」,假如一些文化作品能反映香港人的特質,又或是通過社會狀況引發共鳴,就能提升香港人的歸屬感。例如陳奕迅在其2011廣州演唱會上說到「廣東人講廣東話」,由於廣東話是香港特色之一,因此,當時言論深受港人認同及產生對自己身分的自豪感。





對外

成為軟實力 輸出文化


1.響應全球化,促進文化交流

全球化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訊都能傳達至世界各地,文化產業的交流亦不例外。通過語言、習俗及藝術等形式,一個地方能把其思想、表演方式及生活模式等分享至全世界,相互交流及影響。

在環境許可下,一些地方會出現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共融的現象,而香港就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以流行音樂為例,我們會聽廣東歌,也聽國語歌及英文歌。而中西文化融合亦成為香港特色,不但展現在建築、飲食文化上,甚至在音樂裏也能反映出來,如夾雜不同語言;又以姜濤為例,其《蒙着嘴說愛你》一曲就有中文和英文的字句,可見文化交流的特色。

2.增強軟實力,提升國際形象

要提升一個國家的實力,大家常會聯想到經濟、軍事等發展,但其實「軟實力」的發展亦不容忽視,一則軟實力的提升亦能對刺激經濟產生效用,二則能為所在國家或地區改善其國際形象。

以「韓流」為例,韓劇、韓文歌的影響力已不限於亞洲,其文化產業亦已放眼全球。電影《上流寄生族》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奪得「最佳影片獎」,美國媒體公司HBO更決定把《上流寄生族》翻拍成英語劇集;去年9月BTS(防彈少年團)的單曲《Dynamite》在美國Billboard HOT 100單曲榜位列榜首,成為首個在榜單上奪得冠軍的韓國藝人(組合),而BTS更曾獲邀在聯合國會議上發表演說,可見韓國在國際間的地位憑着文化產業的興起而有所提升。

Mindmap:從姜濤效應,看流行文化的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試分析資料的數據。(4分)

2.
就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香港政府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將會如何影響市民的生活素質?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應留意到在2008至2018年間,文化及創意產業無論在增加價值及就業人數都一直有上升趨勢,不過其上升幅度就較慢,這可從GDP及總就業人數百分比維持不變甚至有稍微下降反映出來。換句話說,增加價值及就業人數很可能只是由於香港人口上升,但香港的文化產業及市場卻正在萎縮。值得留意的是,一些產業如「電影及錄像和音樂」以及「電視及電台」於2014至2018年間的數據其實充滿高低跌宕,可見香港環境及市場仍不足以讓這些產業穩定發展。

2.
‧經濟方面: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並增加其輸出,可以增加出口以至國民生產總值(GDP)。以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為例,2015年為韓國帶來的收入超過880億美元,佔韓國GDP約6.4%。香港若能多元發展,可為經濟帶來更高穩定性。
‧文化方面:香港作為文化大熔爐,集合中西特色,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獅子山精神」等。如果政府能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對於香港文化的傳承及宣揚將起很大作用。
‧社會方面:政府若支持文創產業,有助提升相關就業職位,讓更多對文化及創意產業有熱誠的人容易找到工作,反映社會對這行業的關注及包容,有利促進社會和諧。
‧國際方面:香港政府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本土創作人製作更多能令香港人產生共鳴的作品,有利增強社會凝聚力;如果這些作品受到國際認可(如《上流寄生族》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則能提升港人的身分自豪感。

學習工具

流行文化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我們不一定要是「文青」才須要認識文化,因為我們的生活模式和習俗早已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流行文化」,它們之所以能夠「流行」,正是因為能引起民眾的共鳴及討論。簡單如一個頒獎禮,已經可以引起網民討論香港是否「樂壇已死」,可見流行文化與社會,以至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能每一個都成為創作人,卻能反思這些創作的意義和對我們的影響。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全球化

持份者

‧市民
‧政府
‧文化團體
‧創作/表演者

相關概念

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


跨國旅行令我們能親身體驗外地文化,但全球化下,文化及娛樂產業能通過互聯網的大肆宣傳,令我們足不出戶亦能了解各地文化。而隨着各地的思想、習俗及價值觀的流入,文化產物廣泛流通,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互動能導致文化取代、共融或排拒。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文化共享建立屬於全球的共同文化及價值,如人道主義、平等價值觀等;另一方面,我們亦想保留各地本來獨特的文化,因此,我們可以實現全球在地化,例如麥當勞在中國內地推出米飯漢堡,又或是進行文化保育,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育語言以維持文化多樣性。

關鍵詞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獅子山精神 Lion Rock Spirit
‧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
‧文化共融 Cultural integration
‧軟實力 Soft power
‧國際形象 International image

參考資料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香港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
https://www.hketco.hk/tc/culture/creative.html

載自2021年2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劉心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