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與元九書〉(節錄)白居易

2021.02.05
24864 24864

文言文閱讀理解

 

〈與元九書〉(節錄)白居易

僕①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僕者,僕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僕宿昔②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③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④。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瞀瞀⑤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⑥。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⑦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註釋

① 僕:我,自稱的謙詞
② 宿昔:前世具有的習性
③ 不遑:沒有時間
④ 胝:厚繭
⑤ 瞀瞀:粵音「貿」,形容人神志不清
⑥ 鄉賦:地方選撥人才的考試
⑦ 登朝:在朝廷作官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                (6分)

  1. 九歲諳識聲韻                  _________
  2. 既第之後                      _________
  3. 始知文章為時而著          _________

 

2. 試根據語譯下面的句子:                  (3分)

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與元九書〉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6分)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a. 作者認為自己從小就與文字有宿緣。

b. 文中「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作者指自己從來沒有抄襲別人的文章。

c. 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誤解攻擊,作者對此表示已生悔意,並進行反省。

 

4. 根據〈與元九書〉的內容,完成下表。           (10分)

年齡

讀書情況

出生後六七個月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六歲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歲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六歲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歲後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以甚麼方法來記述自己刻苦學習、勤奮詩藝的成長經歷?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認為文學創作與現實有甚麼關係?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精通
    b. 登進士第
    c. 應該
  2. 到了壯年時期而身體依舊瘦弱,還未及年老卻已經牙齒脫落頭發變白。
  3. a. 正確
    b. 錯誤
    c. 錯誤
  4. a. 已默默記住「無」字和「之」字
    b. 學習寫詩
    c. 熟悉聲韻之學
    d. 知道有科舉考試,於是刻苦讀書
    e. 白天學辭賦,晚上讀書,間中學寫詩,無暇休息
  5. 作者以工筆描寫(1),例如「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便以對偶的方法來描寫勤學苦讀而影響身體健康(1);另外將自己眼睛的毛病寫成像有群蠅飛動,串珠垂掛(1),以擬物的手法,具體生動地表達出自己眼睛因勞成疾。(1)
  6. 在總結創作經驗時,着重談到文學創作與現實的關係,認為文章應當為反映時代而寫(1),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和諷喻作用(1);而詩歌應當為反映現實而作(1),應該合乎現實人生為人處世及居家行事,藉以抒發內在心情為好(1)。

 

我出生六、七個月的時候,乳母抱着我在書屏下玩,有人指着無字之字教給我。我雖然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裏已經默默地記住了。後來有人拿這兩個字問我,即使試驗十次百次,我都能準確地指出來。那麼我是生來就與文字有緣了。到五、六歲,就學習做詩,九歲通曉聲韻,十五、六歲開始知道考中進士的榮耀,就刻苦讀書。二十歲以來,白天學習做賦,夜裏刻苦讀書,間或也學習做詩,沒有空閒時間睡眠休息,甚至於嘴和舌頭都生瘡,手和肘都磨成繭。到了壯年時期而身體依舊瘦弱,還未及年老卻已經牙齒脫落頭發變白。眸子裏面總是一晃一晃的,眼前像有群蠅飛動,串珠垂掛,動不動就以萬計。這大概是刻苦學習奮力做詩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因家庭貧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歲我才應進士試。考中以後,雖然專心於分科考試,還是沒有停止做詩。到了做校書郎的時候,詩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時拿出來讓足下這樣的朋友們看。大家一見都說寫得工巧,其實我並沒有達到詩作者的水平。自從到朝廷作官以來,年齡漸長,經歷的事情也漸多,每逢與人談話,多詢問時政,每逢讀書史,多探求治理國家的道理。這才知道文章應該為時事而著作,詩歌應該為現實而創作。

文: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