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題深度解——數據處理(四)
2021.02.03知識通道
「最終極」的考核
數據處理題型「最終極」的考核,其核心點可能不在數據處理,當然,答題若沒有數據處理的技巧或沒有運用數據,必然在欠缺理據支持下,無法有效回應。但值得留意的是,數據運用只是答題第一步,得出一些歸納後,須再加以論述、運用,這才是真正要考核的內容。
加入資料歸納論述
應對這類題型,若只「拋出」數據,未能針對焦點討論的話,最多或只可處於「最低層級」的處境。
在過去的公開試中,曾有這些出題的情況(在此只列出集中數據資料考問的題型,有一些情況或須要運用數據,但亦可能只是部分,當中還要加入其他資料作歸納,筆者將其分作其他題型,稍後分析):
答題的思考邏輯
同學若留心上述表列 斜粗體 的部分,就會發現,這些題型大多不會只有一個考核要求,同學不能單單交代數據,便能圓滿答題。先從較簡單的情況介紹:
‧2015年要求考生描述趨勢,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就有關趨勢,提出一個 潛在好處 ,即這個處境的傾向,會帶來的一些可能效益,考生須要就數據得出「立體的情況」,再就情況加以想像、推論;
‧2013及2017年,考生須要先就數據資料得到一些頭緒,如2013年要求考生就數據分析政府的態度,而2017年則要求考生就數據了解一些社會現象,然後考生更須要就這些小結論,聯繫到另一則的漫畫資料上,再作進一步的描述或解釋(2017年要求考生指出現象,2013則難度更高,須要解說漫畫諷刺的焦點)。
‧2018年為四個例子中最高難度,考生須 比較 資料數據(題目用「描述」、「差異」),指出數據的差異(值得留心的是,這裏的用字,須更花心神理解,或有一些考生會以為比對補償的差異)。然後就這個差異作出 解釋,有趣的是,資料中只呈現兩地的操作方式和結果,因此,考生須就這些客觀數據分析,得出個人結論,故難度較高。
個人修煉秘訣
面對這些題型,同學謹記切勿單單強記提問關鍵字,更重要的是留意題型(出題方式),因為稍稍換上其他相似的用字,亦能成為一題相同的題型。此外,同學必要將題目的所有要求全部標示(如表列斜粗體字),讓自己時刻謹記須要有多項答題焦點。
最後,必要利用個人的歸納(如合適,可用上概念)、組織,將數據針對提問的焦點,清楚回應,不能只是指出數據,更須反映數據所示,例如上述提及的「差異」、「現象」、「態度」、「趨勢」。
學習概念詞組備用
數據題目考核的是同學的數據處理、歸納、推論等能力,同學日常便須要在這些地方多下工夫。例如多參看不同的數據報告分析,學習如何進行數據歸納,而且,應多學習一些概念,以概念作歸納的詞組,對應「現象」、「趨勢」,相信頗為有效。
此外,應針對一些項目,例如「態度」、「價值觀」等,常儲備一些可以用作描述的形容詞組,以能我手寫我心。
載自2021年2月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