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下農曆新年「走樣」 習俗傳承 建構身分
2021.02.01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快要「送鼠迎牛」過新年了!疫情下,大部分傳統過年習俗都不能如常進行,不過,香港人並無「就此罷休」的打算,雖然「不能如常進行」,那就變通一下來繼續吧,例如家族網上ZOOM拜年,派電子利是⋯⋯
由此可見,按照傳統習俗過農曆新年已是香港人的群體文化,大家通過傳承和遵從產生文化認同感,從而確立身分認同。
觀點與角度
林村許願廣場主席張振邦:為免令市民聚集,引發病毒傳播風險,初一至初九林村許願廣場會關閉,許願樹會被圍封,市民不能拋寶牒,但可以買走留念。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主管伍楊玉如:這個農曆新年,大家或許要保持社交距離,但科技能幫助延續傳統習俗,通過電子渠道,客戶便能隨時派發利是及為親友送上祝賀,方便快捷又環保。
中菜館負責人:農曆新年生意不樂觀,即使顧客將年夜飯改成食「年晏飯」,都只能安排一枱兩人,難以吸引一家大小,所以近期加推真空預製美食外賣,包括牛腩、鵝掌、花膠等美食,爭取多些生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白市民對抗疫感到沮喪和疲累,但現在疫情仍然處於反覆狀態,不是鬆懈的時候,希望市民減少聚會,相信今年農曆新年都要在比較平靜的環境中度過。
食環署署長劉利群:現時仍然以抗疫為先, 復辦年宵攤檔的場地只是「年花銷售點」,呼籲大家「快買快賣」,減少逗留時間。
傳統習俗 傳承價值
現況
疫情下 新年活動多取消
農曆新年傳統習俗多多,年夜飯、行年宵市場、拜年、𢭃利是、開年⋯⋯總之就是要家庭團聚,夠熱鬧和祝福滿溢。可是,現在新冠肺炎肆虐,一來要遵守限聚令,二來為己為人亦應保持社交距離,疫情下的農曆新年相信市民要一如特首所說的平靜度過。
同學認為香港人會否就此「罷休」?當然,不是說香港人不守法,而是不易放棄的態度;雖然很多習俗無法如常進行,但腦筋轉一轉,改一改形式,傳統習俗總不會在辛丑年「斷纜」。
分析
堅守傳統的意義
事實上,在各大討論區已見不少網民討論怎樣與家人在網上ZOOM團年或拜年,例如有人說,約好家人在年三十晚同一時間開啟電腦鏡頭,然後各自開飯,縱然隔了空間,總叫能夠一家齊齊整整,平平安安一起團年!
此外,銀行亦有措施鼓勵市民派發電子利是,向親友送上祝福;飲食業界也有準備新春意頭餸菜包給市民外賣,希望在蕭條的日子增加生意之餘,讓港人可繼續豐衣足食迎接新年。
為甚麼在疫情肆虐下,人們還要繼續守着這些習俗?這份堅持源於我們根深蒂固的文化——中華民族、中國人一直以來重視的價值。請看下圖:
群體文化 建構認同感
分析
建構身分認同程式
一般香港人在過農曆新年時都會堅守一些傳統習俗,雖然投入程度不一,例如有中產家庭會花逾五位數字買來參茸海味製作團年飯,但亦有基層家庭到快餐店吃碟頭飯團年,重點不在吃甚麼,而是在於一家人一起晚飯,這個希望「家庭完整和諧」信念,就是團年飯習俗的背後價值和意義所在。
人們認同這樣的價值和意義,然後就一直傳承和繼續持守下去,即使不同的習俗會因應時代發展而呈現不同的方式,包括簡化、轉化等,但本質不變(背後的價值觀),都能有助形成一種獨特的群體文化。當社會上的個體去參與這種群體「活動」,必然會受其影響,產生文化認同感,從而建構其身分認同,對其所屬群體有歸屬感。
綜合以上所說,同學應該能找出一條簡單的方程式:
例:新加坡小販文化 塑造身分
就以新加坡為例,當地的小販文化於去年尾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女總統哈莉瑪讚揚小販文化在多方面塑造了新加坡人的身分認同。新加坡通過小販文化讓人民找到國民身分的認同感;而香港人重視節日傳統,我們社會又能否通過或利用一些具集體性的傳統「習俗」,讓大家建立更堅實的身分認同感呢?同學可以在「資料回應題」部分作進一步思考。
Mindmap:群體文化與身分認同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星民眾生活寫照 小販文化列世遺
獅城小販文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團認為,新加坡小販文化符合申遺五大條件,包括小販文化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為不同世代的新加坡民眾提供身分認同感及延續性;小販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性,有助促進對不同宗教、文化的了解等等。這是獅城繼新加坡植物園二○一五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再度申遺成功。
李顯龍周三晚在facebook貼文稱:「我們必須對世世代代的小販致以最誠摯的謝意,沒有小販們付出汗水、辛勞,及他們對行業所做出的奉獻,不會有今天這份肯定。」總統哈莉瑪在帖文說:「小販文化在多方面塑造了新加坡人的身分認同。小販中心是許多國人的社區飯廳,讓各階層國人可享有負擔得起、多元特色的美食。」
新加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興建小販中心,讓街邊的流動攤販聚集在乾淨的環境中營業,當地人多半稱為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或熟食中心。民眾愛三五成群到熟食攤檔聚會聊天,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在這裏享用早、午、晚餐。小販中心不僅是民眾美食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記憶。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2月18日《星島日報》
資料B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小販文化如何塑造新加坡人的身分認同?(4分)
2.根據資料B,你認為在香港,除了農曆新年習俗,還有哪些節日可以幫助大家建立身分認同?原因何在?(6分)
3.就你在題2所指的文化傳統,社會可以怎樣善用以增加大家的歸屬感?(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由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不同階層的新加坡人都愛到小販中心解決三餐和三五成群的聚會聊天,成為幾代新加坡人的生活習慣,當地人只要過着這樣的生活,對自己是新加坡人的認同感就會提升。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中秋節。以家庭為主,重視一家團圓、和諧及幸福的節日,都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3.政策層面,可以增加多一兩天的節日公眾假期;社會方面,可以將綵燈會規模擴大,例如舉辦綵燈花車巡遊,總之使到節日更熱鬧和能提高市民的參與度。
學習工具
傳統習俗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農曆新年將至,疫情下大部分新年傳統習俗都無法正常進行,我們試從香港市民失望惋惜之情,以及人們努力尋找替補辦法的現況,確認跟從傳統習俗過年已經是普遍香港人的習慣,從而了解這習慣(行為與心態)反映了傳統習俗的傳承同樣在建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持份者
‧香港市民
‧特區政府
‧飲食業界
‧零售業界
‧年花擺賣小販
相關概念
身分 Identity
你是誰?答案正是顯示了你的身分。人的身分來源可以多於一個,包括你與生俱來的「先賦性身分」,例如種族和性別;還有,你在人生過程中所獲得的「獲得性身分」,例如學術、專業資格或所屬的團體等等。
因此,「身分」是人在不同群體中的角色,或所具備的資格;個人很多時都會同時處於多個位置,形成了多重身分。
關鍵詞
‧習俗 Customs
‧身分認同 Self-Identity
‧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
‧集體性 Collectivity
‧轉化 Transform
‧小販中心 Hawker Centre
參考資料
‧星民眾生活寫照 小販文化列世遺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18271/日報-國際-星民眾生活寫照-小販文化列世遺
‧農曆新年傳統現代大不同
https://ls.chiculture.org.hk/tc/hot-topics/445
載自2021年2月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