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題深度解——數據處理(三)
2021.01.27知識通道
數據題型的進化模式
如之前筆者提及,數據題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而且,由於題型拆解的方式(即數據描述、比較、歸納等)不會有太大轉變,以「操練」成本效益計算也是不錯。
不少同學感到困難,很多時是因為提問方式的轉變而感陌生。稍作統計,就會發現考題用字的變化也頗頻密,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當然,亦要留意在某些轉變下,題型佔重比例增加,答題的要求或會提升。這裏不是說局方改變同一類題型的評分準則,而是提問關鍵字改變時,暗藏更多要求,例如「趨勢」(如上兩期所提及)轉為「……狀況的轉變」(可參看2015年考題),就可以要求學生由簡單數據走勢,再進深要求詮釋數據所反映的議題情況。
佔分比重增加
如上所述,數據題的佔重亦有變化,佔分似乎愈來愈多。單看2019年,題一及題二均佔9分(全題17分)、題三佔5分(全題13分),因此,當年的卷一有23分是數據題型,已接近整卷的一半分數。
雖知道,從民間自行搜集的數據顯示,如果整體能保持在52-53%,取第4等級的機率已不少,2020年的數據更跌破50%(當然,這裏連IES及卷二的分數也一併計算,但卷一能保持或高於50%水平,保證度會較大)。
以下為同學簡單處理了一些數據:
值得留意的是,這類出題方式,在近年出現頻率增加,因此,同學可先有心理準備,在來臨的考試遇上的可能性不少(而且可能為數不少)。
必要掌握答題關鍵
上述提及不少同學由於對提問用字的陌生感,以致可能連題目亦未能參透,故在答題時,根本無從入手,或只從坊間背來一堆「方程式」,以胡亂拼砌方式答題,這種情況,能取得一點分數,或已萬幸。
理解數字背後的事實內容
其實這類題型的要求,不外乎是要求考生先對有關數據有理解,除其分布、走勢、變化等數字的理解,更應明白這些數字背後所指的事實內容或情況;部分題目更可能要求在某個情況下,對一些條件(例如持份者)的考慮和關注(他們會在這個情況下特別注視的角度或內容)。
因此,題目考問的,除了資料數據組織的能力,數據分析的能力亦非常重要,這或須要對議題或其背景,以及持份者有一定理解或相關概念。
留意題目焦點須符合條件
以2019年的題目作例,題目要求「指出及說明環保人士可能對塑膠包裝廢物的處置方法的一個關注」,考生回應時,要留意答題的焦點雖然只有一個,就是「一個關注」,但這個焦點必要符合一些條件,就是環保人士針對廢塑膠處理的角度(數據及方法請參看資料)。
因此,單單分析數據有多少會分流到甚麼地方、有多少能循環再造等,仍未能充分扣題,這個情況要求考生指出環保人士針對這些方法及數據的一些焦點。簡單說就是與環境有關的議題,即由這些方法所引來的環境問題或考慮(例如生態災難、污染問題等),這確須要多一重的思考,而且須要就焦點的理解,文筆佔比稍作調整,不可單單一句「產生環境污染」就說了算,須具體一點說明,並扣連資料的關係。
宜多作持份者角度分析
但筆者認為,同學不用為這類題型過分擔心,對於一批二十未出頭的青年,考題設計會配合考生對社會的認識程度,「環保人士」這類「旗熾鮮明」的人士(無論其焦點、價值觀都是),較容易出現在考題,其他一些較含糊或複雜,例如「政界人士」、「法律界人士」則未必可能出現。同學在恒常溫習中,慣常進行持份者角度分析便可。
載自2021年1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