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光村」過渡房屋 居住入手 助青年脫貧
2021.01.11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香港房屋供求嚴重失衡,不少年輕一代均面對租屋及置業困難,加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本地整體經濟及就業結構有所改變,部分青年亦成為失業大軍,陷入了短期貧窮的困境。
隨着青年貧窮率屢創新高,反映現存的扶貧措施未能有效協助弱勢青年,對於一些遭遇短期經濟困難及住屋需要的在職青年和基層市民,政府可如何提高扶貧政策的成效?最近有社會房屋企業利用發展商所捐土地,計畫興建過渡性房屋,相關營運模式能否協助青年釋放技能及創業力,最終達致脫貧?政府又可如何開拓不同類型的住屋供應,減輕弱勢青年的生活壓力,維持生活素質?
新聞資訊摘錄
「光村」開拓新青年鄉村模式
社房企「要有光」繼房屋網絡「光房」和活化宿舍「光屋」後,獲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捐出天水圍約三萬呎土地建造「光村」,可發展約一百個單位供三百多人租住,每位住戶的租期不多於三年,冀開拓新青年鄉村模式,將創意轉化成向上流動力,同時期望能激發「短貧戶」的才能轉化成創業能力。「光村」項目已向城規會提交申請,負責人有信心獲城規會批准該項計畫,並相信會成功申請政府的過渡性房屋基金資助,預計「光村」可以在二〇二二年入伙。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1月9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目前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不肯定是否見頂,輪候時間或可能更長。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預計可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公屋輪候時間須待5年後才會開始有顯著的改善。
「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近年留意到愈來愈多有學識及工作經驗的社會共享房屋申請者,因短暫性經濟困難須要更多援助和支持,他們均具備「想搏、想試,及對生活有要求」的條件,若尋得更多不適宜建大型屋邨的鄉郊地皮,發展「新青年鄉村模式」,可讓資源相對匱乏的人亦能享有一定的生活質素。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副總裁鄭志剛:「光村」的嶄新發展模式可協助短期有經濟困難及住屋需要的市民脫貧,不但為租戶提供住宿,更有度身訂造的配套和訓練,重建他們的向上流動力,助他們逆轉人生。
青年貧窮3大原因
《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即使政府政策介入後仍有逾9萬貧窮青年,青年貧窮率為9.3%,數字連續第三年上升並創十年新高,反映現時的扶貧措施未能有效協助這些弱勢青年脫貧。香港的年輕一代,為何愈來愈貧?
原因
1.扶貧力度不足
不少在職青年追求獨立生活,但基於住屋開支高昂,加上百物騰貴,食物、交通等日常生活支出不斷推升,增加了他們的生活壓力,因而造成入不敷支,甚至負債。雖然政府的恒常現金政策介入令數以萬計青年脫貧,但相關的減幅相比歷年卻有收窄的迹象,而各種非恒常的現金支援措施,卻未能精準及有效地讓青年受惠,可見扶貧政策力度不足是令青年貧窮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2.社會流動性低
社會新一代的教育程度持續提高,但高學歷的管理或專業相關的職位供應不足,導致不少大學畢業生須從事一些薪酬及技術較低的基層工作。早年有研究機構公布本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愈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工作的起薪點便愈低,而且薪金增長的幅度亦愈慢;在1993年至2013年期間,從事文員、零售、清潔等低技術工種的大學畢業生,在二十年間增加了超過六倍,起薪點亦減少近兩成。
學歷及職位錯配的情況增加了青年貧窮風險,2018年持有大學學位及非學位專上教育程度的在職貧窮人口分別較前一年增加超過一千人及近四千人,達1.87萬及1.37萬,增幅約三成。可見青年在社會流動性低的情況下,導致收入偏低,部分人更學歷貶值,即使擁有大學學歷亦生活在貧窮綫邊緣,難以在社經地位方面向上流動,改善生活素質。
3.疫情加劇就業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近一年,令香港的經濟結構及就業市場遭受衝擊,即使是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亦難以倖免。根據政府最新數字,香港的失業率高達6.4%,共有近26萬人失業,創十六年以來新高,就業不足率亦有3.8%,其中20至24歲的青年群組是重災區,失業人數比去年增加一倍,連同25至29歲的青年失業人數,共有接近9萬人,佔整體失業大軍約三成。
由此可見,疫情加劇經濟衰退及貧窮問題,使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面臨就業危機,成為短貧戶。
如何助青年脫貧?
措施
1.優化扶貧政策
現今的年輕一代向上流動困難,加上近年就業的不穩定性及不確定性增加,加劇他們的貧窮風險。因此,政府可增加經濟援助的額度,如解決弱勢青年在住屋方面的燃眉之急,又或降低資助或貸款計畫的門檻,避免一些有持續進修須要的青年因為貧窮原因而影響發展機會。
2.提升就業競爭力
社會流動性低容易令一些弱勢青年失去脫貧的動機。在就業競爭力方面,政府可積極開拓不同工種的多元性,創造更多高增值技術的職位,解決因產業結構狹窄而出現的職位錯配問題;同時,為弱勢青年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協助他們進一步提升個人學歷及技能,並針對一些受僱能力較弱的在職青年,提供就業發展指引及更多職能培訓,以增加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盡早脫貧。
3.加快發展過渡性房屋
近年樓價持續飆升,年輕一代難以用合理價錢滿足住屋需要,而且公營房屋供應的增長速度亦追不上住屋需求,高昂的住屋開支加劇貧窮青年的經濟窘境。
要解決他們的適切住屋問題,政府及社會企業可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例如社房企「要有光」計畫建造的「光村」,可為一些年輕的短貧戶以低廉的租金入住,紓緩住屋開支壓力;政府亦可鼓勵業主將工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不過,由於過渡性房屋居住年期短暫,成本及後續發展誘因較低,或會削弱業主及發展商改建的意欲。
自主空間 發揮創意
過渡性房屋的倡議衍生了不少新興的房屋營運模式,為青年提供另類選擇,例如針對短貧戶需要,並提倡在居住空間發揮創意的「新青年鄉村模式」、善用閒置工廈或唐樓空間的「青年共居」模式等嶄新的住宿模式;除了為年輕人提供可負擔的低廉租金,協助他們累積財富,為日後置業作好準備之外,亦可在居住空間融入創意和文化元素,讓這些青年能夠擁有獨立及自主的空間,將自己的創意轉化成為創業能力,有利日後向上流動。
Mindmap:青年貧窮與住屋問題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政府發表《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9年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分別為1,490,700人和21.4%。政府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降至1,097,800人,較2018年增加73,500人,貧窮率上升0.9個百分點至15.8%。
政府表示,本港經濟受本地社會事件和中美貿易摩擦雙重打擊,是自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陷入衰退,勞工市場於下半年明顯轉弱。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因受本地社會事件嚴重干擾而遭重創,當中涉及不少較低技術職位,因此基層家庭所受的衝擊頗為明顯。
有別於過往數年貧窮人口和貧窮率上升多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的情況所帶動,在政府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新增貧窮人口中逾三成半來自在職住戶,反映在經濟環境轉差下,工作機會減少,令在職貧窮情況轉差。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2月23日《政府新聞網》
多角度思考
1.就資料A中不同年齡組別人士的失業情況,描述兩個主要特徵。(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提出及解釋兩個可以處理香港貧窮問題的措施。(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特徵包括:
‧整體失業人數大幅增加:由2019年第3季的12萬人增至2020年第3季近26萬人;
‧青年貧窮情況加劇:20至24歲青年失業人數在一年間增加近2萬人,共錄得4.45萬人,較第2季增加1.54萬人,升幅逾五成;而25至29歲組別失業人數則按年增加逾一倍至3.37萬人。
2.建議(應包括短期及長期):
‧提供直接經濟援助: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短貧戶設失業及經濟援助金,同時放寬和簡化申請在職家庭津貼門檻和程序等;
‧增加房屋供應及種類:增建公營及社會房屋,支援基層家庭改善住屋環境;
‧訂定租金管制措施:對租務市場的租金升幅作規管,減輕貧窮人士住屋開支壓力;
‧加快最低工資上調速度:進一步檢討工資水平,以緊貼通脹率,保障低薪人士的基本生活等。
學習工具
貧窮問題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香港的貧窮問題複雜,包括了青年貧窮、在職貧窮、跨代貧窮、地區貧窮、長者貧窮、住屋貧窮等,當中牽涉貧富差距、教育機會、社會流動等概念。以青年貧窮為例,同學須進一步思考議題背後的深層成因,如教育、生活成本、經濟結構等因素,同時針對性地提出可行且有效的對策應對不同的貧窮問題,甚至可運用創新思維,思考如何開拓多元化居住模式,提高弱勢貧窮戶的生活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持份者
‧短貧戶
‧貧窮青年
‧基層家庭
‧社會企業
‧地產商
‧政府
相關概念:短貧戶 Short-term Poor
泛指一些因為疫情、經濟危機或其他緣故,導致經濟方面出現短暫困難的人,而短貧青年則指一些具有學識和工作經驗,但在短期遭遇經濟困難的年輕人,例如在疫情下,經濟及就業大受打擊,不少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因失業或未能尋找合適工作而陷於短貧的狀況。
關鍵詞
‧貧窮綫 Poverty line
‧青年貧窮 Youth poverty
‧貧富懸殊 Wealth disparity
‧社會流動性 Social mobility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 housing
‧社會房屋共享計畫 Community Housing Movement
‧新青年鄉村模式 Youth Country-style
參考資料
‧《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9XX0005C2018AN18C0100.pdf
‧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
https://bit.ly/3gjQrZq
載自2021年1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