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憑試備戰玄機——前瞻高頻恒常議題:逆全球化
2021.01.06「識」者生存
2021年文憑試如箭在弦。不知道考生對通識是否有充分的掌握?議題之廣,如何入手?概念之闊,如何入手?歷屆試題,如何入手?種種的徬徨都是源於大家對通識溫習並無策略。因此,筆者期望以親身應考通識文憑試的過來人身分,通過這個專欄與大家及早洞悉通識文憑試的溫習方向,以及前瞻值得大家留意的高頻議題。
首先與大家探討「逆全球化」。「全球化」是六大單元之一,但近年全球不少事件例如: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等,都反映國際間似乎走向逆全球化。究竟在全球化下,國際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抵抗逆全球化?
全球管治×逆全球化
理論上,在全球化下,國與國面對不少國際問題,例如:恐怖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全球暖化等等,但單憑一國的力量往往難以有效解決這些全球問題,因而全球各國紛紛加入國際性政府組織,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並定期參與國際會議,就全球問題推動全球管治。
本土優先 摒棄合作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全球管治下所帶來的不公愈來愈明顯,並影響到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所以多個國家開始紛紛退出全球管治的機制。例如:美國特朗普自上任後就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更揚言積極考慮退出世界衞生組織;一些發展中國家亦都不滿全球管治令不少小國欠缺話語權。以氣候變化為例,國際間定期召開氣候峰會,但一方面已發展國家表示減排犧牲國家經濟利益而不遵從協議減排;另一方面一些小國亦表示國際間往往忽視他們的訴求。
這反映在全球化下,全球管治的成效存疑開始令各國以自己本土利益為優先考慮,久而久之,摒棄國際合作。
究竟在全球化下,國際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抵抗逆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逆全球化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下,不少跨國企業,例如:蘋果公司、H&M、GAP等,為了減低生產成本,紛紛選擇在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國設廠生產,推動產品生產國際化,藉以達致利潤最大化。與此同時,這些跨國企業不但將產品生產鏈遍布多個發展中國家來減低生產成本,同時更會將產品銷售渠道推至全球多國市場來增加銷售額。
保護主義 貿易壁壘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不少已發展國家,尤其是英、美等國在經濟全球化下面對本土工業受挫,國內不少基層工人面對結構性失業,因而開始掀起貿易保護主義,並呼籲跨國企業考慮將生產鏈遷回本土生產,例如:福特汽車早前已經宣布重返美國製造某些汽車零部件、重型機製造商Caterpillar亦都宣布在美國開設新工廠等等……這反映在經濟全球化下,各國本土經濟利益重要,所以多國開始增設貿易壁壘,如:關稅、禁止高科技技術轉移……然而,據悉不少跨國企業仍然選擇留在發展中國家設生產鏈,例如:鴻海集團富士康本計畫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但由於當地的勞工成本高,所以在衡量生產成本後,取消原有計畫。
究竟在全球化下,國際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抵抗逆全球化?
講到底,近年在網絡上充斥很多民粹主義的資訊,在時空壓縮下,全球各地的民眾在迴音室效應下進一步加劇自利心態。當國際上愈來愈多民眾以本土優先、自利心態為優先,但凡對於全球利益的事就漠不關心,甚至杯葛參與,這究竟是否地球村公民之福?這一點值得大家在細讀「全球化」單元時加以深思。
載自2021年1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