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文畫意】精衞填海
2021.01.05原文經典
《山海經‧北海經‧精衞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詩文大意
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死後化成精衞鳥,精衞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不少人的生命。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顆顆小石子,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迴翔着,悲鳴着,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後世多以此歌頌她鍥而不捨的精神,常常以「精衞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艱鉅的事業。
精衞的韌性
默默無聞的清道夫
小小的精衞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讓大海不再奪去任何一條生命,後來「精衞填海」便用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鉅卓越的事業,這幅畫的意念,正正來自於此。我不禁想,香港有誰好比精衞填海般百折不撓,只為人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呢?自然是每日都見到的清潔工人。
街上不時有很多沒公德心的人隨地扔垃圾,清潔員總是頂着太陽暴曬,在烈日下清潔街道,然而垃圾仍然如汪洋大海。雖然要將街道清潔得乾淨只是一份工作,也未能創造成就非凡的「事業」,但是敬業樂業的他們,為我們帶來潔淨的城市!
垃圾掃掉了,很快便再有,日復日,彎着腰,我們都可以想像到他們會有多辛苦。每次經過垃圾站,看到行人掩着口鼻急步走過,而一班清潔員就在裏面默默地工作,明明貢獻良多,卻是被厭惡的一群,只能賺取微薄的薪酬。當我每次看到他們,心裏都會非常感謝他們為社會的付出。
這幅畫的水滴形狀,就好比他們的汗水,在烈日下工作,汗水不停的滴下。這水滴形狀,也比喻淚水,相信連精衞,也會為他們艱辛工作卻未能獲得大眾尊重、獲得應得回報而流下淚吧?
TOP